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探索诸葛亮为什么倾尽国力坚持北伐?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3
转发:0
评论:0
探索诸葛亮为什么倾尽国力坚持北伐?,正面观点就是以《三国志》为代表的主流观点,《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于诸葛亮屡次

  正面观点就是以《三国志》为代表的主流观点,《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于诸葛亮屡次北伐,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是这样说的:“亮之素志,进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志向,往大了说他要统一中国,往小了说他要实施割据,震动全国。又因为他怕自己死后,没人有能力对抗北方,因此才在有生之年,屡次北伐。

180919261_副本.jpg

网络配图

  这个种观点一言以蔽之:诸葛亮之所以屡次北伐,是因为自己的志向和对后人的负责。

  陈寿的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杜甫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诸葛大名垂宇宙,千载谁堪伯仲间”,无疑就是这种思想。

  反面观点则是认为诸葛亮北伐目的不纯,这一派是非主流,但却越来越有市场。

  这种观点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屡次北伐,宁愿累死也不停止,因为诸葛亮不想放权。

  其实,这派观点绝非近代才有,与诸葛亮同时代的蜀汉官员李邈就曾说:“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换言之,这种观点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坚持北伐,并不是因为情操多么高尚,而是因为他想用战争保住自己的权力。

  我们看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有几分道理,诸葛亮的真实想法我们已经无从得知,那么这两派观点究竟谁是谁非呢?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正确的成分更大,但也不全对。

1.jpg

网络配图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将自己北伐的目的表述的很清晰: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诸葛亮家族世代在汉朝为官,是汉朝中的一员,他本人是铁杆的拥汉派,可以说他之所以不选择曹操而选择刘备,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启用魏国降将姜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姜维“心存汉室。”

  所以说,诸葛亮坚持北伐确实是一种对信仰的忠诚,对自己理想的坚持,这一点无可非议。

  但是,从现代人的观点的分析,笔者并不认为诸葛亮北伐是正确的对待理想和信仰的方式。

  史书称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就是说这个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胸怀大志。

  诸葛亮和姜维一样,都是不甘寂寞,立志要在有生之年做出一番事业的人物。

3.jpg

网络配图

  他们这种精神和志向固然是可贵的,但是,我们现代人可以说,这种精神和志向用在只与自己有关的事业上尚可,而用在关乎亿万百姓生命幸福的军国大事上,则是百姓的悲剧。

  天地不仁,古代百姓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军阀混战,谁来了就跟着谁,无从选择。

  当国家民族遭受侵略,受到外敌威胁,那么保家卫国义不容辞。

  但如果一个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为了让自己名留青史,为了让自己封官晋爵而发动战争,让无数苍生卷入战火,我们还能说他的是对的吗?

