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卖官最疯狂的皇帝:汉灵帝之下荒唐的卖官时代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9
转发:0
评论:0
卖官最疯狂的皇帝:汉灵帝之下荒唐的卖官时代,卖官鬻爵,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最早能追溯到秦代。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

  卖官鬻爵,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最早能追溯到秦代。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18年),“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这意味着,百姓每缴纳千石粮食,可以授予一级爵位,朝廷借卖爵赈灾。汉武帝时期,由于对外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朝廷决定缴纳钱粮者可以获得官爵或赎罪。秦汉以后,如若出现财政危机,一些王朝也会通过卖官鬻爵创收。到清代中晚期,官职买卖渐趋正规化常态化,捐钱买官已成为进入仕途的一大门径;不过,捐官的级别不得超过四品道台。

汉灵帝刘宏

网络配图

  综观历史,最热衷于卖官鬻爵的皇帝莫过于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在位10年的汉灵帝依然年轻,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段,如能励精图治,或许有所作为。但这一年,这个年轻的皇帝却将注意力投向卖官,一门心思搞创收。《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九》记载:“是岁,初开西邸卖官,入钱各有差: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或诣阙上书占令长,随县好丑,丰约有贾。富者则先入钱,贫者到官然后倍输。又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由此可见,汉灵帝一开始就出手不凡,所出售的官职级别之高、涉及范围之广,绝对是空前绝后的。

  在汉代,三公九卿是中央政府常设官职,简称公卿。“三公”分别为司徒、司空、司马,司徒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司空下达皇帝诏书、掌管群臣奏章、兼理监察事务,司马管理国家军事。“三公”乃掌管国家军政大权的要员,如此级别的官职竟然拿出来买卖,恐怕只有汉灵帝做得出来。

  汉灵帝明码标价,“二千石”(郡守级官职)售价二千万钱,“四百石”(县级官职)售价四百万钱。依此类推,“三公”的售价至少一个亿。可是,汉灵帝即位以来,政治腐败,社会混乱,经济衰落,财富缩水,即便是富豪,其购买力也相当有限。如果严格按照标价卖官,势必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好在灵帝颇为机灵,自己制定政策自己灵活掌握,私下跟身边人交代,只要有人付出五百万或一千万,就可以获得公卿职位。

汉灵帝刘宏

网络配图

  当时,专权的宦官巧取豪夺,占有巨额财富,所以“三公”官位大都被他们买得。曹嵩(曹操之父)系宦官曹腾养子,就是靠花钱买得“三公”要职。名士崔烈以五百万钱获得司徒职位,汉灵帝亲自出席他的就职仪式,看到崔烈踌躇满志的样子,他顿时感觉这笔买卖不划算,回头对身边的近臣说:“我后悔欠考虑,这职位其实可卖一千万钱。”灵帝乳母程夫人在一旁回应说:“崔公可是冀州名士,起初他岂肯买官的,幸亏我做他思想工作,他才同意出钱的!”崔烈虽然花钱升居高位,而他的声誉却急剧下降,士大夫嘲讽他身上散发铜臭味。

  汉灵帝何以如此热衷于卖官创收?《资治通鉴》给出的答案是:“初,帝为侯时常苦贫,及即位,每叹桓帝不能作家居,曾无私钱,故卖官聚钱以为私藏。”这表明,他虽贵为东汉宗室王侯,由于父亲早逝,少儿时代生活相对贫苦,幼小心灵种下“厌贫”或“好货”情结。尤其是当上皇帝后,发现前任皇帝竟然没有私钱以满足自身爱好的木工制作,不由得萌生积聚私钱的意愿。想来想去,觉得卖官不失为脱贫致富的捷径,于是就大张旗鼓地敞开卖官的大门。

汉灵帝刘宏

网络配图

  不消说,汉灵帝卖官无疑产生诸多负面效应。首先是导致官员素质下降。官职凭钱获得,即“唯财是举”,而不是“唯才是举”;提“钱”进步的官员,是否有才姑且不论,至少绝非德才兼备,因为能用巨款买官的大都是贪官或富豪,贪官可能有才却肯定无德,富豪虽有经济头脑却未必擅长政务。其次是导致行政效能低下。官员花钱任职后,往往会考虑“投入产出”,力争把买官的钱尽快捞回来,因此便疏于治理。乱作为或不作为。再次是导致民众负担加重,官员不直接创造财富,他们要弥补买官的支出并获得更多收益,势必想方设法盘剥百姓,“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都要老百姓埋单,因此搞得民不聊生,甚至官逼民反,激化社会矛盾。

