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被认为会带队伍的刘备 为何手下叛徒最多?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0
转发:0
评论:0
被认为会带队伍的刘备为何手下叛徒最多?,刘备被认为是一世雄才,《三国志》评价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认为他“有高祖

  刘备被认为是一世雄才,《三国志》评价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认为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曹操对他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诸葛亮由衷地称赞他“英才盖世,众士慕仰”,孙权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刘备的特长是善于征服人心,这从他年轻时就能看出来。晋代史学家习凿齿曾说:“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唐代诗人王勃将以上这段话总结为“宽仁得众”。

9001ede5e957eba3581c9b078c81a32a.jpg

网络配图

  大家公认刘备最能以德服人,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他曾以此感化过来杀他的刺客,刘备临死前还教育儿子,要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感情基础是凝聚力、向心力的核心,应该说刘备带出来的队伍也应该是最团结、纪律最严明、最有战斗力的队伍,但事实却似乎有些出入。举个例子,要论哪一个阵营里出过的叛徒最多,简直没有谁能与刘备集团去竞争。按照对叛徒的定义,主要是两种人:一是背叛自己的阶级或集团而采取敌对行动行为的人,二是投到敌对一方去的人。无论主动还是被动,也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凡有以上两种行为的,这里统称为叛徒。

  汉代重节义,一旦成为叛徒,通常意味着人格的丧失和信誉的破产。说起汉末三国时的叛徒,比较有名的是于禁,曹操听说他投降了敌人,叹息了很久:“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而造成损失最大的叛徒应该数唐周,由于此人的叛变,一千多名太平道成员被捕杀,黄巾大起义险些胎死腹中。

  其它的叛徒还有很多,魏、蜀、吴都有,但以蜀汉最多:在关羽失荆州事件中起关键作用的麋芳和傅士仁,率上庸三郡投降曹魏的孟达,夷陵之战中投降的黄权,这几位都是“省军级”及以上的人物,还有投降孙吴后名列九卿的潘浚,关键时刻杀了张飞投敌的张达、赵范……可以说,蜀汉叛徒数量之多、级别之高综合起来都是其它各方难比的,虽然这些人的投降行为大多有一定的背景,但也绝不是都到了不降情势皆不可的程度,他们最终选择了投降,内心里多少都有愿意的成分。

d82dd680181147a498eaea27194643d9.jpg

网络配图

  刘备一向视忠义为生命,但放到整个蜀汉团队去考察,这一点似乎做得却不怎么好,这是为什么呢?带队伍不容易,都说刘邦会带队伍,并不是他能跟手下那些弟兄们不分彼此、打成一片,刘邦这个人敢爱也敢恨,对不忠的人手段也挺狠;曹操也做得不错,是因为他既懂拢心也能治人,把手下治理得服服帖帖。拢心方面刘备做得不错,甚至超过了他们,但在治人方面他的手显得有些软。

  孟达投降曹魏,带给蜀汉的损失无可估量,但从综合各种史料记载,他在成都的族人朋友似乎都没受到诛连;黄权投降,曹魏这边马上传开了,说他留在成都的家人都被杀了,这容易理解,因为于情于理都应如此,但黄权一点儿都不急,因为他很了解刘备,知道刘备干不出来,果然他的家人在成都生活得都挺好,儿子黄崇还担任了尚书郎;麋芳投降造成的直接损失更大,他的哥哥麋竺来了个“面缚请罪”就轻松过关,刘备对其“崇待如初”。刘备在用人方面有不少优点,但也有不足,比如他喜欢搞制衡,托孤给诸葛亮又以李严为副,派孟达守上庸,又弄刘封去平衡孟达,人为地制造了矛盾,为内部不安定埋下隐患。刘备善识人,他发现马谡不能重用,以此提醒诸葛亮,他是皇帝,蜀汉重要官员的任命都由他说了算,马谡年纪轻轻能当上太守,他不点头怎么可能?

  刘备这个人,唱红脸可以,唱白脸就有些拉不下脸,尤其在那些出生入死的兄弟们面前。从长处说这是重感情,从短处说就是纪律不严。有组织、有纪律是团队,有组织、没纪律只能是团伙,虽然不能说刘备集团是个不讲纪律的团伙,但在某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纪律不严却是事实,这是叛变行为多发的重要原因。另外,回顾蜀汉集团的历史,刘备本人也多次有过“叛降”的经历:脱离公孙瓒自己发展,叛公孙瓒;降吕布又反戈一击,叛吕布;投曹操又密谋起事,叛曹操;归袁绍又脱离袁绍,叛袁绍;归刘表又不与刘表的儿子刘琮一起行动,叛刘表;被刘璋引进又反夺益州,叛刘璋……