  当然,我们用现代人的观念衡量古人,未免有些吹毛求疵,求全责备了。

  其实,古往今来,百姓对自己的命运多无法掌握,看看伊拉克、等地战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我们岂不是更应该珍惜我们现在的和平时光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探索蜀国智谋诸葛亮为什么倾尽国力坚持北伐?
正面观点就是以《三国志》为代表的主流观点,《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于诸葛亮屡次北伐,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是这样说的:“亮之素志,进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志向,往大了说他要统一中国,往小了说他要实施割据,震动全国。又因为他怕自己死后,没人有能力对抗北方,因此才在有生之年,屡次北伐。网络配图这个种观点一言以蔽之:诸葛亮之所以屡次北伐,是因为自己的志向和对后人的负责。陈寿的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杜甫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诸葛大名垂宇宙,千载谁堪伯仲间”,无疑就是这种思想。反面观点则是认为诸葛亮北伐目的不纯,这一派是非主流,但却越来越有市场。这种观点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屡次北伐,宁愿累死也不停止,因为诸葛亮不想放权。其实,这派观点绝非近代才有,与诸葛亮同时代的蜀汉...
· 明知耗尽国力但诸葛亮为什么还坚持六出祁山
在整个三国时期,尤其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为例,诸葛亮成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在赤壁之战中,正是诸葛亮的出现并帮助孙刘联军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自此之后,按照隆中对的方针,刘备益州,占领了两川和汉中的部分地区,从而顺利建立了蜀国。但是在整个三国历史的中后期,诸葛亮却一直的在北伐中原、匡扶汉室。具体到行动就是“六出祁山”,当然史书记载中,孔明在讨伐曹魏的过程中,只有两次出兵到祁山的情况。不过,本文并不是严肃的学术文章,主要还是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来讲。网络配图对于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不少人认为诸葛亮这是在掏空蜀国的国力,而且北伐中原根本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战国,反倒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进程。那么,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有什么意义呢?首先,我们简单回顾下《三国演义》中的六出祁山。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攻下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马上叛汉附魏;第二次时,什么城池也没打下来就回去了;第三次,双方一阵乱打,各自...
· 东吴国力强盛,为什么陆逊没有像诸葛亮那样坚持北伐?
东吴国力强盛,为什么陆逊没有像诸葛亮那样坚持北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诸葛亮面临蜀国国力逐渐衰退也要坚持北伐,目的就是为了以攻代守。隔壁吴国同样面临曹魏的威胁,为什么陆逊却很少北伐呢?其实严格来说,陆逊曾参与过四次北伐之战,而且最后都取得了胜利。但这些战役并不是像蜀国那样,是一个有着明确目标并且系统的长期作战策略,每次一打完就没下文了。国力更加强盛的吴国理应对魏国在战略上更加积极,当时陆逊的地位也不低,为什么他就没有坚持北伐呢?一、权利分配问题蜀国在建国之后一直处于对外出征的状态中,并且诸葛亮曾和伪军族战了六次,但是吴国作为有两倍蜀国军力的大国,却只能据守江东。这其实和统帅的权利有关,蜀国的诸葛亮可谓是三国之士数一数二的角色,并且跟随刘备多年征战沙场,在之后更是成为托孤重臣,而刘禅又是一个无能的君主,诸葛亮想要出征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在吴国情况就很复杂,虽然陆逊火烧连营七百...
· 隋炀帝为什么不惜倾尽国力,也要与高句丽死磕到底?
隋炀帝为什么不惜倾尽国力,也要与高句丽死磕到底?隋炀帝为什么不惜倾尽国力,也要与高句丽死磕到底?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大一统王朝,国祚仅延续了37年。隋朝在隋文帝统治时期和隋炀帝统治前期曾盛极一时,但自从隋炀帝发动了灾难性的三征高句丽之战后,国力迅速衰竭,百姓民不聊生。最终一场遍及全国的起义将隋朝推向了历史的终点。那么问题来了,隋炀帝为什么不惜倾尽国力也要与高句丽死磕呢?追根溯源,还得从早年的一次外交接见说起。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巡幸塞北,并在突厥属地会见了当时已向隋朝表示臣服的启民可汗。本来这种外交活动都是象征性地走个过场就结束了,但这次会见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原来在隋炀帝达到前,高句丽(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今中国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中北部存在的一个政权)已派遣使者与突厥人沟通。隋炀帝来到后,启民可汗不敢有所隐瞒,因此带着高句丽使者一起前往拜见。隋炀帝知晓此事后,心中感到...
·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
导读:蜀汉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最终以诸葛亮病死军中而宣告失败。那为何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三国蜀后主刘惮即位后,诸葛亮蜀国主政,屡次兴兵北伐,但劳而无功,心力交瘁,最终身陨征途,常使人慨叹不己!其时,蜀地,国小力弱,易守难攻。诸葛亮一直要坚持北伐是为了什么呢?网络配图首先,三国鼎立之所以能够形成,蜀汉之所以能够割据益州,和当时中原战乱之后,人口流失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大臣上奏时说,我们魏国的人口加起来,才相当于汉朝一个郡的人口。这虽然是夸张,但说明中原的经济、社会被破坏的很厉害。同时,益州、荆州、扬州,因为刘璋、刘表、孙策的缘故,相对来说,免于。甚至,从北方来的流民,使得当地可以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孙策这边,张昭自己就是北方来的的。刘璋那里,他之所以可以坐稳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荆州流民组成的东州兵。一旦北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整个南方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