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李闯王大顺军席卷天下为何在清军面前不堪一击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37
转发:0
评论:0
李闯王大顺军席卷天下为何在清军面前不堪一击,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山海关下,李自成的大顺军,同吴三桂的明朝边兵,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山海关下,李自成的大顺军,同吴三桂的明朝边兵,以及多尔衮的清军,展开了一场激战。这是当时最强劲的两大武装集团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战略总决战,关外的八旗精兵,和关内大顺军的百战之师,为逐鹿中原争夺天下,终于在此地此时正面碰撞。战役的结果众所周知,大顺军伤亡惨重,大败而逃。

网络配图

  此战也成为李自成部队极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之后,大顺军一溃千里,再未能东山再起。万里中原,最后一只足以抗衡八旗清军的武装力量,从此土崩瓦解。李自成身经百战,大顺军部队也是血火疆场冲杀十几年,论治理天下确实不是内行,论打仗可说是行家里手。明朝廷多少精兵良将都报销在李闯王手下。可就这么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在清军面前却一战即溃,令后人徒增怅惘。

  试着分析一下,李闯部队失败原因,以下两点不可忽视。

  一 双方对对方的战略重视度不同

  清朝一方虽僻处辽东,却久有吞天下之至,一直密切关注关内明军和农民军的作战形势,并思考对策。皇太极在清军某次出征关内时曾指示主将:“如遇上流寇(农民军),就说明朝统治混乱腐败逼迫你们造反,我们出兵也是针对明朝。申斥告诫士兵们,千万别误杀他们一人,以免把关系搞坏”。可以说是处心积虑,谨慎再三。

网络配图

  1644年正月,多尔衮听闻李自成即将北上进攻京城,立即做出反应,考虑和义军“协谋同力并取中原”。派使者到陕西送信给李自成,信中大意是:"此次写信,想和各位大帅齐心合力,共同进取中原,倘若真能,我们共享富贵。不知您的心意如何,诚心盼望您能尽快派人来告知,我们能推心置腹交流一下”。明显表示出对大顺军动态的高度关切,想借机试探一下李闯王的态度。不料李闯王对此不屑一顾,未做任何反应。总体上而言,大顺军对关外清兵的关注度和重视度,远不如对方。整个闯军决策层,自始至终没有警惕关外满清军队时刻虎视中原,意识到他们绝非一般土匪强盗,抢一票就跑,而是自己将来争夺天下的强大对手。

  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部队来到山海关下,开始攻城,吴三桂的关宁兵进行了反击。双方激战一日一夜,吴三桂渐渐力不能支。当天夜里,接到吴三桂求援信的多尔衮,率领清兵抵达山海关下。耐人寻味的是,面对吴三桂的连连告急,多尔衮却不慌不忙,按兵不动。原来之前大汉奸洪承畴对他建议过:“未可以昔日汉兵轻视之”。意思是不要像之前对待明朝军队一样小看农民军。多尔衮诡诈过人,采取了谨慎稳妥的态度。一则观察吴三桂是否真心归降,二则要躲开大顺军锐气,来一个避实击虚。因此他采取了后发制人,以逸待劳的战术。

  四月二十二日晨,吴三桂出城拜见多尔衮,恳请出兵。多尔衮表示同意,挥军入关。清朝统治者梦寐以求数十年却难以企及的山海关,终于敞开了大门。

  大顺军苦战一日一夜,天明后马上又在关城下摆开阵势,与吴三桂对垒野战。清军也出关来到渤海之滨,选择大顺军阵型的末尾处作为突击方向。多尔衮告诫清军:"勿得越伍躁进,此兵不可轻击,须各努力,破此则大业可成"。于是一整个上午,清军作壁上观,让吴三桂率关宁部队与大顺军死战。吴三桂也拼了命,带兵反复冲杀,几度被围几度冲出,大顺军更是前仆后继血战不退。双方都已伤亡惨重,疲惫不堪。

