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唐玄宗治蝗灾 为何他先去田里抓蝗虫吃?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11
转发:0
评论:0
唐玄宗治蝗灾为何他先去田里抓蝗虫吃?,提起中国历史上最富的朝代,有人第一个就会想起宋朝。宋朝GDP占当时世界的80

  提起中国历史上最富的朝代,有人第一个就会想起宋朝。宋朝GDP占当时世界的80%,无人出其右,比当下的美国可风骚多了。但我们也知道,GDP是比较虚的概念,宋朝富在国家而不是民众,国富民强才是追求的根本。这一点上,唐玄宗李隆基当政前期看得很清楚,任用千古名相姚崇帮忙治理国家,有武则天打下的底子,加上李隆基励精图治开创了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开元盛世”。但唐玄宗刚即位之时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情,他的解决办法让我们感觉到当皇帝是个技巧性很强的工种。

2.jpg

网络配图

  开元四年,河南地区闹蝗灾。蝗虫大面积肆虐,将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的粮食糟蹋了,百姓苦不堪言。蝗灾通常发生在大旱之年,有“旱极而蝗”的说法。蝗虫对农作物的破坏是致命的,极易引发粮食短缺造成饥荒,所以古代视蝗灾为大敌。但古时迷信,认为蝗虫是神虫,不仅不能驱赶消灭,而且要祭祀。一旦发生大面积蝗灾,往往被解读为人间办了错事,上天降下来的灾祸。灾区领导倪若水就写了封奏折给唐玄宗建议“以德治妖”,蝗灾的发生皇上作为万民之上应沐浴更衣谢罪,对上天感恩戴德,蝗虫自会在地上趴着不动,最终远离而去。当朝宰相姚崇听闻,回信驳斥:“此言大谬!你的意思是当今圣上无德才引来蝗灾吗?皇上身上能有多大味道才能把蝗虫招来呀?”坐视蝗虫吃庄稼不管,这是修德的表现吗?”他向唐玄宗上奏要发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灭蝗运动,建议皇上亲自出面主持大局。

  唐玄宗也不信倪若水那一套说辞,以德治妖?民以食为天,蝗害不除,民不聊生天下人岂不揭竿?唐玄宗心里明镜似的。他的爷爷唐太宗给他留下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治国锦囊,所以对倪若水和姚崇的意见都没有马上做决定,而是去田里看看实际情况到底如何,然后再想治蝗良策。等到了田里发现蝗虫遮天蔽日,唐玄宗随手抓了一下便逮到了一只蝗虫。他说了一句特别感人的话:“尔食朕百姓五谷,如食朕之肺腑。”这句话很好理解,但唐玄宗接下来做的事情却让人一时不理解。他瞪着这只蝗虫三秒钟时候,将其吞下,你吃我,我就吃你!身旁的大臣慌了神,连忙劝皇上吐出来,这玩意吃了容易生病,保重龙体要紧啊。唐玄宗置之不理,表达了自己治蝗的决心。但他的意思不是让大臣挨个抓蝗虫吃了,尽管自古以来都有油炸蝗虫等吃法,据说味道不错蛋白质含量挺高。

2_副本.jpg

网络配图

  明眼人都看出来唐玄宗这是,有人说令人作呕,但他这场秀非做不可。大臣们愚昧,他一个皇帝不拿出点姿态,天下人怎能服?吃了蝗虫做了秀,成为“感动唐朝”人物,大臣一看皇帝都如此坚决,自己再说“以德治妖”就政治不正确了,乌纱帽还要不要了?

  还是姚崇宰相有办法,在田地里挖大坑,设置隔离带,然后筑起火堆,蝗虫喜火扑面而来,烧死大半,其他的也是冲撞而亡,然后就命人就地掩埋,很快便有了成效。倪若水再不敢违抗命令,抓紧推广施行,最终灭蝗十四万石。有了姚崇的监督才没有造成大面积的蝗灾,唐玄宗的秀没有白做,即使拉肚子也值得了。

