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格局,项羽和刘邦究竟谁更胜一筹?
按常理,一个人的格局和胆量、智慧、使命感、.见识、爱心、责任心、眼光等因素有关系,而这些因素可以用六个字来笼统概括:唯德学,唯才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格局才会大,才能实现理想和抱负。
因此,至于项羽和刘邦谁的格局大些,得先来看看项羽和刘邦的“唯德学,唯才艺”。
首先,来看刘邦。刘邦的才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口才好。
一是会哄骗人。刘邦能说会道,口才好的令人叹为观止。这可能跟他混迹于江湖时,经历的磨练有关。为了混口饭吃,连大哥大嫂这样的至亲都靠不住,他只能靠自己了。为此,他选择了在开饭店的寡妇身上下功夫,靠着一双利嘴,吹的天花乱坠,结果成功俘虏了寡妇的心,让寡妇这里成了他的长期饭票,他天天来吃饭,吃完拍拍屁股走人,到年底来结总帐时,寡妇当着他的面把帐一火给烧了个精光。只是寡妇不会料到,她的善举,却使得刘邦在那个时候便开创了富婆倒养小白脸的先河,可谓惊世创新之举啊。另外,刘邦能娶到吕雉这样的白富美就是哄到骗到的结果,就是甜言蜜语的结果。
二是会忽悠人。比如说刘邦入关后屯兵灞下,当项羽要攻打他时,刘邦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俘虏”项伯时,除了他的随变能力快外,良好的口才也是致胜的法宝,在没有事先打草稿打腹稿的情况下,他借题发挥,说的条理清晰,说的头头是道,说的感人至深,把项伯整的服服帖帖,最后靠项伯这个“中介人”成功化解了这场一触即发的政治风暴,为自己的东山再起赢得了时机。在霸上仅数小时就搞定项伯,这就是能说会道的结果,就是善于查颜观色的结果。
网络配图
三是会笼络人。不管是能征善战的武将也好,不管是足智多谋的儒生也罢,只要到了刘邦手下就变得服服帖帖,这就是刘邦会笼络人的结果,就是会巴结人、感化人的结果。总而言之,刘邦对有才能之人一点儿也不含糊,通过糖衣炮弹,通过甜言蜜言,以三寸不烂之舌,口吐莲花,那些所谓的“人才”不是被他的利诱所迷惑,就是被他的言语所感动,最后死心蹋地为他卖命,为他效忠。
第二,思维能力强。
一是善于听取意见。刘邦自己肚子里虽然没有多少墨水,但他却有一双顺风耳,什么话都可以听,别人说好话,他听了高兴,别人说坏话,他听了也不恼,更难能可贵的是,别人提意见,不管什么意见他都能听,而且他不但听了,还会明辨是非,在很短的时间内能知道什么是好意见,什么是坏意见,如何采纳这些意见等等。
二是应变能力快。刘邦虽然是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浓眉大眼,从外表上看上去蛮男一个,粗汉一个。然而,外表之下却难掩刘邦的英雄本色,他的头脑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粗中有细,做事极为紧谨,极为灵活,极为敏感,极为清晰。
第三,懂得“读心术”。
一是慧眼识丁。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就能发现和了解一个人的特长和弱点,他会本着扬长避短的方式对任重手下的人。比如说最早跟随刘邦的萧何,这萧何可不是一般的人,刘邦革命前,他可是沛县德高望众之人,连县令都要敬让他三分。但是这样一位牛人却甘愿像一条哈巴狗一样跟在刘邦后面,原因肯定是刘邦的超级人格魅力了。但萧何对刘邦这么服贴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刘邦很会看人,很会吃透人的心里,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任人为贤。他知道每个人的特长,在革命最开始,刘邦在手下的谋士不多的情况下,是把萧何当军师当智囊来看待的,比如说刘邦从砀山打响革命的第一枪时,拿下沛县,刘邦就是听取萧何的意见,采取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结果仅凭一封书信就轻轻松松搞定了沛县。但是随着革命的深入,随着“奇人”张良、韩信等人的入伙,刘邦很快就调整了策略,刘邦找萧何管后勤保障,找张良出谋划策,还找到了韩信带兵打战,最终在楚汉争霸中笑到了最后。
