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为何崇祯不得不信任吴三桂?他有何能耐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6
转发:0
评论:0
为何崇祯不得不信任吴三桂?他有何能耐,吴三桂,字长白,祖籍徽州(安徽徽州),先迁居高邮州(江苏高邮),后又迁至辽东

  吴三桂,字长白,祖籍徽州(安徽徽州),先迁居高邮州(江苏高邮),后又迁至辽东中后所。父亲吴襄,识文能武,尤善养马,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贩卖辽东马匹为生。其于天启二年(1621年)中武举进士,任辽东总兵李成梁部骑将,算是进入了军界,从而结识了辽东望族祖氏,并有幸与祖氏联姻,娶了祖大寿的妹妹为妻,在辽东开始发迹起来。  

1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祖氏世居辽东,满门皆官。以祖大寿为首,其兄弟祖大乐、大成、大弼,子侄有祖泽远、泽沛、泽盛、泽法、泽润、可法等,分居总兵、副将、参将、游击等职,散驻宁远、大凌河(辽宁锦县)、锦州诸城,为辽西首屈一指的巨族。崇祯二年(1629年)的“己巳之变”中,袁崇焕平台落狱,祖大寿无视朝廷国法,公然率辽兵奔出山海关,崇祯却不敢加罪于其,反下诏安慰。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围困大凌河,迫降了祖大寿。祖大寿以接取家属为由,进献了一条“智取锦州城”的大计,秘密逃回。此事被辽东巡抚丘禾嘉觉察,密奏崇祯,崇祯却装作若无其事,忍了下来。

  所以这样,盖因其家族在辽东势力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煊赫一时,惟恐牵一发而动全身也。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皇太极才不惜千方百计对祖大寿进行招降。崇祯甚至还命人于宁远城内敕建祖氏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吴襄做上了祖家的乘龙快婿后,便任祖大寿手下参将,累官至都指挥使,留镇宁远。崇祯四年(1631年),任锦州总兵官。崇祯六年(1633年),又以军功授为都督同知,荫一子锦衣百户世职。吴氏家族的人纷纷登上仕途,各居要职。吴三桂的哥哥吴三凤和姨夫裴国珍均为大凌河的军官,吴三桂年纪轻轻,更是提为前锋右营参将。

  可以说,吴家已成为了祖家之外的另一个豪门望族、军阀集团。 

  吴三桂天资“聪明自然超群”,蹒跚学步的年纪,父亲吴襄就有意训练他的骑射本领,每天手不离箭,股不离鞍。稍长,任侠尚武,能骑马独闯山林,射杀猛兽。十四五岁时,又跟随名师练得一身好刀法,于十七岁应试武功,得中武举,“自少为边将”,在军中任职,开始了其风云激荡的军事生涯。少年吴三桂“瞻视顾盼,尊严若神”,长得一副神气俊朗的相貌。可是,在崇祯三年(1630年),鼻梁之上却多了一道长盈寸余的刀疤,平添了几许暴戾、狰狞之气。  

2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提起这道刀疤,得从崇祯三年(1630年)说起。那一年,乃是“己巳之变”后的第二年。祖大寿奉命与孙承宗分驻三屯营(河北遵化附近)、丰润(今仍名)之间堵截后金兵归路(《国榷》卷九十一)。吴襄时为祖大寿参将,带吴三桂随征,在建昌城外遭遇了数万后金兵。后金将领将吴襄所部团团围住,形势岌岌可危。站在建昌城头的祖大寿看见后金兵势大,自料吴襄必死无疑,不敢发兵救援。不料吴三桂却视死如归,匹马扬刀,硬是在在万军之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将父亲救了出来。

  就在这一场战争中,他的鼻梁上挨后金悍将砍了一刀,留下了毕生难消的印记。不过,这一道印记也让他威名大振,既得“忠孝”之名,又以“勇而敢战”为时人所感服。

  崇祯五年(1632)正月的“孔有德之乱”中,吴三桂以游击将军的身份跟随父亲与舅父祖大弼参加平叛活动,在战斗中,也多有上佳表现,不久,被提为前锋右营副将。 

  因“勇冠三军,边帅莫之及”,且又连续投在实权派人物蓟辽总督洪承畴、辽东巡抚方一藻、总监关宁两镇御马监太监高起潜的门下,崇祯十二年(1638年)七月,吴三桂又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同僚眼热得直发感慨,说:“仁兄二十七岁就登坛拜帅,真是儒门出将,父子元戎,千古罕见!”少年得志的吴三桂被提升总兵官以后,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冲锋陷阵更猛于前,每逢大敌,身先士卒,斩获最多。他整训兵士,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的五月和七月间,多次与清兵在杏山(今辽宁锦县杏山)一带厮杀。每战,兵士皆胆勇倍奋,士气益鼓,多有胜绩。崇祯十四年(1641年)初,清军已对锦州形成包围之势。城中乏粮,诸将恐惧莫名,运粮仅至宁远以西各城,不敢再逾半尺。关键时刻,吴三桂挺身而出,解决了这个难题。  

