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为什麽秦始皇要用那麽多兵马俑为自己陪葬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7
转发:0
评论:0
为什麽秦始皇要用那麽多兵马俑为自己陪葬,殉葬是以活人为死人同时下葬的做法,龙山文化时期(约五千年以前)就出现人殉,商

  殉葬是以活人为死人同时下葬的做法,龙山文化时期(约五千年以前)就出现人殉,商朝男女贵族墓葬有大量的人殉,但没有夫妻合葬、妻妇殉夫的现象。

  用活人殉葬,是中国古代一项残忍野蛮的制度,秦汉以后有所收敛,往往代之以木俑、陶俑。秦汉以后就很少有人殉葬了。但根据有关野史记载,到明代,人殉之风死灰复燃,朱元璋首开恶例。朱元璋死后曾有很多妃嫔殉葬,葬在哪里却是未解之谜。  

1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以40多名妃嫔殉葬,这些妃嫔当中,有不少还为朱元璋生育过子女。刘维才告诉记者,明代的殉葬制比秦汉以前的殉葬多了一层欺骗色彩。对于被殉葬的妃嫔宫女,朝廷从精神物质上给予褒奖。明孝陵的殉葬妃嫔,都得到了在孝陵殿内设置的一个“龛”,供后人祭祀。

  殉葬在其它国家的古代也有存在。 

  商王深信鬼神,相信圣灵不灭,为了满足死后的生活需要,他往往将自己喜爱的人和物一起弄来殉葬。殉葬人数多达到164人。这些用来祭祀的人称为“人牲”,后来演变为“人生”一词,幸运地未被殉葬的人,就被称为“牲活”,也就是“生活”一词的来源。在商朝,一个人如果不是王族和贵族,就得拼命成为武士、巫师和官员,或者成为史(最早的专业读书人),否则就只能成为奴隶,可以被当着人牲任意宰杀。  

2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始皇觉得用泥土做的兵马俑更好,所以用了它,以后在阴间指挥他们可以继续。

  近读《史记·秦本纪》发现,秦始皇并不是死后用活人和土俑陪葬的独家发明创造者。殉葬源于我国上古奴隶制社会,一开始用活人殉葬,周朝以后推行“仁政”,对殡葬制度实行了改革,“人殉”得以废除,奴隶主死后改用土偶和草人殉葬,“俑殉”取代了“人殉”,以俑殉葬应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这种为推动社会进步、惠及于民的好政策,却被早于秦始皇460多年的秦武公彻底“改革”掉了。 

  据《秦本纪》记载:“二十年(前678年),(秦)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武公为何要承袭以往旧习而遭千古骂名呢?宁公时,武公被立为太子,宁公死后,大庶长弗忌、威垒和三父废掉太子,拥立宁公之妾的儿子出子为君主。出子六年,三父等人又杀害了出子。拥立了原太子武公。武公登位三年后杀了三父等人,夷灭了他们的三族。身为太子的武公没有被大臣立为君王,登位后,出于对自己威信的维护,实行了。武公在位20年虽无大作为,但却开创了自周朝废除“人殉”以来的先河。他的子孙将此传统作了继承和发扬。“三十九年(前621),缪公卒,葬雍。  

