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隋文帝整饬吏治:赏罚分明查出贪污立即赐死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41
转发:0
评论:0
隋文帝整饬吏治:赏罚分明查出贪污立即赐死,要知道,干部队伍建设可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现在干部素质这么差,怎么办呢?隋

  要知道,干部队伍建设可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现在干部素质这么差,怎么办呢?

  隋文帝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严肃官员任命,不再用官职来奖赏功臣。平陈战争之后,不是一下子产生了很多战争功臣吗?大家都按照惯例,等着当官。没想到,隋文帝明确表态,“功臣正宜授勋官,不可预朝政。”军功是要奖赏,但是,只能用金钱、荣誉和待遇来奖赏,绝对不能用官职来奖赏。

隋文帝

网络配图

  这不是认识理念的一大进步吗。那么,隋文帝既然不让将军当文官了,他到底打算怎么选拔文官呢?

  第二,建立健全选官制度。在这个问题上,隋文帝想了好多办法,比如说下求贤诏,让现任官员推荐,从优秀基层官员中提拔等等,在当时都收到过一定的效果。但是,对历史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个制度——科举制。

  开皇七年(587),隋文帝下诏:“制诸州岁贡三人。”也就是说,各个州每年选派三个人,到中央参加科举考试。

  可别小看这短短一句话,就是这句话拉开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的序幕。隋朝的科举考试的科目有秀才、明经和进士三种,考上了之后再经过吏部铨选,然后就能被任命为官员,踏上仕途。

  固然,隋朝的科举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是考生还不是自由报考,而是由各州刺史推荐。

  但是,它毕竟已经把读书和做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个人才华、个人教养和个人前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每个人有了一个凭本事而不是凭老子崭露头角的机会,也让国家有了推行文治的制度基础和人才基础。因此,它也就注定拥有了无限的前景和活力。

隋文帝

网络配图

  事实上,就是在开皇年间的一次科举考试中,十八岁的房玄龄高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最终成长为唐初名相,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宰相之一,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优势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正是隋文帝在开皇年间的这个选官制度创举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古人对全世界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就凭这一点,隋文帝也足以永垂不朽了。

  第三,建立赏罚分明的考核制度。不管是什么渠道上来的官员,其实都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而且,人是会变的。有的人起点不高,但是公忠体国,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可能越做越好;当然,也有的人起点很高,但是越来越腐化堕落,怎么才能够有效地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和纯洁性呢?

  隋文帝规定,地方刺史每年年底到中央述职,根据政绩决定赏罚,平时还不定期派出监察官员到地方寻访。比如说刚才提到的燕荣吧,就被审查出贪污、暴虐等种种问题,怎么办呢?受处罚吧,立即赐死。有罚就得有赏。

  隋文帝都奖赏过什么样的好干部啊?《隋书》有《循吏传》,专门记载受到隋朝两代皇帝表彰的爱民模范,根据《循吏传》的记载,我们就大体可以知道隋文时期的好干部情况了。

  举个例子。当时有一个人叫房恭懿,因为苏威的推荐当上了新丰县令,结果任期内第一次考核就被评为首都地区第一名,隋文帝非常高兴,马上赏赐给他四百匹布,结果,房恭懿拿回去就分给穷人了。隋文帝又赐给他三百石米。没想到房恭懿回去之后,又不声不响送给了穷人。这样廉洁爱民的好干部到哪里去找啊,隋文帝很快就把他任命为德州司马,也就是州刺史的副手。结果年终考核的时候,房恭懿又是天下第一。

  这一下,隋文帝真是欣喜异常。这是个典型啊,必须大力宣传,让天下地方官都向他学习。怎样才能让人们都知道房恭懿的先进事迹呢?隋文帝把所有到京城述职的官员都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

  如房恭懿志存体国,爱养我百姓,此乃上天宗庙之所佑助,岂朕寡薄能致之乎!朕即拜为刺史。岂止为一州而已,当今天下模范之,卿等宜师学也。

隋文帝

网络配图

  说完后隋文帝当众把房恭懿提拔为海州刺史。

  这个提拔可比光开先进事迹报告会管用多了,一下子,天下地方官都知道了,皇帝设定的考核制度并不是逗你玩,而是真的奖勤罚懒,扬善抑恶。既然如此,咱们以后也都要好好干了。