3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抓住敌人正在闹新春、过新年的机会,于正月初二、初三两天,装载好粮食,以牛骡驴车三千四百辆,装米一万五千石,亲自押运。此计果然钻了个清兵防守上的空子,顺利进入了锦州。并且,又全身而退,平平安安地返回宁远。

  清兵有所觉察,为时已晚。此次运粮得以成功,充分地显示出吴三桂的深谋远虑、胆略过人。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向以“敢战”著称的吴三桂,作为援锦的八大镇将之一,竟然在松山之战的关键时刻掉链子,不战而逃,做了个可耻的逃兵。他不但置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师洪承畴于不顾,置数万大明将士的生死于顾,也置拟效忠一生的大明江山社稷于不顾,义无反顾地逃之夭夭了。

  据说,吴三桂读《汉记》,看到昔光武帝所说的“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一句,遂拍案而起,脱口叫道:“这也是我的平生大愿啊!”或许,除了得到显赫的功名外,他还有一个梦,一个玫瑰色的梦: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阴丽华”!又或者,他觉得自己的家里还有足够让自己东山再起的财富和实力。如果说是后者,那么,这个宝,他押对了。

  事实上,据其父吴襄后来透露:吴家有亲将三千余人,这三千余人直接听命于吴家父子,作战肯出死力,往往以一挡十,以十挡百。显然,这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此外,宁前道石凤台还曾悄悄向崇祯奏报:吴三桂兵丁尚多,还能整顿兵马,誓拯封疆。所以,崇祯不追究吴三桂临阵脱逃的死罪,予以宽大,就是看准了他们吴家已占据了辽东各要津,乃是地方继祖家之后的最大实力派,是最适合固守关外残土的最适合人选。 

  世人对崇祯杀害袁崇焕,认为崇祯是个心胸狭隘、刻薄寡恩的凶残君主。实际上,崇祯却也有容人之过的人,他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选择性失明,不计较罪臣的一些小嫌小隙,继续委予重任。  

4_副本.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点,在对待在从大凌河回来的祖大寿身上也经彰显无遗。对待吴三桂也是如此。

  然而最本质的原因还是,祖氏、吴氏两大家族势力盘根错节,俨然关外大军阀。他一旦此刻动了吴三桂,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内忧外患的当下,造成更加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于是,崇祯竟然这样说:祖大寿和吴三桂在困难重重之际,没有向清人跪地求降,而是费尽心机往回跑,这就说明了他们对大明是忠心的。由此,他摆出一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姿态,给吴三桂加升提督职衔,让他全权负责辽东军务。

