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赵匡胤手段有多高?开国功臣的权力说没就没了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08
转发:0
评论:0
赵匡胤登上帝位之后,虽然披上了龙袍,坐上了龙椅,但有一块心病却在持续困扰着他,那就是五代以来轮番上演的兵变惯性,那些猛士悍将一旦掌握了中央禁军的兵权,或者盘踞地方,很容易拥兵自重,甚至取而代之。为此,他茶不思,饭不想,睡不安稳。如何杜绝此类事件的重演,是当务之急。一天,赵匡胤问赵普:“天下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换了八姓十二个皇帝,弄得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倘要息兵养民,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有什么好办法呢?”网络配图赵普回答说:“这些祸乱,原因无他,只因节镇权力过重,君弱臣强而已。如今要长治久安,惟有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三管齐下,天下自然安定。”赵普话未说完,宋太祖连连称善,于是,他开始实施历史上没有几个人用过的政治手腕。收兵权首先是从较疏远的高级将领开始的。节度使分兼侍卫亲军司马军和步军都指挥使的张光翰、赵彦徽,在开国功臣中分别排名第五、第六位,他们首先被夺兵权。960年七月,宋太祖...

  赵匡胤登上帝位之后,虽然披上了龙袍,坐上了龙椅,但有一块心病却在持续困扰着他,那就是五代以来轮番上演的兵变惯性,那些猛士悍将一旦掌握了中央禁军的兵权,或者盘踞地方,很容易拥兵自重,甚至取而代之。为此,他茶不思,饭不想,睡不安稳。如何杜绝此类事件的重演,是当务之急。

  一天,赵匡胤问赵普:“天下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换了八姓十二个皇帝,弄得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倘要息兵养民,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有什么好办法呢?”

2016090213583218_S.jpg

网络配图

  赵普回答说:“这些祸乱,原因无他,只因节镇权力过重,君弱臣强而已。如今要长治久安,惟有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三管齐下,天下自然安定。”赵普话未说完,宋太祖连连称善,于是,他开始实施历史上没有几个人用过的政治手腕。

  收兵权首先是从较疏远的高级将领开始的。节度使分兼侍卫亲军司马军和步军都指挥使的张光翰、赵彦徽,在开国功臣中分别排名第五、第六位,他们首先被夺兵权。960年七月,宋太祖的“义社兄弟”韩重赟征伐李李筠回来后,立即命他代张光翰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赵匡胤篡位之际,挺剑逼迫首相范质臣服的亲信罗彦瓌,也于此时被安排代赵彦徽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张光翰、赵彦徽被夺兵权后,分别改命为永清军节度使、建雄军节度使。于是,领军大将被夺兵权后出为地方节度使,便成为了赵匡胤打发他们的惯用政策。

  960年十一月,平定淮南李重进后,收兵权的矛头指向殿前、侍卫两司的最高长官。慕容延钊后周末以镇宁军节度使任殿前副都点检。赵匡胤发动兵变灭周建宋时,正率前军屯驻真定的慕容延钊,被提拔为殿前都点检。他奉诏自河北率军西征李筠获得胜利后,被晋升为侍中,享受宰相待遇。但是,赵匡胤没有让他到京城殿前都点检公署任职,而是安排他回节镇所在地。当赵匡胤的把兄弟赵彦徽被夺兵权事件发生后,慕容延钊担心功高震主,便在961年二月到京朝贺赵匡胤生日之际,上表自请解除兵权。

2476621450856932.jpg

网络配图

  同年闰三月,慕容延钊即被罢去殿前都点检军职,移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襄州。殿前都点检一职也就此废止。韩令坤在后周时任殿前都虞候及建节都在赵匡胤之前。赵匡胤建宋时,他正以侍卫亲军都虞候巡防北部边境,随即也被升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加同平章事,为使相,礼遇与慕容延钊相同,但也并未回京实际掌握侍卫司兵权。征讨李筠时,他奉诏自北疆率军屯守河阳,虽未参加征讨,但平李筠后,也进为侍中级使相。当建隆二年春慕容延钊自请解军职时,韩令坤虽和宋太祖亲密如铁哥们,但也同时被夺兵权,安排到成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的“义社兄弟”石守信自副都指挥使升为都指挥使,成为侍卫亲军司正长官。

