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揭秘敢把皇帝拽回来听自己意见的大宋名相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19
转发:0
评论:0
揭秘敢把皇帝拽回来听自己意见的大宋名相,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皇帝生气发火,那朝臣只有低头领罪的份。不过,几千年的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皇帝生气发火,那朝臣只有低头领罪的份。不过,几千年的历史总有那么几个个案。皇帝发火,他们反倒不怕,宁死也要谏言。

7b61315efa3944b0aa4080e9ed95c03f_th.jpg

网络配图

  宋朝的皇帝不怎么样,但有很多忠君爱国的臣子,也有一些直言劝谏的宰相,寇准就是其中一位。寇准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寇相在五代后晋时中过进士,曾在贵族府第做小官。寇准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因此家境贫寒,可是深受书香世家影响的寇母十分重视寇准的学习。少年时的寇准,聪明好学,从书本上学得许多知识和道理。尤其对《春秋》三传,读得烂熟,理解得很透彻。这为他以后入仕从政打下了初步的知识基础。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18岁的寇准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一年后又被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22岁升任成安知县。以后他又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等直学士等官。寇准官运亨通:不是由于阿谀逢迎,依附权贵,而是他刚正廉明不畏权,非常受人敬仰。寇准的青云直上靠的是自己的忠诚与智谋,宋太宗说他“临事明敏”。寇准在太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同平章事(宰相)。

  端拱二年某日,寇准在大殿上奏事,言辞激烈,宋太宗非常生气,几次打断寇准的话,寇准就是不听。宋太宗大怒,起身离座向后走去。谁成想,寇准却一步上前,拉住宋太宗的衣角,不让皇帝走,硬把宋太宗拽回座位上坐下,自己坚持把话说完。

dad13f5f74d144b79de77d7a7c8cf928_th.jpg

网络配图

  看到此景,大臣们都为寇准捏了一把汗,以为寇准这次要吃苦头了。历朝历代还没有哪个大臣敢在皇帝发怒的时候拉着龙袍不让皇帝走,这可是大不敬,是犯上的大罪。可更让群臣想不明白的是到宋太宗竟然坐了下来,安静的听完寇准的话。不但不生气,反而对寇准大加称赞。

  从此之后,宋太宗对寇准更加信任和重用,还把寇准和唐太宗时著名的“诤臣”魏徵相比,说:“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淳化二年春天大旱,宋太宗召集群臣讨论,大家都说这是自然灾害,只有寇准大声道:大旱是由于刑罚不公造成的。宋太宗问有什么不公的事,寇准说:“祖吉、王淮两人都因受贿犯法,祖吉得到的赃款少,却被杀了;而王淮因为是大臣王沔的弟弟,获赃甚巨,只受了杖刑,后官复原职,这难道公平吗?”宋太宗急忙进行调查,事实确实如此。于是,从重处理了王淮,褒奖了寇准。

u=1415298875,3486639299&fm=23&gp=0.jpg

网络配图

  寇准在太宗朝群臣中,以刚直足智著名。不过,在景德三年,寇准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被丁谓等人排挤,贬至雷州,于1023年病死。

