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韩信弃项羽投奔刘邦 堪称第一跳槽大神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89
转发:0
评论:0
韩信弃项羽投奔刘邦堪称第一跳槽大神,用当下时髦的话语来形容,“择木而栖”的韩信堪称“楚汉第一跳槽大咖”。之所以称

  用当下时髦的话语来形容,“择木而栖”的韩信堪称“楚汉第一跳槽大咖”。之所以称第一,是因为他的槽跳得最高、最险。这颇具革命性的一跳,不仅改变了韩信的命运,还影响了历史进程。

  韩信是今江苏淮阴人,约生于秦始皇十七年。史书中,那位“饭信”的漂母透出一点信息:“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有人据此推断,韩信为韩国庶王孙。但也有史家认为,“王孙”只是一种尊称,“如言公子也”。

韩信

网络配图

  韩信是否为王孙难以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仅具有相当的教育背景,而且熟读兵书战策。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韩信恰恰十五六岁,正是读书的年龄。暴秦的《挟书律》规定,敢有收藏诸子百家著作的,连人带书一起烧掉;命令下达30天内仍不烧书的,在脸上刺字涂墨,发配到边地日夜防守敌寇、修筑长城。在如此残暴的统治下,即便如张良那样出身显赫的人(祖父和父亲都做过韩国宰相),也只是有幸得到一部 《太公兵法》。韩信如系草根,焉能熟读兵书战策?

  由于从小就受到了教育,所以韩信素负大志。秦二世二年,项梁的起义军渡过淮水,韩信仗剑从戎,成为项梁麾下的一名亲兵。这年九月,项梁兵败战死,韩信便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个郎中——执戟卫士。之后,韩信屡次向项羽献计献策,以求重用,均未被采纳。亚父范增屡次荐举他,可是项羽刚愎自用,自负手下猛将千员,始终未把韩信放在眼里。后来,范增到彭城去见义帝,临行前再三叮嘱项羽:“韩信乃不世之材,用则重用,不用杀之。”

  韩信知道项羽不会重用自己,最终选择弃楚投汉。初到汉军,韩信只是做了个接待宾客的连敖官。后来因事犯法,被判处斩刑。同伙13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时,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夏侯婴,便高喊:“汉王不是想要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滕公感到这个人的话不同凡响,又见他相貌堂堂,就想把他放了。

韩信

网络配图

  经过一番交谈,滕公对韩信大为欣赏,于是报告给刘邦,但刘邦“未之奇也”,只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管理粮仓。治粟都尉管理着供应几十万大军的储备粮,大小粮仓星罗棋布,还有很多散堆在地上的谷子,像一座座小山,可谓恒河沙数。此前所有治粟都尉上任时都只是看看账目就完事了,谁都不知道储备粮的准确数量。韩信来到仓所,没有看账目,而是直接验看仓廒,清点粮仓和粮堆的数量,然后对管理账目的人报出军粮一共是多少多少。管账的人打开账本一看,居然一点不差。

  滕公闻知此事,立刻报告给萧何。萧何亦以为奇,于是召见韩信:“适闻贤公清点粮仓谷堆,不知何法便能知如此大数?”韩信说:“算有小九之数,有大九之数,若能精通此法,虽四海九州亦可算出,况区区仓谷乎?”萧何称赏,延之上坐,拱手对韩信说:“愿贤公论天下之形势,决天下之安危。”

韩信

网络配图

  韩信说:“汉王虽左迁褒中,然养威蓄锐,为虎豹在山之势,使智者无以用其谋也。项王虽然所向无敌,但天下诸侯均有背叛之心,外若为安,内有隐患。汉兵失此机会而不东征……虽老死不得出褒中矣!”萧何近前附耳曰:“前日栈道已烧绝,汉兵无路可出,奈何奈何?”韩信笑道,前日烧绝栈道,必是智者与丞相计议,定当另有别路可通汉兵,此计只可瞒项王,不可欺智者……