  不久,宋太祖收兵权的范围扩大到自己的亲信。961年七月,宋太祖设宴招待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酒酣之时,赵匡胤却闷闷不乐起来。石守信等人忙问原因,太祖支开左右,说:“若非你等出力相助,我怎能有今日?你们的功德,我铭记于心。只是今日做了天子,却常常难以入眠,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石守信等人纳闷,忙问为何。太祖答道:“其中缘由极易知晓,做天子如此风光,天下谁人不想?”石守信等人听到皇帝话中有话,顿觉气氛不对,均表示如今天命有归,无人敢怀有异心。不料,太祖却说:“纵使诸位无异心,若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那也由不得你们了。”此言一出,石守信等人都冒出一身冷汗,皇帝分明是怀疑他们有夺位之心。他们都知道臣子一旦被猜忌,后果很严重,便请太祖指点明路。太祖见时机成熟,直截了当地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罢了。你们何不释去兵权,购买良田,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又多置歌儿舞女,饮酒作乐,颐养天年?如此,我们君臣间毫无猜嫌,上下相安,岂不为好?”石守信等人跟随太祖多年,深知他说这番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二天,禁军将领纷纷上书,称自己有病在身,请求解除兵权。

48b0d029gbdeb091a0c39&690.jpg

网络配图

  于是,石守信移为天平军节度使,治郓州,虽仍兼侍卫都指挥使,但兵权已无,而且离京到节镇居住。高怀德免殿前副都点检,移为归德军节度使,治宋州,以后,殿前副都点检也不再设置,殿前司的地位也因而降低,以都指挥使为正长官。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出为忠正军节度使,治寿州。被夺兵权的还有侍卫亲军司的次长官都虞候张令铎,出为镇宁军节度使,治澶州。次年,石守信又被免去了侍卫司都指挥使军职。从此,侍卫亲军司的正、副长官不再同时并设,甚至缺而不设,侍卫亲军司逐渐以下属的马、步二司为直属机构,地位大为下降。从此,将帅兵变的可能性不复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赵匡胤手段有多高明?功臣的权力说没就没了
赵匡胤登上帝位之后,虽然披上了龙袍,坐上了龙椅,但有一块心病却在持续困扰着他,那就是五代以来轮番上演的兵变惯性,那些猛士悍将一旦掌握了中央禁军的兵权,或者盘踞地方,很容易拥兵自重,甚至取而代之。为此,他茶不思,饭不想,睡不安稳。如何杜绝此类事件的重演,是当务之急。一天,赵匡胤问赵普:“天下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换了八姓十二个皇帝,弄得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倘要息兵养民,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有什么好办法呢?”网络配图赵普回答说:“这些祸乱,原因无他,只因节镇权力过重,君弱臣强而已。如今要长治久安,惟有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三管齐下,天下自然安定。”赵普话未说完,宋太祖连连称善,于是,他开始实施历史上没有几个人用过的政治手腕。收兵权首先是从较疏远的高级将领开始的。节度使分兼侍卫亲军司马军和步军都指挥使的张光翰、赵彦徽,在开国功臣中分别排名第五、第六位,他们首先被夺兵权。960年七月,宋太祖...
· 赵匡胤——一切权力归中央所有
赵匡胤在建国之后就总是在思考五代时期朝代更替频繁,战乱不已的根本原因。要想长治久安,该从何下手呢?从唐朝天宝以来,藩镇各霸一方,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握有地方上的财政大权。他们征收上来的赋税只上交朝廷一点点,其余的都自己留用了,这叫做“留使”或者“留州”。地方上经济基础厚实了,便自己招兵买马,壮大军队。此类情况在赵匡胤刚建立大宋的时候,还普遍延续着,朝廷势力要是比较弱的话,能不害怕吗?于是,赵匡胤采纳了赵普的建议,乾德二年颁令全国各州,自这一年开始每年所收的赋税除留下地方行政的基本开支所需以外,剩下的尽皆上交朝廷,不能以“留使”或“留州”之名义进行截留。次年的三月,赵匡胤再次颁令,重申上项规定。如此一来就将地方节度使留州的特权给剥夺了。然而,准许地方上留下基本的行政费用,依旧会为地方截留赋税留下钻空子的机会,于是赵匡胤再一次颁发诏令,地方收支的账薄一定要通过朝廷的审核批准,不能妄有支费。赵匡胤...
