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的第一位和亲的公主是刘细君吗?
在匈奴的历史发展中,头曼单于是第一个见于史籍的人,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可是由于他的私心和对美女的偏爱,惹来了杀身之祸,被自己的儿子及部下用箭射成了箭靶子。当然,能够射死父亲的儿子就更加雄才大略了。说起头曼单于就不得不说一下单于庭。单于庭是头曼单于时期修建的,也就是说匈奴从修建单于庭开始有了自己的地域,改变了单纯的游牧经济,有了自己的组织,进入了奴隶社会。同时也开始有了扩张势力的野心。战国秦汉之际的匈奴头曼单于庭,中国古书也叫“头曼城”。《汉书·地理志》“五原郡”条下记载:“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有人说遗址在今天内蒙古包头市境内,也有人说就在巴彦淖尔的五原县。这是应该值得去考察一番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匈奴的真正崛起是在战国时代,那时不断威胁燕赵和秦国。赵国大将李牧就是以抵御击败匈奴而出名的。如今长城是国际知名的古建筑,而最先开始修筑长城的动因就是为了防范匈奴。最先开始修筑长城的是赵国,后来燕和秦也就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匈奴的首领第一代称为“单于”,头曼就是第一个自称单于的人,他东征西讨,统一了草原被汉人称为“胡”的各部,开始使用匈奴的名称。他当政时的势力范围东与东胡、南与秦、西与月氏为邻。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朝派蒙恬进取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头曼率部属向北迁徙,到了秦朝末年边防松弛,头曼又悄悄南进。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头曼”这个名字可能和蒙古语“一万”有关,本来不是人名而是军衔(率领一万大军的将军)。但是,这假设颇有争议,我询问了先生,他说因为在古汉语里,“头”字的声母是定母,属于全浊音,和蒙古语的清声母不相符。
匈奴的兴起,是匈奴国家的创立者头曼统治的结果,《史记·匈奴传》记载:“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说明头曼是第一个称为单于的人。另据《汉书·匈奴传》,单于姓挛鞮氏,匈奴人称之为“撑犁孤涂单于”。所谓“撑犁”,意谓“天”;“孤涂”,意谓“子”:“单于”,意谓“广大”。“撑犁孤涂单于”,直译即“天之子”,意谓“天宇之下的伟大首领”。这段记载充分反映了氏族部落制度已完全为国家所取代,而氏族部落首领也已转变为国家的事实。不言而喻,头曼统治时期的匈奴社会,正是原始社会趋向瓦解,奴隶制度形成的时代。因而国家机构的建立,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匈奴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头曼统治时,匈奴虽然已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军事势力,但由于旧的所有制关系还没有完全消失,而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又很不完善,加上“东胡强而月氏盛”,中原地区又处于强大的秦王朝统治之下,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匈奴势力一直被局限在阴山至河套以北一带。直到后来冒顿继位后才有较大发展,并迅速走向鼎盛。头曼单于时期,无法抗御强大的秦军,只得率领部众家小向北迁徙。蒙恬死后,秦朝大乱,诸侯并起叛秦,被强征戍边的士卒纷纷逃走。头曼单于乘机南下,重新夺取了“河南地”。头曼单于之子名冒顿(MODU音:默读),原先被立为储君(相当于太子)。后来头曼单于所钟爱的“阏氏”(音:烟支,汉代匈奴称其君主的妻妾都为阏氏,直译为后宫女,皇后。)生了少子。这个“阏氏”大约是个年轻漂亮的,由于她的得宠,头曼单于遂有心废掉冒顿,而改立少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先生认为匈奴的这套费立制度一定是从中原学去的。所以废长立幼在部族中说不通,头曼没有明目张胆地废黜冒顿,打算用心计除去冒顿。当时匈奴的东邻是东胡,西邻是月氏,都十分强大。头曼与月氏结盟,就把冒顿作为“质子”送到月氏。以保证结盟的可靠性。一旦匈奴背盟,月氏就有权杀死质子冒顿。头曼把冒顿送到月氏为人质以后不久,就发兵进攻月氏。月氏大怒,欲杀冒顿。冒顿得讯后盗得月氏宝马逃回匈奴,可以说头曼单于这一阴谋彻底破产了。