  萧何见韩信议论如江河滔滔万里,心甚奇之,认定破楚元帅非韩信莫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韩信选择弃项羽投刘邦堪称“第一跳槽大咖”
用当下时髦的话语来形容,“择木而栖”的韩信堪称“楚汉第一跳槽大咖”。之所以称第一,是因为他的槽跳得最高、最险。这颇具革命性的一跳,不仅改变了韩信的命运,还影响了历史进程。韩信是今江苏淮阴人,约生于秦始皇十七年。史书中,那位“饭信”的漂母透出一点信息:“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有人据此推断,韩信为韩国庶王孙。但也有史家认为,“王孙”只是一种尊称,“如言公子也”。网络配图韩信是否为王孙难以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仅具有相当的教育背景,而且熟读兵书战策。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韩信恰恰十五六岁,正是读书的年龄。暴秦的《挟书律》规定,敢有收藏诸子百家著作的,连人带书一起烧掉;命令下达30天内仍不烧书的,在脸上刺字涂墨,发配到边地日夜防守敌寇、修筑长城。在如此残暴的统治下,即便如张良那样出身显赫的人(祖父和父亲都做过韩国宰相),也只是有幸得到一部《太公兵法》。韩信如系草根,焉能熟读兵书战策?...
· 韩信选择弃项羽投刘邦堪称“第一跳槽大咖”
用当下时髦的话语来形容,“择木而栖”的韩信堪称“楚汉第一跳槽大咖”。之所以称第一,是因为他的槽跳得最高、最险。这颇具革命性的一跳,不仅改变了韩信的命运,还影响了历史进程。韩信是今江苏淮阴人,约生于秦始皇十七年。史书中,那位“饭信”的漂母透出一点信息:“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有人据此推断,韩信为韩国庶王孙。但也有史家认为,“王孙”只是一种尊称,“如言公子也”。网络配图韩信是否为王孙难以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仅具有相当的教育背景,而且熟读兵书战策。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韩信恰恰十五六岁,正是读书的年龄。暴秦的《挟书律》规定,敢有收藏诸子百家著作的,连人带书一起烧掉;命令下达30天内仍不烧书的,在脸上刺字涂墨,发配到边地日夜防守敌寇、修筑长城。在如此残暴的统治下,即便如张良那样出身显赫的人(祖父和父亲都做过韩国宰相),也只是有幸得到一部《太公兵法》。韩信如系草根,焉能熟读兵书战策?...
· 揭秘:韩信为什么离开项羽投奔刘邦?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韩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非常精彩,刘邦原本处于弱势,被项羽分封在巴蜀之地,用四道封锁线牢牢捆住。但后期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扭转了局势,最终垓下之围十面埋伏,逼得西楚霸王乌江自刎。刘邦总结他的成功关键是善于用人,尤其是用好了汉初三杰:张良、萧何与韩信。并指出项羽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有效笼络住人才。韩信原来是在项老板手下打工的,从一个无名小卒被项羽提拔到贴身侍卫兼机要参谋(郎中),应该说很看得起韩信了,但最后韩信仍然跳槽到了刘邦集团,这是为什么?领导者如何避免项羽的悲剧?如何才能有效笼络人心,防止部下的背叛离职呢?一,韩信为何离开项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韩信是什么人。评价韩信,萧何说了四个字非常精辟:国士无双。他的谋士评价他:功无二于天下,略不世出者。后世评价他是两个字:兵仙!他承担得起这样的赞誉!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
· 韩信为什么要投奔刘邦?项羽不重用韩信的两大原因!
韩信为什么要投奔刘邦?项羽不重用韩信的两大原因!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中国历史上楚汉之争可以说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我们都知道项羽的勇猛,也知道韩信的用兵如神,可是当初为何韩信在项羽手下的时候,却未得到重用呢?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大将,是刘邦手下的三大能人之一。项羽是西楚霸王,秦末汉初的第一大英雄,也是韩信一生之中最大的对手。其实早年的韩信曾经在项羽的手下当过差,当时的项羽把韩信封为执戟郎中,就是专门负责给项羽拿武器的。其实在当时,韩信早就显露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范增也曾警告过项羽,如果不用韩信的话,一定要杀了他。但是一向刚愎自负的楚霸王没有听信范增的话,最终项羽也是败在了韩信的手中,结束了辉煌的一生。根据小编的总结,项羽不重用韩信的原因有两点:一,项羽和韩信性格是冲突的还记得韩信和刘邦之间那番对话吗?刘邦问韩信:“你觉得我可以带多少兵?”,韩信说:“最多十万”,刘邦反问:“那你呢?”韩信微微...
· 三国韩信:楚汉跳槽“第一人”
用当下时髦的话语来形容,“择木而栖”的韩信堪称“楚汉第一跳槽大咖”。之所以称第一,是因为他的槽跳得最高、最险。这颇具革命性的一跳,不仅改变了韩信的命运,还影响了历史进程。网络配图韩信是今江苏淮阴人,约生于秦始皇十七年。史书中,那位“饭信”的漂母透出一点信息:“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有人据此推断,韩信为韩国庶王孙。但也有史家认为,“王孙”只是一种尊称,“如言公子也”。韩信是否为王孙难以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仅具有相当的教育背景,而且熟读兵书战策。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韩信恰恰十五六岁,正是读书的年龄。暴秦的《挟书律》规定,敢有收藏诸子百家著作的,连人带书一起烧掉;命令下达30天内仍不烧书的,在脸上刺字涂墨,发配到边地日夜防守敌寇、修筑长城。在如此残暴的统治下,即便如张良那样出身显赫的人(祖父和父亲都做过韩国宰相),也只是有幸得到一部《太公兵法》。韩信如系草根,焉能熟读兵书战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