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战神杀得孙权闻风丧胆 却只能是个配角
张辽的第一个特点是“狠”。这在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时,孙权围攻合肥,双方在合肥城外摆开阵势进行决战。张辽“纵马当先,专搦孙权决战”。一个“专”字道出了张辽的心思:擒贼先擒王。孙权围攻合肥已久,又有程普率部前来增援,兵力超出张辽数倍。想要击败敌军,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消灭敌军主帅。这可以看出张辽之“狠”。太史慈眼看张辽直奔孙权而去,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挺枪骤马与张辽交锋。双方激战七八十合,不分胜负。太史慈是东吴名将,当年大战孙策,威震江东。张辽与之鏖战七八十合,这也印证了当初关羽所说的“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说明张辽武艺高强,体现了张辽的第二个特点:勇。
网络配图
二人交战的同时,曹军将领李典、乐进又与东吴将领宋谦、贾华交战。宋谦被李典射中心窝。太史慈见有本方将领,弃了张辽“望本阵便回”,张辽率兵掩杀,敌军阵脚大乱。看到四散奔走,张辽不忘“擒贼先擒王”的初衷,继续追击孙权。幸亏程普及时赶到,孙权才幸免于难。主帅落荒而逃,士兵自然毫无斗志,很快便被张辽杀得落花流水。
张辽大胜而回,犒赏三军,同时又颁布了一道命令,“不许解甲宿睡”。左右不知何故,都在发牢骚:“今日全胜,吴兵远遁,将军何不卸甲安息?”张辽回答:“非也。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倘吴兵度我无备,乘虚攻击,何以应之?今夜防备,当比每夜更加谨慎。”这又体现了张辽的第三个特点:慎。胜不骄,败不馁,是一名优秀将领的必备素质。面对孙权的优势兵力,张辽没有麻痹大意,随时准备应付新的挑战。
果然,太史慈向孙权提出建议;“某手下有一人,姓戈,名定,与张辽手下养马后槽是弟兄,后槽被责怀怨,今晚使人报来,举火为号,刺杀张辽,以报宋谦之仇。某请引兵为外应。”就在张辽吩咐手下不得解甲宿睡之时,戈定等人便在后寨放火。张辽的命令还来不及得到贯彻就已经出事了。
网络配图
后寨火起,烈焰腾空,耳边“一片声叫反”,急报军情的手下络绎不绝。左右惊慌失措,纷纷叫喊:“喊声甚急,可往观之。”此时,张辽并没有慌了手脚。“张辽出帐上马,唤亲从将校十数人,当道而立”。张辽这是做什么?他是在观察,在分析,在判断。这就体现张辽的第四个特点:定,闻变而不乱,头脑冷静。很快,张辽便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岂有一城皆反者?此是造反之人,故惊军士耳。”这是对局势的一个准确判断。随即,张辽下令“如乱者先斩”,这是稳定军心,是对突发事件的正确处理。
没过一会儿,李典将戈定等人抓住,证明张辽的判断和部署是正确无误的。不过,险情并没有排除。城外的太史慈不知戈定等人的叛乱已被张辽化解,仍然按照原定计划在城外接应。一时间“只听得城门外鸣锣击鼓,喊声大震”。尽管城内局势已经稳定,太史慈的接应起不到丝毫作用,但张辽却抓住时机,认为“此是吴兵外应”,决定趁此良机击败敌军。于是,张辽“令人于城门内放起一把火,众皆叫反,大开城门,放下吊桥”。这体现了张辽的第五个特点:谋,因势利导,将计就计。太史慈不知是计,以为戈定等人的叛乱成功,挺枪纵马先入,这就正中了张辽的圈套。“城上一声炮响,乱箭射下,太史慈急退,身中数箭。背后李典、乐进杀出,吴兵折其大半,乘势直赶到寨前”。此役太史慈战死,孙权撤军,张辽的合肥保卫战大获全胜。
网络配图
孙权命以吕蒙、甘宁为前队,自己与凌统居中,其余将领陆续出发将合肥挺进。吕蒙和甘宁很快与迎战的乐进交锋。乐进诈败,将孙权引入张辽布置好的包围圈。张辽、李典杀出直扑孙权。此时孙权的身边仅有凌统的三百余骑,兵力单薄。面对曹军的凶猛进攻,孙权大惊失色,飞马逃过小师桥,侥幸逃脱。凌统所部三百多人全部战死,凌统身负重伤。吕蒙、甘宁被杀得打败,伤亡过半。“杀得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这一仗不仅体现了张辽之前的诸多特点,同时由展现出它的第六个特点:合,群策群力,发挥团队优势。这是张辽以弱胜强的关键所在。他的这些特点在三国将领当中绝无仅有,真乃曹魏第一名将。不过,由于《三国演义》“帝蜀寇魏”的关系,如此名将也成不了小说里的主角,只能甘当绿叶。尽管如此,他智勇兼备的特点依然一览无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