  这一姿态,让吴三桂感激涕零,在接下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坚定地站在明朝一边,赤胆忠心,与清军对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何崇祯不得不信任吴三桂?他究竟有何能耐
吴三桂,字长白,祖籍徽州(安徽徽州),先迁居高邮州(江苏高邮),后又迁至辽东中后所。父亲吴襄,识文能武,尤善养马,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贩卖辽东马匹为生。其于天启二年(1621年)中武举进士,任辽东总兵李成梁部骑将,算是进入了军界,从而结识了辽东望族祖氏,并有幸与祖氏联姻,娶了祖大寿的妹妹为妻,在辽东开始发迹起来。祖氏世居辽东,满门皆官。以祖大寿为首,其兄弟祖大乐、大成、大弼,子侄有祖泽远、泽沛、泽盛、泽法、泽润、可法等,分居总兵、副将、参将、游击等职,散驻宁远、大凌河(辽宁锦县)、锦州诸城,为辽西首屈一指的巨族。崇祯二年(1629年)的“己巳之变”中,袁崇焕平台落狱,祖大寿无视朝廷国法,公然率辽兵奔出山海关,崇祯却不敢加罪于其,反下诏安慰。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围困大凌河,迫降了祖大寿。祖大寿以接取家属为由,进献了一条“智取锦州城”的大计,秘密逃回。此事被辽东巡抚丘禾嘉觉察,密奏崇...
· 刘备为何要起用年轻将领魏延?魏延有何特殊能耐
魏延是东汉末年的名将,不过当初在刘备手下并不起眼。不仅地位不高,而且出身贫贱,这样的人如果能受人重视,说明刘备不是一般的人物。那时候,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于是当留大将以镇汉中,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都认为张飞应当担任汉中太守,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但是刘备却意外的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刘备重用魏延,颇有当年刘邦任用韩信的样子。不过,刘备用魏延比起刘邦用韩信的阻力更大:其一,韩信是儒将,兵书战策无不烂熟于心,和韩信在一起交流的夏侯婴、萧何、张良都对韩信格外佩服,纷纷写介绍信进行推荐,尤其是萧何贵为刘备器重的大臣,居然导演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剧本,更增大了韩信的戏码;而魏延一直是刘备手下的无名小卒,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魏延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刘备军北上抵抗张鲁,驻驻葭萌。魏延没有太大的功劳。其二,韩信做过治粟都尉,...
· 要清官还是好官?他清廉一世为何不得重用
朱厚照在位后期,昏聩荒淫,朝廷里一片昏暗,大臣们只顾讨好皇帝,贪污腐化现象严重,社会风气很差。但是在这样污浊的官场中,有一位出淤泥而不染的大清官——海瑞,老百姓都称他为“海青天”。但明明是个大清官,这种人为什么在明朝不得到重用呢?况且就算当时明朝宦官权利越来越大,但好官也是大有人在,为什么就没有人发现这匹千里马呢?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大环境,明朝属于一个贪污泛滥的朝代,很多人嘲讽小编说小编智障,清朝才是贪污的朝代。但其实贪污是每个朝代都有的,但是明朝却是其中的怪胎,举朝上下,无论你是才高八斗还是酒囊饭袋,皆有贪污。网络配图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当朝手握文官集团重权的人——好官张居正。张居正没当首辅之前,海瑞在当官。张居正当上首辅之后,海瑞没当官。张居正死后,海瑞重新当官并且得到重要。张居正撑权时海瑞给张居正写信,希望得到朝庭任用。但张居正没有批准,这是为什么?难道真的是因为文人相轻?其实不然,张...
· 不信任动议
历史世界上最早的不信任动议发生于1782年3月,美国独立战争的英军在约克敦战役战败后,大不列颠王国议会表决通过“对首相无法信任”案,英国首相诺斯勋爵向英王乔治三世提出辞职书。这次表决并未成为一个宪政惯例,但在19世纪初,首相试图在没有议会多数的情况下工作的尝试被证明是失败的;19世纪中,在英国正式产生了通过不信任动议来中止一个政府的方法。这一程序有的被正式列在宪政惯例中,如英国;或者被明显记载在宪法中,如德国。在议会制国家,政府经常发起一个信任动议作为对不信任动议的回答,按照盎格鲁-撒克逊议会程序,信任动议优先于不信任动议,因此取代不信任动议的表决。在总统制中,有时立法机关会通过不信任动议,比如1950年代针对美国国务卿迪安·歌德拉姆·艾奇逊,但这样的不信任动议只有象征意义。制度更多资料:建设性不信任动议当政府失去责任议院(即直接选举的下议院,但在某些国家议会两院都是有责任的)信任后,国家
· 亡皆诸臣误崇祯,到底是谁误了他?他何出此言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崇祯帝虽已下诏各地速来勤王,但已经于事无补!十八日晚,崇祯带着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自缢身亡!死前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那崇祯皇帝说的诸臣误他,到底是谁误了他呢?有人说明末最大的奸臣当属魏忠贤了,阉党当政的时候,满朝乌烟瘴气,政府贪墨横行!但崇祯皇帝是说有人误了他,并非误了大明朝,崇祯皇帝登基后不久就已经肃清阉党了!所以由此推断崇祯说的诸臣不包括魏忠贤。纵观崇祯一朝,不得不说几个有名之士,首先是袁崇焕,对于袁崇焕,崇祯皇帝前期可谓仁至义尽,不仅给予高官厚禄,还赐尚方宝剑!袁崇焕说五年收复辽东,崇祯皇帝帮他倾尽全国之力打造宁锦防线!最后不但没有收复辽东,还让皇太极从蒙古绕到了北京,,事实上袁崇焕确实很会打仗,崇祯皇帝却高估了他,认为他是能够力挽狂澜,拯救大明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崇祯皇帝用人的缺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