3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秦缪公是个为祖宗基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君主,他在位39年广开言路、功城掠地,使秦增加了十二个属国,开避了千里疆土,称霸于西戎地区,为以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秦缪公还是位极为仁义的君王,有一次缪公丢失了一匹良马,被岐山下的三百多个乡下人抓来吃掉了,官吏捕捉到他们,要加以法办。缪公说:“君子不能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我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洒,会伤人。”于是就赐酒给他们喝,并赦免了他们。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仁义君王,其死后却用了177人陪葬,陪葬的人中还有深受秦国人民敬重的三位良臣。“人殉”的实行毁了缪公的一世英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始皇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兵马俑为自己陪葬?
殉葬是以活人为死人同时下葬的做法,龙山文化时期(约五千年以前)就出现人殉,商朝男女贵族墓葬有大量的人殉,但没有夫妻合葬、妻妇殉夫的现象。用活人殉葬,是中国古代一项残忍野蛮的制度,秦汉以后有所收敛,往往代之以木俑、陶俑。秦汉以后就很少有人殉葬了。但根据有关野史记载,到明代,人殉之风死灰复燃,朱元璋首开恶例。朱元璋死后曾有很多妃嫔殉葬,葬在哪里却是未解之谜。网络配图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以40多名妃嫔殉葬,这些妃嫔当中,有不少还为朱元璋生育过子女。刘维才告诉记者,明代的殉葬制比秦汉以前的殉葬多了一层欺骗色彩。对于被殉葬的妃嫔宫女,朝廷从精神物质上给予褒奖。明孝陵的殉葬妃嫔,都得到了在孝陵殿内设置的一个“龛”,供后人祭祀。殉葬在其它国家的古代也有存在。网络配图商王深信鬼神,相信圣灵不灭,为了满足死后的生活需要,他往往将自己喜爱的人和物一起弄来殉葬。殉葬人数多达到164人。这些用来祭...
· 兵马俑造型暗藏神秘信息并非为秦始皇陪葬
兵马俑一经出土便震惊世界,考古学家发现,兵马俑中人俑的造型竟然大有文章!兵马俑中的人俑并不只是简单的陪葬,他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甚至是服饰细节都有象征。1974年3月29日,由于严重的旱情,陕西临潼县西杨村几个村民在秦始皇陵东侧打井时,意外地发现大量陶俑残片、成束的铜镞和大量地砖。考古队进驻西杨村,没想到这项不起眼的考古工作发掘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总共八千多个真人大小的陶制兵马俑被埋葬在这片地下密室里。他们军阵严密,栩栩如生,自遥远的两千多年前起,就一直默默无言地守卫在这里。这个庞大的地下军团列阵来到了世人面前,带给人无尽的震憾和悬念。考古学家们吃惊地发现,这八千余名士兵的脸形,加上他们的头型和发型,恰好与十个汉字的形状相一致。这些汉字分别是:日、甲、由、中、用、自、目、风、田和国。奇怪的是,尽管来自西安的正式考古遗址记录提供了字符的名称,考古学家们却从未解释过它们的含义。或许他们...
· 秦始皇兵马俑被烧之谜:是自燃还是人为破坏
长期以来,对于秦兵马俑被烧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自燃,就是俑坑里面有木头等有机物质,时间一长产生沼气,然后自燃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人为破坏的。到底是自燃还是人为烧毁,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给出了结论。图片来源于网络考古人员在百戏俑坑中发现了大量的黑色炭迹,还有很多被烧成砖红色的夯土,这些都表明这里曾被一场大火烧过。对发现的水淹痕迹,目前推测是修建时适逢多雨时节,所以产生了很多淤泥。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发现,发掘区的西段有一条南北向甬道贯穿并与北侧门道相通,甬道位置的红土层块状板结倒塌,凡是在甬道和过洞附近的俑均被烧坏,严重变形变色,有的甚至被烧化,且这一地区的棚木灰都为白色,可见温度很高。烧毁的陶俑主要分布在甬道等通风处,此地段的俑损毁就比别的地方严重。可见兵马俑俑坑是人为烧毁的,不可能是自燃的。图片来源于网络“秦俑之父”袁仲一告诉记者,发现的陪葬坑已有180多座,有12座被烧了,大部分没有被...
· 秦始皇建兵马俑竟是为统治阴阳两界吗?
前221年,秦王嬴政并吞六国,一统海内,成为中华帝国的第一位皇帝。他死后的第二年,属于他的巨大陵墓才最终完工。这年底,即位的皇帝胡亥杀掉了所有修陵的工匠。于是,关于始皇帝的陵墓,只剩下了传说。秦陵的谜点关于秦始皇的陵墓,在《史记》中有很详细的记载。这个巨大的工程,动用70万工匠,历时38年,耗费国家税赋三分之一而建成。书中说,它是2000年前,人类建筑力的极限。然而今天,这里既没有高耸的城垣,也不见巍峨的宫殿,只有一方土冢飘零于岁月时光之中。难道说,秦始皇陵的秘密,那些近于天方夜谈的故事,只是子虚乌有的传说?这就是当年那口挖了一半的废井,它有一边触及到一个神秘的地下王国之中,如果当时打井的位置稍稍偏离,2000多年前的历史将依然混沌。这是一种人们从未叁拜过的神像,他的造型奇特,似人非神,从来没有出现在中国的那一座寺庙之中。从外形上看,与其说是神像,不如说是身披甲胄的战士。然而,考古人员关心...
· 揭秦始皇陵被焚真相:兵马俑或为项羽所烧
青铜剑,本来是一个完整的,现在光剩下一个剑鞘头了,把剑拿走了。”他推测历史上曾有人进入兵马俑坑,并带走了可作为武器的剑。他推断道:“秦汉之际,有大的社会变动。我的推断是项羽烧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些。当然这也是一种推测,这个问题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近日,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首次对外公布了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挖掘的重大成果:其中不仅有20多件虽然破损严重但是姿态各异的“百戏俑”,也发现此前从未发现过的疑似盗洞,更发现了遭焚烧的痕迹。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地点位于一号坑北侧中段,从2009年3月至今,这里一共发掘清理出土小件器物包括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类型,共计310余件文物。其土陶马12匹,陶俑120余件,战车2乘、战鼓2处。秦俑一号坑更是发掘出了6个栩栩如生、色彩艳丽的彩色俑头,对于之前发掘出土的陶俑颜色脱落的问题,在第三次的发掘中,考古人员也是采用了先进的保护技术来确保秦兵马俑的原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