三是真诚至上。刘邦出身于平民,可以说是毫无架子的,他不管对任何人都以礼相待,以诚相待。他在当混混时,能结交上萧何、曹参等当地官场风云人物,显然他的朴实无华和真诚善良占了很大的因素。这一点和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押囚犯去郦山服刑时,他对这些平苦大众极为同情,因此,对他们的逃跑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眼看人都逃亡过半数了,自己已经交不了差了,他索性放了全部人,但是这些却不肯走,因为他们都被刘邦的朴实和善良打动了,他们要跟他一起走,听他的吩咐,一起干事业。也就是这样,刘邦被逼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好人有好报。
其次,来看项羽。项羽的才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网络配图
第一,英勇刚强。
众人皆知,项羽力大无大,本领过人,一套项氏剑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项羽出道以来,从整个楚汉争霸来看,从他的一生来看,他是当时世上当之无愧孤独求败之人。刚出道就凭借自己万夫莫挡之勇,把秦朝第一悍将章邯给打趴下了。然后分封十八路诸侯后,把不听话的田荣给打趴下了,和刘邦的正面交手中,刘邦手下的悍将樊哙、曹参、周勃等人,无不是他的对手,可以说论英勇,他如三国里的吕布,无人能出其右。
第二,厚道仁义。
在刘邦危难之时,收留如丧家之犬的刘邦,这是厚道;在鸿门宴上放走瓮中之鳖的刘邦,这是厚道;在荥阳城破已无悬念时,却接受刘邦的投降,结果上演了“捉放曹”,这是厚道;在把柄在握时,却放走被擒的刘邦的父亲和妻子,这是厚道;在自己身处不利之势,接受刘邦的求和,这是厚道;在兵败乌江,生死存亡之际,不肯过上船过江东,这是厚道……回顾项羽的一生,为人做事可谓厚道之极,这是他与生俱来的本性,这是他骨子流动的正义血液使然,就象人之初、性本善一样,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沉淀,更是项羽人格的高贵之处。
第三,从一而终。
一是对事业专一。认定了革命的事业就义无反顾、一根筋地走到底。不管中途有多大的风雨险阻,不管过程有多少坎坷曲折,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不能动摇他的心志,不能憾动他的理想。不达到目绝不罢休。这一点是我们现代许多青年人无法做到,急需要学习的。二是对爱情专情。这个也不用多说。他一生只爱一个女人(老婆可能是政治联姻),对虞姬呵护之极,达到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地步。这显然是别人很难做到的,更是花心多情的刘邦望尘莫及的。
第四,果敢笃行。
项羽的果敢主要体现在,凡事处变不惊,能做到泰山压顶而神色不变。在项梁战死,兵权被楚怀王夺去,他利用宋义“怠慢军情”为由,果断地斩杀了他,然后当仁不让地“取而代之”,这为他的东山再起,为他的人生之路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幕。在巨鹿大战后,成功收服秦军将士,面对数十万秦军的“不安心”和“不安份”,他果断地下了“坑杀令”,结果在活埋降军时,也把潜在危险消灭于无形。虽然这个做法过于残忍,过于残酷,过于残暴,成为万民所指,世人所啐之败笔,但从客观上来分析,如果当时项羽不这样做,说不定也会出现秦军降军发动军事变动或是暴乱的举动来。在彭城之战,因为项羽的果敢和神速,结果打了刘邦联军一个措手不及,一举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之战。而这都是项羽雷厉风行的作风的展露。
网络配图
总之,如果单论格局,项羽和刘邦都拥有自己各自的优势,但显然项羽比刘邦更胜一筹,那么,为什么最后是刘邦笑到了最后,而不是项羽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刘邦做到了扬长避短,而项羽却做到了扬短避长。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在充分发挥自己的各大优势的情况下,还多方听取意见,不断思考改进自我,改变策略,调整思路,最终在磨练中不断成长,在困境中不断进步,从而炼就了金钢不坏之身,最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项羽呢?他固步自封,固执己见,顽固不化,一意孤行,把自己拥有的超强人脉等优势消失殆尽,最终为自己的轻狂和无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