2f400052819d3fe4e93.jpg@100q_副本.jpg

网络配图

  纵观刘备的奋斗史,简直就是一部降而复叛、叛而复降的历史,对此,估计号称“三姓家奴”的吕布也得甘拜下风。除刘备本人外,关羽也降过曹操,刘备夺益州靠的也是对手阵营里的几个“叛徒”,有了这种“叛徒文化”作基因,出的叛徒多似乎也更容易理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刘备慧眼识珠礼贤下士手下叛徒却为何最多?
刘备是以慧眼识珠,礼贤下士而著称。但问题是为何他的手下出了很多叛徒呢?网络配图《三国志》评价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认为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曹操也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孙权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孔明评价刘备是英才盖世,众士慕仰;(有拍马屁之嫌)……大家公认刘备最能以德服人,善于征服人心,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比如刘备用自己曾经感化过来杀他的刺客,来教育儿子,要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凝聚力、向心力是一支优秀团队所必备的,可以说以刘备的德行和修养,带出来的队伍也应该是最团结、纪律最严明、最有战斗力的队伍。但事实却是,在刘备阵营里出过的叛徒最多,恨不得不曹操和孙权加起来的还多。【一】注重情义,却总出叛徒汉代重节义,一旦成为叛徒,通常意味着人格的丧失和信誉的破产,可是刘备的下属一个接一个叛变。在关羽失荆州事件中起关键作用的麋芳和傅士仁,...
· 煮酒论英雄:曹操为何认为刘备是个英雄?
在《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这回,曹操与刘备煮酒话青梅,刘备从公孙瓒数到袁绍,曹操都说他们不是英雄,还坦白的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到底是曹操的试探还是心里话你,反正煮酒完,没多久,刘备找到个机会就跑了,还把徐州给打下来了,把曹操气坏了。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三分真七分假,何况这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刘备最后得了巴蜀创了一番大业,是早已经知道的历史。真实的历史中,曹操真的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吗?网络配图真不知道,按理说曹操对于刘备还是很重视的,曹操在得了荆州后是真的派兵追杀刘备可惜刘备坐船跑了,汉中更是让曹操伤心,黄忠阵斩了夏侯渊,从此巴蜀两地尽入刘备手中,刘备霸业已成。刘备有个名号是“天下枭雄”,不知道是谁传出来的,反正历史上东汉那时候特别喜欢给人起名号,像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网络配图要小编说,曹操这个三国里有名的聪明人,或许真的认为刘备是个英雄。不管刘备是不是真的中山靖王刘胜...
· 久经沙场的鳌拜为何会被康熙手下的小孩子抓住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日,顺治帝福临病故,庙号世祖。遗诏由8岁的皇三子玄烨即位,次年改元康熙(和平之意),即大清圣祖仁皇帝。但因其年幼,故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康熙六年(1667)七月初七日,康熙正式开始御门听政。一切大权皆掌握在辅政大臣鳌拜手中。网络配图鳌拜,姓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据史书记载,鳌拜“有警力,尝挽强弓,以铁矢贯正阳门上,侍卫十余人拔之不能出”,又因他“从征屡立战功,历封公爵”,“国初勋旧,无不知有鳌拜者”,在任辅政大臣后更是“专权自恣,擅作威福”。在辅政的四大臣之中,索尼由于年老多病,于皇上亲政不久后就死了;遏必隆为人圆滑,为避开鳌拜的气焰,从不发表意见,总是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惟鳌拜意见行事;只有苏克萨哈遇事常与鳌拜分庭抗礼,最后因斗不过鳌拜,于康熙六年(1667)七月被害致死。从此,鳌拜更加肆无忌惮,凡是起坐班行,自动列于遏必隆之前。一切...
· 刘邦手下将领纪信为何会被项羽活活烧死
纪信,秦末汉初时期赵国人士,汉族人,家乡位于阆中县,也就是现今的四川西充。他是刘邦手下的一名将领,曾陪同刘邦参与项羽所设的鸿门宴,跟随刘邦起兵反抗秦朝。图片来源于网络纪信作为刘邦的部下,对刘邦非常忠诚,曾在项羽出兵攻打荥阳城,全城危机之际,凭借他与刘邦相似的相貌和身形假扮成刘邦,出城向项羽投降,被项羽的军队所擒,以此来解救刘邦的危机。然而很快就被项羽发现前来投降的刘邦并不是真正的刘邦,而是其他人假扮的,面对项羽愤怒的疑问,纪信坦然答之。楚王项羽见纪信为人忠诚,就有意愿招降纪信,但被忠心于刘邦的纪信所拒绝。大怒之下,项羽最终下令对纪信施以火刑处决。在纪信死后多年,他被郑州人民尊奉为城隍。因此,历史上有个关于纪信的城隍老爷的传说。据传,三华山下有个纪庄村,历史名将纪信就出自这个村庄。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情况下,曾是县令的纪信也加入了反抗秦朝的起义战争中,投奔到了刘邦帐下,成为刘邦麾下的将领。...
· 作为李自成手下的重要谋士李岩为何会被自己所杀呢
李自成为什么杀死谋士李岩,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他推到了大明王朝的腐朽的统治,大军进驻北京。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李自成却杀死的自己的重要谋士李岩,这好比是自毁长城,又加上吴三桂投降清军。李自成兵败逃离北京。不料在途中遇到地方武装,被一乡民所杀,李自成死的也够窝囊的的了。随后清军入京,顺治称帝,建立大清王朝。李自成虽然失败了,但“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却深入人心,在最初,却给于老百姓希望,极大的鼓舞了士气。也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这句话就是李自成身边的最重要的谋士李岩提出的口号。那么李自成为什么要杀李岩?李岩,山东巡抚李精白之子,是天启丁卯年举人。娶了祁县豪门大户之女汤氏为妻。人称红娘子。李岩在当地颇有名望,人称李公子,乐善好施,慷慨仗义。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大军已经席卷大半个中国,李自成统兵路过祁县,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