  上述负面效应,所带来的后果极其严重。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八州连锁反应。起义虽然被了,而东汉王朝从此陷入分崩离析、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局面。表面看,东汉王朝最终亡于汉献帝,归根到底,祸根则是由其父汉灵帝所埋下。前期“党锢之祸”、中后期卖官敛财,就是汉灵帝亲手埋下的两大祸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汉灵帝之下荒唐的卖官时代:三公的官职也拿来卖
卖官鬻爵,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最早能追溯到秦代。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18年),“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这意味着,百姓每缴纳千石粮食,可以授予一级爵位,朝廷借卖爵赈灾。汉武帝时期,由于对外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朝廷决定缴纳钱粮者可以获得官爵或赎罪。秦汉以后,如若出现财政危机,一些王朝也会通过卖官鬻爵创收。到清代中晚期,官职买卖渐趋正规化常态化,捐钱买官已成为进入仕途的一大门径;不过,捐官的级别不得超过四品道台。综观历史,最热衷于卖官鬻爵的皇帝莫过于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在位10年的汉灵帝依然年轻,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段,如能励精图治,或许有所作为。但这一年,这个年轻的皇帝却将注意力投向卖官,一门心思搞创收。《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九》记载:“是岁,初开西邸卖官,入钱各有差: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
· 中国历史上卖官卖得最疯狂的皇帝
汉灵帝刘宏(156—189),原为解渡亭侯,是汉章帝的玄孙,汉桓帝的堂侄。因桓帝无子,于168年由桓帝的皇后窦妙立为皇帝,时年仅12岁。在位22年,死后谥号孝灵皇帝,葬于文陵。历史上的那些腐败王朝,大都存在着买官卖官的丑陋现象。这些朝廷虽然腐败,但也知道卖官行为是一种不齿之事,因而运作起来都是遮遮掩掩,巧立名目,一般情况下不会光明正大地操作。但是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位皇帝,将卖官行为推向了极致,居然堂而皇之明码标价,公开卖官,时间长达七年之久。这位疯狂卖官的皇帝,就是汉灵帝刘宏。刘宏登上皇位,纯属侥幸,汉桓帝刘志死后,没有儿子继承皇位。窦皇后为了把持朝政,便将继承人锁定在了汉桓帝的堂侄——当时只有12岁的刘宏身上。可见,刘宏登基,实属侥幸。刘宏登基以后不久,宦官了窦太后,控制了朝政,总揽了大权。至此,东汉的命运便不可逆转地走向衰落了。当时的政坛风雨飘摇,而刘宏就在这种情况下干起了卖官的勾当,而...
· 汉灵帝卖官鬻爵汉灵帝为什么卖官?
卖官鬻爵,这个事情在古代常见。但是真正由皇帝出面,国家公开卖官,明码标价,应当还要算从汉灵帝时期起。在他之前,卖官鬻爵都是私底下的交易,价格不定。汉灵帝是东汉有名的昏君,不是他不聪明,而是因为他闭目塞听,宠幸小人。汉灵帝统治时期,宠幸宦官,他在位的20年是宦官在汉朝统治时间最长的时期。他曾一次性封十二位中常侍,史称“十常侍”。前后发生两次党锢之祸,朝堂大乱,一次死个六七百人不成问题。在汉灵帝时期,还公然卖官鬻爵,将官职和爵位公开出售,明码标价。自关内侯以下至光禄勋下属虎贲、羽林等部门职位都有相应的价格。地方官比朝廷观贵,县官价格不一。《灵帝纪》:“(光和元年)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山阳公载记》:“时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除了固定价位之外,汉灵帝还很有经济头脑的来了...
· 汉灵帝刘宏:卖官敛财的昏庸皇帝
中华历经沧桑,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段尘封的历史中,奇人奇事不可胜数,光是皇帝里面就有不少“奇人”,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有诗词斐然的,有不爱做皇帝爱当将军的,有爱当木匠的……不一而足。可是要说到皇帝贪财,却颇有些不可思议。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臣,莫非王臣。做了皇帝,要什么有什么,对他最没用处的就是金钱,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偏偏就有贪财的皇帝。他就是东汉末年的汉灵帝刘宏。东汉灵帝刘宏(156年-189年),本封为解渡亭侯,是汉章帝的玄孙,汉桓帝的堂侄。永康元年(167年),因桓帝无子,由桓帝的皇后窦妙立为皇帝,时年仅12岁,168年—189年在位。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中平六年(189年)卒,终年34岁。在位22年,谥号为孝灵皇帝,葬于文陵。东汉末年的汉灵帝就是一位贪财的皇帝。汉灵出身于亭侯之家,与富有天下的皇帝相比,也算是过了一段“穷日子”,源于...
· 笨皇帝卖官,聪明皇帝鬻爵!
现今,宫廷片充斥着电视荧屏,看多了,便觉得皇家钟鸣鼎食,颐指气使,富有四海,威风八面,其乐何及。其实,和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一样,皇帝穷得没钱花的时候比比皆是。财政危机逼得皇帝变着法子弄钱花,鬻爵卖官便是其招数之一。鬻爵创立这种融资渠道的是汉初名臣晁错。他在《论贵粟疏》中提出“谷贱伤农”这一思想,认为“欲民务农,在于贵粟”,针对当时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和两极分化造成的农业生产凋敝现象,主张实行“贵粟”政策,即提高粮价。然而,提高粮价的资金哪里来,不必花大钱,只用一个虚幻而美丽的头衔——爵位,便万事大吉。“爵者,帝之所专,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多便宜的买卖。晁错老先生似乎很懂现代心理学,知道脑满肠肥的地主们的消费层次已经在追求精神享受了。于是,不失时机地推出满足他们欲望的精神产品,明码标价地为皇帝卖爵位:“纳粟六百石爵上造,四千石为五大夫,一万石为大庶长”。晁错的“卖爵贵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