3.jpg

网络配图

  但有的地方官还是迷信的不要不要的,搞得唐玄宗也动摇起来,便和姚崇商量这样“残忍”的对待“神虫”,是不是过分了呢?姚崇坚定的说:“做事情要依照规矩没错,但古往今来很多创新的事情就是要逆潮流而动。如果坐视蝗灾下去,河南河北赤地千里,闹起了灾荒,百姓流离失所是个大问题,皇帝不的不考虑国家的前途啊!”看着唐玄宗还有一丝顾虑,姚崇便更进一步:“如果按照我的方法做了效果不好,皇上可拿为陈臣是问。”唐玄宗被说服了,坚定的支持姚崇治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时候闹蝗灾为何百姓不吃蝗虫充饥呢
古代闹蝗灾为何不吃蝗虫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是唯一由昆虫引起的灾荒,蝗虫过后,赤地千里,颗粒无收,饥民造反,社会动荡。明朝崇祯末年,河南和山东出现了旱灾过后出现蝗灾,草根树皮吃干净了之后,就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当时有妇女、儿童被绑起来拉到市场上像牛羊一般宰杀了卖,称之为“菜人”。古代蝗灾频发,秦汉蝗灾平均八年一次,两宋为四年,元代为两年,明、清两代均为三年,蝗灾之频繁,百姓深受其害。西安地区,古称“天府陆海”,膏脂之地,但逢蝗灾来临也是难以抵挡。史载:新莽始建国三年夏天,飞蝗蔽日,自东方来,至长安,草木食尽。唐朝永淳元年,关中大旱,蝗虫成灾,死者无数。后晋天福七年四月,关中诸州皆蝗,人死者十有七八。元朝至正十九年,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人马不能行。明朝崇祯十三年蝗虫增生,食禾至尽,因蝗灾饥荒死者十之六七...
· 古代蝗灾没粮食吃的时候为什么不吃蝗虫呢?是因为蝗虫都不够吃
华夏文明是农耕文明孕育起来的,而中国自古就是个农业大国,但也十分依靠农业。一旦发生灾荒,轻则家破人亡,重则国家动荡,像元末和明末的农民起义都是伴随着灾荒的。往往是百姓没饭吃,政府赈灾还做得也不到位,这就很容易形成大股难民,朝廷就很难控制了。灾荒还往往伴随着瘟疫,所以灾荒严重的地区,往往是十室九空,要不就饿死病死了,要不就逃荒去了。我们这里仅讨论蝗灾的问题,那就是蝗灾来了为什么灾民不吃蝗虫呢?要知道蝗虫的蛋白质含量也是很高的。其实一开始老百姓确实不吃蝗虫,唐代以前蝗虫还被称作蝗神,百姓不仅不吃它,还要敬拜它,原因当然是想让它快点走。这毕竟是封建迷信,后来还是有了第一个吃螃蟹,不对,是吃蝗虫的人,这个人名气还很大,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唐人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记载了一个唐太宗吞蝗的故事。贞观二年,京师蝗虫大起,大臣上报灾情,唐太宗听闻很动容,但没有蹦出晋惠帝司马衷那句“何不食肉糜?”,而是提出要...
· 古代发生蝗灾,没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蝗虫呢?
众所周知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至今也是如此。历史上的百姓们几乎都是靠种地为生,每个人都想有好收成,如果收成不好可就惨了,还要上交一部分,自己这一年就不好过了。某种程度来说,他们这种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靠天吃饭,一年的收成,如果碰上一些天灾,比如旱灾,洪灾,再比如洪灾那这一年可就白干了。没有粮食之后的百姓,只能等着朝廷来赈灾,如果赈灾不得当,在古代那种历史环境之下,饿死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古代这种事也很常见。历史上每当遇到蝗灾,蝗虫过去的地方别说庄稼了,能吃的都被吃了,可谓是寸草不生,根据历史记载来看,历史中每次蝗灾,饿死的百姓都是比比皆是。那么问题来了,总说古人的智慧是非常高的,那么古人为什么不吃蝗虫呢?现代人吃蝗虫的可不少,古人难道会没发现蝗虫不能吃吗?历史上唐太宗曾经专门捉了蝗虫吃,对其恨之入骨,还大声说道:“你如果有灵,就吃了我的心吧,别吃我的百姓的粮食了”,这句话虽然有点的嫌疑...
· 古代蝗灾,人们宁吃人肉不吃它,为何?下不了嘴吗?
蝗虫能吃?古代蝗灾,人们宁吃人肉不吃它,为何?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什么食物都吃,像蜗牛、屎壳郎、蝗虫、甲壳虫都有各种做法。然而在古代不发达的时候,我国基本上以发展农业为主,人们的主要食物也就是我们平常看见的普通菜肴和主食。不过,一般的农民能够有口饭吃,有个红薯啃就已经是很不错了,毕竟他们是看天吃饭。一旦发生点天灾,农民们颗粒无收不说,还要攒点东西上交国家。而在这众多的天灾中,最令人害怕的莫过于蝗灾了。这些蝗虫所到之处,农民们辛苦了一年的庄稼,眼见就要收获了,却白白地要被这些蝗虫吃掉。而农民们,只能够到地里去挖野菜吃。甚至于,在严重的时候,会有大量百姓饿死,而剩下的饥不择食的百姓会去吃死人肉。但是奇怪的是,即便饿死,即便吃人肉,也绝对不会有人想到要去吃蝗虫,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当时的人们都不知道蝗虫可以吃么?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闹蝗灾的蝗虫与如今所见到的普通蝗虫有些不太同。它们的生命...
· 蝗虫
特征后腿发达,用后腿可以跳比身体长数十倍的距离。为不完全变态昆虫,稚虫和成虫相似,只有翅膀有无的分别。后翅为半透明。一些种类的蝗虫翅膀退化变小,一些种类如菱蝗已丧失飞行能力。体色有绿色和褐色,与种类无关;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蝗虫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白茅、垂盆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一些蝗虫种类是杂食性,也吃昆虫尸体,甚至连同类的尸体都吃。一些种类的雄虫会发出声音吸引雌虫,但是是以磨擦翅膀和后腿发出声音,与蟋蟀用前翅的发音器官发音结构不同。与螽斯、蟋蟀的不同蝗虫身体细长,触角短。蝗虫的耳朵不在前足,在胸部和腹部之间。蝗虫的雌虫的尾部有产卵管,不过不太突出。蝗虫大部分的种类,雌虫的身体比雄虫大。生活史蝗虫是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卵、若虫、成虫)。卵产于土中,若虫和成虫在地上生活。交尾结束后,雌虫的腹部可伸长约两倍,向土中产卵。卵被雌虫分泌的泡沫状物包起来,保护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