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一代名相王安石的胸怀:主动为苏轼求情保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15
转发:0
评论:0
一代名相王安石的胸怀:主动为政敌苏轼求情保,人的嘴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吃饭,二是说话。话不在多而在于精,症结要说到点子上

  人的嘴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吃饭,二是说话。话不在多而在于精,症结要说到点子上。说不到点子上的话叫废话,再多也没用,那叫话唠;说到点子上的话,就可能会出言如山,一语中的,一句顶一万句。

王安石

网络配图

  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办案的一帮仕宦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杀照样不杀,神宗一时举棋不定。症结时刻,资深元老王安石上书说:“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据说,苏轼最后能保住脑袋就取决于王安石这一句话。须知,他们二人是,若换他人,朝廷杀了我的,正中下怀,我不落井下石,也就不错了,何苦替他出头,为他求情?可王安石到底是王安石,,这一代名相的帽子不是白给的。

  照样北宋,范仲淹搞庆历变法,重要内容之一是反糜烂,挖出不少贪官,抄家查办时家属后代哭哭啼啼的,有些办案的官员就手软了,皇帝也踌躇了。到底还搞不搞了?范仲淹力排众议,一句话掷地有声:“一路哭不如一家哭!”坚定了摇动者的决心,铁腕反贪,真抓了不少蛀虫,吏治官风大为好转,人心亦为之一振。

王安石

网络配图

  到了清初,康熙的十几个成年儿子都盯着皇位不放,结党营私,明争冷战,闹得乌烟瘴气。平心而论,他的儿子个个都有本事,定谁接班都有事理,康熙很纠结,这时,有大臣进言说:立储看皇孙。康熙马上如醍醐灌顶,毫不踌躇地选定了四阿哥胤禛,因为他最钟爱也最看好的孙子弘历,便是胤禛的儿子。或许就因为这一句话,造就了康、雍、乾盛世,也未可知。

王安石

网络配图

  清道光年,鸦片危害日趋激烈,朝中主张禁烟派与否决禁烟派吵成一团,相持不下,各讲各理,道光皇帝也没主意了。这时,林则徐的一句话让他下了决心:“鸦片流毒天下,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可是要命的事,弄欠好祖宗留下的江山都没了,忍不住道光不狠下决心禁烟,中国近代史就因此转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王安石与苏轼是政敌,为什么乌台诗案还要为苏轼求情?
王安石与苏轼是政敌,为什么乌台诗案还要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与苏轼两个人,在政局上面一直都是政敌,王安石坚持自己的变法,而苏轼是站在反对变法的一方的,所以两人很明显是政敌。然而,当乌台诗案爆发之后,苏轼的结局是非常惨的,为什么这时候,作为政敌的王安石却出面为苏轼求情?政敌难道不是巴不得对方早一点被踩在脚下吗,王安石这样做又是为什么呢?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政敌”,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道义责任援救过苏东坡。苏东坡从生命的谷底黄州屹立成伟大文学家后,到南京拜访早已“裸退”的宰相王安石。伟人相会,飘逸潇洒,友谊超迈,人品风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节点。宋神宗登基,四十八岁的王安石才等来机会通过在基层充分历练和积累后,王安石三十六岁从地方回到朝廷,担任掌管全国财政和漕运的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正式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改革纲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也称“万言书”。王安石吸取范仲淹以“...
· 苏轼为何反对王安石的新政?苏轼主张什么历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1056~1063)进士,历官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与其父洵、弟辙都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他的著作收入《苏东坡全集》。苏轼反对王安石倡行新政,认为王安石为了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状,推行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新法,是舍本求末,主张培养道德风俗才是当务之急。他说:“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薄厚,不在乎富与贫”;“当今之患法令虽有未安,而天下之所以不大治者,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他认为法对于人如同五声六律对于音乐一样。五声六律可以用来制作靡靡之音,法也可以用来为害。制定法律只须规定大纲要目,由执法的人去实行。但苏轼也不主张任人不任法,他说:“任人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而威势下移;法繁...
· 中唐名相李泌:明显“为后世所轻”的一代名臣
李泌,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参与宫室大计,辅翼朝廷,运筹帷幄,对外策划战略,配合各个将领的步调,使其得致成功,也可以说是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但《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其评价不高,只以“泌有谋略而好谈神仙诡诞,故为世所轻”一笔带过。这样一个?几乎全能的厉害人物为何却被史家这样轻轻带过呢?细读《资治通鉴》不难发现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李泌的进谏方式不为儒家所喜。儒家进谏以犯颜直谏为最高境界,常以死谏为终极手段,动辄洋洋数万言,搞得皇帝头疼不已。最终或者是皇帝被迫妥协,或者是谏臣被贬,总然是两败俱伤的结果。但李泌的进谏就很注意分寸。比如关于德宗喜欢钱财这件事,在已经向德宗陈明其中的利害后,(古者天子不私求财,今请岁供宫中钱百万缗,愿陛下不受诸道贡献及罢宣索。必有所须,请降敕折税,不使奸吏因缘诛剥。)德宗还是向“诸道宣索”(要求各地方进贡),这时候李泌只能是“惆怅不敢言了”。私下认为...
· 一代名相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抄家,为什么没人替他求情?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张居正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1582年6月20日,当国十年的张居正病逝,不到二十岁的万历皇帝心头五味杂陈。十年时间,他需要老师张居正支撑起一方可以遮风挡雨的屏障,需要老师来拯救奄奄一息的大明朝廷。也确实是因为老师弃家为国、鞠躬尽瘁,才让皮包骨头般的大明变得饱满起来。大明国库里囤积的四百多万两黄金和能够供给十年之需的存粮,见证了张居正的功绩。正因为这些,才让危在旦夕的大明政权化险为夷,才让边境安宁。然而,张居正走了。当初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已经二十岁了,当初在他眼睛里高大威严的老师不过是朱明政权的一枚棋子,他已经完成了过河翻山的使命;或者说他不过是朱明政权的一枚利剑,他已经完成了刺杀者的使命。他已经对自己的学生和他的政权失去了意义。辍朝吊唁老师之后,他给老师追赠了上柱国,赐予谥号“文忠”。很快,在万历皇帝的脑海中,张居正威仪刚正的首辅形象、一丝不苟的帝师...
· 北宋的苏轼为何极力反对王安石的新政?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1056~1063)进士,历官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与其父洵、弟辙都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他的著作收入《苏东坡全集》。网络配图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遭到不少人的强烈反对。苏轼反对王安石倡行新政,认为王安石为了改变当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