说起历史上的和亲公主,最家喻户晓的应该是王昭君和文成公主。然而,我最想说的当属历史上的第一位和亲公主——刘细君。当我们为王昭君和文成公主的故事成为历史上流传不衰的佳话而传诵不休的时候,也不要忘记第一位对汉民族做出贡献的刘细君。谈及刘细君,就要先介绍一下她的身世。刘细君原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武帝的同父异母兄弟刘非的孙女。早在前121年皇室的互相倾轧中,细君的父亲刘建和母亲成光就以谋反罪被处死,家族受牵连也被夷灭三族,细君因幼小得以幸免,但身价却因此一落千丈,她是靠父辈亲戚的怜惜才得以长大成人的。虽然依然保持着皇族的身份,但皇族的荣华富贵却与她无关。身世的坎坷和世事的冷漠,使孤苦伶仃的细君过早的尝到了人生的苦难和面对世态炎凉的无奈情结。所幸的是细君毕竟拥有皇室血统,又天生丽质,所以在她16岁时被选为和亲公主。
在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他反对和亲匈奴的政策,决心用武力北征,结果未能征服。当时,汉、匈两族的边陲有30多个大小不等的王国,大多为匈奴所控制,只有乌孙国(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王国)敢与匈奴抗衡,而愿与汉朝来往。由于交通不便,彼此之间缺乏了解,熟悉西域情况的张骞便向汉武帝建议,用厚礼联络乌孙,同时与乌孙和亲,结为同盟,共同对付匈奴。武帝听了极为赞赏,当即派遣张骞出使乌孙。张骞奉命到达乌孙国后,向乌孙国王昆莫说明汉天子愿与乌孙结盟和亲之意,昆莫听后特地召集大臣议论此事后,就先派使者携带几十匹良马作为礼品,随同张骞至长安向汉皇答谢,并了解中原的实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乌孙使者到了长安,看到的是雄伟壮观的景象,令他们羡慕不已。回国后,使者如实向国王昆莫禀告了在长安的所见所闻,昆莫听后决定接受张骞提出的结盟和亲的建议,当即派遣使者带马千匹作为礼聘来到长安,向汉武帝提出联姻的要求,表示永结友好。武帝听了来使的陈述,同意联姻,并决定由能够担此重任的江都公主刘细君出塞。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送嫁那一天,朝廷派了随从官员、乐队、杂工以及侍女等数百人,带着大量金银珠宝等陪嫁妆奁,簇拥着细君向发。细君嫁到乌孙国,由于语言不通,加上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都与汉族不一样,细君很不适应。特别是思乡心切,语言不通,如花似玉的妙龄女子嫁给年过七旬的新郎昆莫,更是让她平添了许多忧伤。二八年华,内心憧憬编织着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然而现实却不允许自己做出任何选择,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任由大漠的风沙席卷走内心全部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冀。少女多愁善感的心中就更加悲苦,因此就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鹕兮归故乡。诗歌的内容虽然平实简单,却感情真挚,呈现内心悲楚的情怀,让人为之凄婉。
两年后,国王昆莫去世。临死前,留下遗言,要细君按乌孙风俗嫁给自己的孙子,继承他王位的年纪与细君相仿的岑陬军须靡。这个不合汉家传统礼仪的决定,再加上与细君从小受到的道德伦理相背离,因此细君抵死不从,并上书汉廷请武帝为自己作主。武帝虽然同情细君的遭遇,可对他而言,政治需要永远放在第一位。他回书细君,要她为国家大计着想,按乌孙风俗行事。细君无奈,只得以大局为重,含泪顺从成为昆莫孙子的妻子。不久,细君为新国王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少夫。但是由于几年来一直郁郁寡欢、悲愁过度,再加上产后不久身体虚弱,便于公元前87年早早撇下襁褓中的女儿撒手西去。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团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牺牲了大好的年华,结束了她短暂而凄苦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