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揭秘明朝朱元璋究竟为何要屡抢刘伯温兵书?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7
转发:0
评论:0
揭秘明朝朱元璋究竟为何要屡抢刘伯温兵书?,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告老还乡的大明军师、诚意伯刘伯温病危,临终前对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告老还乡的大明军师、诚意伯刘伯温病危,临终前对守候在身边的儿子刘琏、刘仲景说:“我死后担心会给家里留下祸害,我写的兵书《百战奇谋》乃我一生心血,可惜没有找到传人……本想把这本书献给皇上,但皇上多疑,就是献上去了他也不会相信,倒不如烧了可保一家人平安……”第二天,刘伯温就在昏迷中死去了。

1.jpg

网络配图

  果然,刘伯温的死讯报到京城后,朱元璋派丞相胡惟庸去青田县吊丧。胡惟庸到刘伯温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兵书《百战奇谋》。刘琏告诉胡惟庸,父亲已把兵书烧了,给皇上留下的是一本《郁离子》和一封信。胡惟庸了解刘琏兄弟,知道两人都是至诚君子,不会也不敢欺骗朝廷。在安葬了刘伯温后,胡惟庸就带着没有烧完的残存书稿和军师给皇上的书本信件,马上返回了京城。

  回京后,胡惟庸把书本信件交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一见是《郁离子》就仍在一边。回到寝宫,朱元璋坐卧不安。他很了解刘伯温,视兵书比生命还要宝贵,他怎么会舍得烧掉?他那才智平平的两个儿子虽然不是理想的传人,可刘家有子就有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孙,说不定刘家哪一代出个奇人,这部为大明打下江山、立过汗马功劳的奇书,不也会教刘家人从朱家人手里夺走江山吗?怎么办?一个寻找兵书的计谋很快在朱元璋的脑中酿成。

2.jpg

网络配图

  刘伯温“三七”那天,胡惟庸再次来到刘家,说是奉皇上之命要取走军师生前留下的所有书信和书籍,因为那些书信和书籍中有机密。胡丞相像抄家似的把刘伯温所有的书信、书籍都拿走了,可仍然没有发现兵书《百战奇谋》。刘伯温“五七”那天,胡惟庸三到青田县向刘琏兄弟传达皇上的命令:因为军师有功于朝廷,所以皇上决定在刘家老屋的原址上建造“诚意伯府”。这样,就得推到刘家老屋,要刘琏兄弟搬到刘伯温墓旁的临时小屋里守孝,刘琏兄弟赶忙磕头谢恩。刘家老屋拆得很仔细,板缝、梁孔、墙洞都认真地搜查过。纵然这样,也没发现哪里藏有兵书……

  洪武三十一年,71岁的朱元璋在一场大病中死去。临终前,他拉着皇太孙朱允炆的手说:“记住,一定要把军师的兵书找到,不能让它落到外姓人手里。”