· 唐太宗没杀开国功臣?
唐太宗李世民备受后世的推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善待武将功臣,比如说设立凌烟阁,与功臣们结亲等等。但历史的真相很残酷,李世民确实善待一部分武将,但也有一些武将死在他的刀下。最著名的将领有五位被李世民杀死,其中有四人简直比窦娥还冤枉!咱们先说第一位,他就是张亮!在凌烟阁功臣中,张亮排名第十六位,被封为郧国公。张亮原本在瓦岗军效力,是徐懋功的部将,归降唐朝后,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张亮虽然没有直接参加玄武门之变,但他的作用也很大,“统左右王保等千余人,阴引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张亮“倜傥有智谋”,历任地方高官,“抑豪强而恤贫弱,故所在见称”,还参加了征讨高句丽的军事行动,立下战功。可是到了贞观二十年,张亮突然被李世民处死。原因是有人告发,说张亮有五百个养子,暗中密谋造反。当时将作少匠李道裕认为,“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但李世民正在气头上,还是将张亮处死。没过多久,李世民后悔了...
· 秦始皇的陵墓有多高?据说坟高有五十余丈
古人事生如事死,一些或贵或富的人,生前不但享受了极好的物质生活,而且死后还要将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带到地下去。于是,就出现了厚葬的风气。陵墓可以说是墓主身份的标志,也是封建皇权的象征,作为开万世之基业的一代雄主,秦始皇的陵墓一定是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的。那么,秦始皇的陵墓到底有多高呢?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威名赫赫的人物,他雄才大略,扫平六国,将中华大地建造成了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国家。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希望自己死后的归宿如山如陵,万世长存,所以把自己的坟地称为“陵”,有时干脆就以“骊山”来代称,称他的陵园为“骊山园”。这座皇陵在我国封建帝王厚葬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网络配图当然,厚葬的历史并不是从秦始皇时代才开始的,据出土的《云梦秦简》所载,从秦国第一位从事封建改革的国君秦献公开始,就十分注重陵寝的建筑,并且使用封土墓(即在墓葬上夯上厚厚的封土)。之后的秦孝公、惠文王及历代国君竞相仿效,...
· 张良自保手段有多高明?一早便察觉刘邦用意
张良自保手段有多高明?一早便察觉刘邦用意现在回头看,当年张良激流勇退或许是他一生中最高明的一次选择。张良自保的手段足以体现他的智慧以及情商,都比常人高出一截。张良身为立汉的大功臣,本可以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但他却早早的放下了功名利禄,明哲保身,目的就是为了不给刘邦找他麻烦的机会。所以为什么张良会在自己的巅峰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也便是原因之一。或许张良才是最了解刘邦,或者说最了解处在帝王位置的人。大隐于朝张良在在灭楚之后,出境的次数十分稀少。第一次就是在刘邦分封功臣的时候,本来想给张良齐地三万户,但是张良从这时开始,已经从谋国向谋身过渡了。于是张良拒绝了三万户的食邑,而是向刘邦提出了封一个对他二人有纪念意义的地方——留县,这里是张良和刘邦初次相遇的地方。可以说,张良除了智商超人以外,情商更是高的没边,主动要求留县作为他的食邑,一来推掉了三万户的食邑,显示了谦恭;二来选择留县,可以展示自己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