网络配图

  回想当时情景,真是一场巨大的悲剧。即将吞并天下的胡虏在一旁坐山观虎斗,亡国灭种之际两支中原武装力量还在杀得你死我活。

  午时已过,大风骤起。多尔衮挥动令旗,蓄势已久的数万八旗骑兵在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中,万马奔腾,铁蹄震地,飞矢如雨,向大顺军席卷而来。已经血战整整一天一夜的大顺军措手不及,面对战力剽悍的八旗生力军,再也抵挡不住,全线崩溃。清初《庭闻录》记载了当时情景:清兵蓄锐不发。苦战至日佚,三桂几不支,清兵鼓勇而前,以逸待劳,遂克大捷。《多尔衮传》也记载:贼力斗良久。……从三桂阵右突出,冲贼中坚。可以说,在这场大战中,多尔衮的战术布置直接决定了战争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李自成百万大军为何在清军面前只坚持40天?
明末,李自成拥有着浩浩荡荡的一百多万军队,在打进北京城40多天之后,与清军发生了大规模的战斗!令人感到十分奇怪的是,李自成的百万军队就像纸糊的一样,没有任何的战斗力,遇到清军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而且从此一蹶不振!这不得不发人深思,40天的事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得百万军队的战斗力锐减!网络配图这就需要谈论一下李自成的身世了,李自成出身贫贱,所以说他的思想觉悟并不是很高,他起义的初衷也不过是想混口饭吃罢了,这种侥幸成功获得的一切,早已经让他忘了自己姓甚名谁了,贪图享乐之后,便把军队乃至国家抛到了脑后。而且军队原本就是各地农民集结建立的,同样他们的思想觉悟也不是很高。在他们的意识里战争就是为了抢钱抢女人,不过也正是这种最原始的欲望,使得他们一路上势如破竹,攻占了一座又一座的城池。但是天下大定之后,这种思想便成为了军队中的一颗毒瘤。如果当时他能规范自己和手下的行为,也许历史真的要改写了,遗...
· 李自成的数万雄师为什么在清军面前不堪一击?
话说,如果我们要是说起李自成,估计不知道的中国人还真不多。因为,他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曾经挥师直攻北京,不但将崇祯皇帝逼的在煤山上吊,还又在匆匆之间建立了一个大顺王朝,并荣登九五之尊。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牛逼角色,为什么在山海关前与清军的交战当中,却是不堪一击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穿越时光的隧道前往查看一番。网络配图首先,我们先共同回首一下李自成其人。他生于1606年9月22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当然,他也是个苦出身,在童年,当别人的孩子还在他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他已经由于生活所迫,去给地主家放羊,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羊倌。后来,由于他天资聪颖,所以,受到了命运的垂青,又演变成为了一名“银川驿卒”,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家公职人员。然而,也不知道是大明朝该亡,还是李自成有当皇帝的命,突然在某一年,由于崇祯皇帝想要大搞精兵简政,结果,...
· 蒙古先后三次都没有占领成功的安南为何在明军面前不堪一击呢
还不知道:明朝打安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1406年,明朝永乐四年,明朝大军仅仅是用一年的时间就成功攻下安南国都,随后活捉了安南皇帝,让脱离中原400年的安南再次回到了中原王朝的管辖之中。其实早在南宋末年,蒙古人就曾进攻过安南国,但是都被安南将军击退,那么为什么100年之后,安南军队就毫无抵抗能力,在短短一年时间里面就被明朝击败?其实永乐皇帝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发动安南战役的,毕竟安南也是明朝的藩国。但明朝在册封安南王不久之后,安南国内就发生了叛乱。结果就是安南王子孙陈天平被迫跑到大明境内寻求避难。没过多久,赶跑安南王的胡一元给永乐皇帝上表说愿意归还王位给陈天平,于是永乐皇帝就让陈天平回到安南继承王位,结果陈天平才到安南就被胡一元埋伏的军队杀掉了。这让永乐皇帝非常生气,你竟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于是永乐皇帝立即调军南征。30万明军迅速南下,摧枯...
· 藤甲兵刀枪不入实力那么强为何在魏延面前不堪一击呢
还不知道:藤甲兵真的很弱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无数次的分分合合中,侵扰、掠夺、吞并、交战在不断的上演。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能有一件合适的兵器乃是重中之重。好的兵器甚至决定了战斗的生死成败。当然,光有好的兵器还不够,如有一套抵御利器的装备穿在身上,只要敌人干不死我,我就能干死敌人。三国时期,这套装备还真出现在了乌戈国的士兵身上,此兵被称为藤甲兵。士兵穿上藤甲,刀砍不断,剑插不进去,弓箭射不穿,中原的士兵对这种部队愣是没辙,上去就是白白送命。这藤甲怎么就这么厉害?原来,这藤取材自常年不见天日的山洞里,乌戈国人砍下后用油浸泡,取出晒干,如此反复十多次,编织藤甲,装备部队。工序复杂,但是效果奇好,这藤甲不仅刀枪不入,甚至能浮水渡河,它的实战效果可想而知。说这藤甲兵屡战屡胜,战无不胜也不为过,孟获当年在刘备死后发动了叛乱,想叫乌戈国的藤...
· 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成语意思】:形容力量强大,控制了全国。【用法分析】:席卷天下作谓语、定语;形容力量强大。【成语来源】: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xíjuǎntiānxià【英语翻译】:carry/sweeptheworldbeforeone【成语声母】:XJTX【席卷天下的近义词】:席卷宇内【近似成语】:下塞上聋:塞:堵塞不通。聋:耳朵的听觉失灵。下边堵塞不通,上边听觉失灵。比喻真实情况不能上…下情上达:谓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下笔成章:章:文章。形容富有才华;思路敏捷。一动笔就能写成文章。下笔成篇:形容文思敏捷。同“下笔成章”。下阪走丸:阪:斜坡;丸:弹丸。在斜坡上往下滚弹丸。比喻说话敏捷流利。【成语造句】:1、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