  到底刘伯温留没留下兵书?从明惠帝朱允炆到明成祖朱棣,一直到崇祯皇帝朱由检,都没有发现《百战奇谋》。

3.jpg

网络配图

  谁知,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从皇宫搜出的书籍中,发现了一本刘伯温手写的《郁离子》。李自成读过这本书的刻本,见了手写本顿时爱不释手,就拿起来翻了翻。也许是年代久远了,或者是经过几代皇帝读过,翻页时,有的书页折叠处自然断裂,发现里边也写了字,不觉好奇地看了几行,看后大吃一惊!跟着又掀开几页细读。啊!是刘伯温写的兵书《百战奇谋》!李自成浏览了兵书的“料敌”、“布阵”、“用计”几章,高兴得滚下泪来,从此把它带在身边,形影不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朱元璋与刘伯温何关系?为何屡次抢刘伯温兵书
明洪武八年(1375年),告老还乡的大明军师、诚意伯刘伯温病危,临终前对守候在身边的儿子刘琏、刘仲景说:“我死后担心会给家里留下祸害,我写的兵书《百战奇谋》乃我一生心血,可惜没有找到传人……本想把这本书献给皇上,但皇上多疑,就是献上去了他也不会相信,倒不如烧了可保一家人平安……”第二天他就在昏迷中死去了。果然,刘伯温的死讯报到京城后,朱元璋派丞相胡惟庸去青田县吊丧。胡惟庸到刘伯温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兵书《百战奇谋》。刘琏告诉胡惟庸,父亲已把兵书烧了,给皇上留下的是一本《郁离子》和一封信。胡惟庸了解刘琏兄弟,知道两人都是至诚君子,不会也不敢欺骗朝廷。在安葬了刘伯温后,胡惟庸就带着没有烧完的残存书稿和军师给皇上的书本信件,马上返回了京城。回京后,胡惟庸把书本信件交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一见是《郁离子》就仍在一边。回到寝宫,朱元璋坐卧不安。他很了解刘伯温,视兵书比生命还要宝贵,他怎么会舍得烧掉?他...
· 刘伯温的兵书有多厉害?为何朱元璋多次抢之
明洪武八年(1375年),告老还乡的大明军师、诚意伯刘伯温病危,临终前对守候在身边的儿子刘琏、刘仲景说:“我死后担心会给家里留下祸害,我写的兵书《百战奇谋》乃我一生心血,可惜没有找到传人……本想把这本书献给皇上,但皇上多疑,就是献上去了他也不会相信,倒不如烧了可保一家人平安……”第二天他就在昏迷中死去了。果然,刘伯温的死讯报到京城后,朱元璋派丞相胡惟庸去青田县吊丧。胡惟庸到刘伯温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兵书《百战奇谋》。刘琏告诉胡惟庸,父亲已把兵书烧了,给皇上留下的是一本《郁离子》和一封信。胡惟庸了解刘琏兄弟,知道两人都是至诚君子,不会也不敢欺骗朝廷。在安葬了刘伯温后,胡惟庸就带着没有烧完的残存书稿和军师给皇上的书本信件,马上返回了京城。回京后,胡惟庸把书本信件交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一见是《郁离子》就仍在一边。回到寝宫,朱元璋坐卧不安。他很了解刘伯温,视兵书比生命还要宝贵,他怎么会舍得烧掉?他...
· 霍去病不读兵书为何打仗屡战屡胜?霍去病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这是历史带来的回忆。一起来了解下“霍去病不读兵书为何打仗屡战屡胜?霍去病的成功秘诀是什么?”的相关话题,看看是否能解决您的疑惑。霍去病出生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他与卫青一样,也是个私生子。其生母正是卫青的二姐卫少儿,其生父霍仲孺,则和卫青的生父郑季一样,也是平阳县的一个小吏。“仲”就是排行老二的意思,“孺”就是小孩儿、幼儿的意思;霍仲孺,其实就是霍小二的意思,跟刘季、郑季的名字一样,档次都不高,看来家庭出身一般。所以,卫少儿虽与霍仲孺私通,且未婚先孕,但由于卫子夫很快就得到了汉武帝的宠爱,所以卫少儿也飞上枝头变凤凰,干脆抛弃了霍仲孺,携子独自来到长安,又与“档次更高”的陈平曾孙陈掌私通,汉武帝一看,干脆就将霍少儿赐婚给了陈掌。当时,霍去病尚在襁褓之中,对自己的生父一无所知。受到舅舅卫青的影响,霍去病在少年时代就“善骑射”。...
· 明朝未解之谜:朱元璋为什么要刘伯温?
看过关于明朝历史的人,都会对朱元璋身边的智多星刘伯温印象深刻。刘伯温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建国初期,也就是明洪武三年(1370)奖赏开国功臣的时候,朱元璋只是册封了他为诚意伯,这并不是最高的爵位,且每个月的薪水也少的可怜。如果单纯的按照对大明王朝的贡献来说,刘伯温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他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并且帮助他获得很多战役的胜利。网络配图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只是册封他当一个小小的诚意伯,而不是朝廷重臣呢?其实,这一点很好解释,和朱元璋出身有关,他出身贫寒,比较自私狭隘。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的属下内部并不是很团结,他们帮派林立,其中有一个最大的帮派就是以朱元璋为首的淮西集团。他们人数众多,每一位成员都名声在外战功赫赫,它崛起于元末割据之际,形成于明朝肇建之中,是朱元璋赖以建立明朝、统一南北的核心力量。这其中就包括郭英、李善长、徐达等人,这些人都朱元璋的誓死追...
· 传奇谋士之死:朱元璋为何要除掉刘伯温
刘基,号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然而,明朝开国后,刘基只被封了个次一等的爵位――诚意伯。虽然他执法如山,并且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占了上风,最终却被李善长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运,直至生命的终结。1、淮西派与浙东派拉开争斗序幕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