  正因为有这些方面的措施,所以隋文帝时期的官员素质普遍比较高,这当然是老百姓的福气,也是整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元朝的历史学家胡三省曾经说过,“开皇之治,以赏良吏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隋文帝整饬吏治赏罚分明查出贪污立即赐死
要知道,干部队伍建设可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现在干部素质这么差,怎么办呢?隋文帝做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严肃官员任命,不再用官职来奖赏功臣。平陈战争之后,不是一下子产生了很多战争功臣吗?大家都按照惯例,等着当官。没想到,隋文帝明确表态,“功臣正宜授勋官,不可预朝政。”军功是要奖赏,但是,只能用金钱、荣誉和待遇来奖赏,绝对不能用官职来奖赏。这不是认识理念的一大进步吗。那么,隋文帝既然不让将军当文官了,他到底打算怎么选拔文官呢?第二,建立健全选官制度。在这个问题上,隋文帝想了好多办法,比如说下求贤诏,让现任官员推荐,从优秀基层官员中提拔等等,在当时都收到过一定的效果。但是,对历史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个制度——科举制。开皇七年(587),隋文帝下诏:“制诸州岁贡三人。”也就是说,各个州每年选派三个人,到中央参加科举考试。网络配图可别小看这短短一句话,就是这句话拉开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的序幕。隋朝的科举考...
· 隋文帝整饬吏治:赏罚分明查出贪污立即赐死
要知道,干部队伍建设可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现在干部素质这么差,怎么办呢?隋文帝做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严肃官员任命,不再用官职来奖赏功臣。平陈战争之后,不是一下子产生了很多战争功臣吗?大家都按照惯例,等着当官。没想到,隋文帝明确表态,“功臣正宜授勋官,不可预朝政。”军功是要奖赏,但是,只能用金钱、荣誉和待遇来奖赏,绝对不能用官职来奖赏。这不是认识理念的一大进步吗。那么,隋文帝既然不让将军当文官了,他到底打算怎么选拔文官呢?第二,建立健全选官制度。在这个问题上,隋文帝想了好多办法,比如说下求贤诏,让现任官员推荐,从优秀基层官员中提拔等等,在当时都收到过一定的效果。但是,对历史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个制度——科举制。开皇七年(587),隋文帝下诏:“制诸州岁贡三人。”也就是说,各个州每年选派三个人,到中央参加科举考试。可别小看这短短一句话,就是这句话拉开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的序幕。隋朝的科举考试的科目...
· 隋文帝杨坚整饬吏治:赏罚分明查出贪污立即赐死
要知道,干部队伍建设可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现在干部素质这么差,怎么办呢?隋文帝做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严肃官员任命,不再用官职来奖赏功臣。平陈战争之后,不是一下子产生了很多战争功臣吗?大家都按照惯例,等着当官。没想到,隋文帝明确表态,“功臣正宜授勋官,不可预朝政。”军功是要奖赏,但是,只能用金钱、荣誉和待遇来奖赏,绝对不能用官职来奖赏。这不是认识理念的一大进步吗。那么,隋文帝既然不让将军当文官了,他到底打算怎么选拔文官呢?网络配图第二,建立健全选官制度。在这个问题上,隋文帝想了好多办法,比如说下求贤诏,让现任官员推荐,从优秀基层官员中提拔等等,在当时都收到过一定的效果。但是,对历史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个制度——科举制。开皇七年(587),隋文帝下诏:“制诸州岁贡三人。”也就是说,各个州每年选派三个人,到中央参加科举考试。可别小看这短短一句话,就是这句话拉开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的序幕。隋朝的科举考...
· 祁藻整饬吏治
整饬吏治,扶正去邪道光年间,官吏腐败愈来愈烈。为了整顿吏治,通光帝制定了不少加强官吏廉政的制度,但受贪官污吏的阻挠,每项制度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仍然越治越腐败。一些清廉官员常给道光帝上疏揭发某些贪官的事实,因此,道光帝常派身边的要员出去查办,祁藻就是其中一员。道光二年,榆次东双村发生了一桩案。受苦者叫赵二姑,因判案不公,赵二姑一气之下,在大堂以剪子刎颈自毙,当即震动朝野。祁藻听后很气愤。当时他正在南书房服侍皇帝,承办各地送来的奏章,当他看到御史梁中靖写的为赵二姑申冤的奏章后,便急转呈皇帝。皇帝批示即派梁中靖赴晋查办。一下撤了贪赃枉法的榆次、清徐、太原三个县的知县及并州知州、太原知府、山西布政使、按察使等七个赃官,负有责任的山西巡抚邱树棠也被道光皇帝斥责,受到降职处分,一时民心大快。民间至今流传着:“赵二姑,剪子硬,一下戳翻七颗印。”按照道光皇帝的旨意,榆次县为赵二姑建立牌坊,旌表赵二姑,并...
· 隋文帝
生平经历出生杨坚于西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癸丑夜(541年7月21日)生于冯翊般若寺,其父是西魏随国公、北周柱国、大司空杨忠,生母吕氏。其妻独孤皇后为北周时八大柱国之一独孤信之女。其长女嫁北周宣帝为后,地位显赫。杨坚在北周时曾官拜骠骑大将军,又封为大兴郡公,后袭父爵柱国,北周武帝时任随州刺史,参加过北周灭北齐之战。夺取政权杨坚壮年时曾随北周武帝伐灭北齐统一华北,不久后武帝于宣政元年(578年)病逝,北周宣帝即位。北周宣帝行为乖戾,诛杀元老重臣,将国政交给东宫的旧僚郑译,引起朝野恐慌。579年,传位仅7岁的太子北周静帝宇文阐,自称天元皇帝。大象二年(580年)5月11乙未日(6月8日),北周宣帝病逝。近臣刘昉、郑译等和杨坚有旧,并且杨坚有“重名”,矫诏谋引杨坚辅政。据记载杨坚开始是:“固辞,不敢当”。但是刘昉警告他:“公不为,昉自为之”,杨坚遂接受此建议,之后郑译等对北周宣帝病逝的死讯秘不发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