  明道二年,宋仁宗为他昭雪,归葬下邽。敕令恢复寇准太子太傅、莱国公,赠中书令,谥号“忠愍”。皇祐元年,宋仁宗令翰林学士孙抃为寇准撰写《莱国寇忠愍公旌忠之碑》,并亲笔为碑首篆书了“旌忠”二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李绛逸闻趣事,说得皇帝把自己立起来的碑拽倒了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权宦吐突承璀要整修安国寺。他依仗权势,气焰熏天,说一不二,擅自动工,立了一个功德碑,碑的大小高下与华岳碑相同。碑立起来了,碑文却还没有着落。碑文自然是要歌颂皇帝圣明,天下太平,皇恩浩荡,河清海晏,但这种御制文章也不好作。吐突承璀放出大话:谁能撰写碑文,就给谁一万贯钱。有人推荐说,李绛的文章写得好,这差事就交给他吧。李绛时任知制诰,职责就是专为皇帝起草诏令。李绛听到消息,不但不感到荣幸,反而说,自古圣帝明王都没有功德碑,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功德还不够吗?只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宜歌功颂德而已。于是向唐宪宗上了一道奏章。大概与唐太宗确立的君臣关系及前几任皇帝从谏如流有关,这道奏章一点不给宪宗面子,直斥功德碑的弊端,现在看起来这个李绛真是胆大包天。“陛下布维新之政,划积习之弊,行前王所不能行,革历代所不能革,四海延颈,日望德音。今忽自立碑,以示天下不广,彰满假之渐,招矜炫之讥耶...
· 揭秘:宋朝的士大夫为什么大多敢跟皇帝“较劲”?
读宋朝士大夫轶事,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出他们的精神气质与清朝人完全不一样。简单地说,宋代士大夫是一群有脾气的人——当然不是对老婆发脾气,也不是对下属发脾气,更不是对平民发脾气,而是在皇帝面前有脾气。宋真宗朝的翰林学士杨亿,恃才傲物,与宰相王钦若不相得,王钦若一进办公室,杨亿就扬长而去,根本就不理这宰相。后来王钦若罢相离京,百官都写诗相赠——这是当时的官场礼节,唯独杨亿不送诗。宋真宗对杨亿说:你就赠他一首诗吧,不要这么意气用事,要讲大局,讲团结嘛。杨亿对皇帝的话也是不听,“竟不肯送”,不写就是不写,皇帝老子也勉强不得。按宋制,翰林学士有草诏之职。一日由杨亿起草《答契丹书》,杨用了一句“邻壤交欢”,宋真宗可能是出于对契丹之恨,在文稿上注了“朽壤、鼠壤、粪壤”等语嘲笑之。次日,杨亿提出辞呈,说“皇上既然不满意我的文字,我辞职吧”。宋真宗只好挽留这位大才子,又对宰相说:“杨亿不通商量,真有气性。”宋...
· 揭秘敢把朱元璋立的铁牌扔了的明朝大太监
王振是河北人,通经史,知诗书,是个小知识分子,还做过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了几年穷教书匠。然而毕竟天赋有限,他肚子里那点墨水还不够考科举中进士的格儿。但是,他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人生理想需要实现啊,天生我材还要用啊。这人也真狠,一咬牙自己把自己阉了进宫当了太监。虽说这也不是个前途很光明的职业,但是总算有接近权力的机会了。王振进宫时在位的还是明宣宗朱瞻基,宣宗看这小太监模样挺标致啊,小脑袋瓜挺灵活啊,让他去侍奉皇太子朱祁镇,这期间王振展现了他当保姆带孩子的天赋,把小太子哄得服服帖帖。网络配图宣宗死,英宗立。朝政把持在明朝著名的三杨内阁手中,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小皇帝朱祁镇虽然才9岁,也懂得“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道理,这王太监把我照顾得这么好,我得封赏他啊,随口封王振做了个司礼太监。司礼太监,是宦官中的极致,权力最大的职位。多少人在宫中熬了一辈子都指望不上的位置,王振就这么轻易地得到了。你以...
· 大臣问皇帝国号用什么?皇帝回答用自己的姓
大臣问皇帝国号用什么?皇帝:就用我的姓氏,如今成为一大姓。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皇帝是封建制度的产物。但封建制度的产物非常多的,比如说国号也是一种封建旧文化的象征。历代以来每个皇帝除了自己的朝代名称外,还有一个国号,而国号的作用,也就是为了方便人们记住这个皇帝在位的统治期间。但是如果要起好一个国号的话,也是需要多费脑筋的,虽然在我们看来国号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但是在皇帝看来却不一样,一个好的国号,那么也是能够有好的寓意,让国家能够兴盛繁荣起来,这就是古代皇帝的认知。但是虽然说古代的皇帝们经常为其国号而大费脑筋,但是却有一个皇帝非常的任性,他就是陈霸先。陈霸先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他这个能文能武,有着自己的高光远见,但是在对待取国号这件事情上,他就非常的随意。大臣问他起什么国号,他就直接回答道:拿我的姓氏当作国号就非常的好。旁人听了还以为陈霸先在开...
· 历史揭秘:宋朝的士大夫为什么多敢与皇帝“较劲”
读宋朝士大夫轶事,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出他们的精神气质与清朝人完全不一样。简单地说,宋代士大夫是一群有脾气的人——当然不是对老婆发脾气,也不是对下属发脾气,更不是对平民发脾气,而是在皇帝面前有脾气。宋真宗朝的翰林学士杨亿,恃才傲物,与宰相王钦若不相得,王钦若一进办公室,杨亿就扬长而去,根本就不理这宰相。后来王钦若罢相离京,百官都写诗相赠——这是当时的官场礼节,唯独杨亿不送诗。宋真宗对杨亿说:你就赠他一首诗吧,不要这么意气用事,要讲大局,讲团结嘛。杨亿对皇帝的话也是不听,“竟不肯送”,不写就是不写,皇帝老子也勉强不得。按宋制,翰林学士有草诏之职。一日由杨亿起草《答契丹书》,杨用了一句“邻壤交欢”,宋真宗可能是出于对契丹之恨,在文稿上注了“朽壤、鼠壤、粪壤”等语嘲笑之。次日,杨亿提出辞呈,说“皇上既然不满意我的文字,我辞职吧”。宋真宗只好挽留这位大才子,又对宰相说:“杨亿不通商量,真有气性。”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