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诸葛亮北伐历来争议较大:将蜀汉的国力拖垮!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30
转发:0
评论:0
诸葛亮北伐历来争议较大:将蜀汉的国力拖垮!,诸葛亮北伐历来争议较大,至目前为止,无论学者还是广大业余爱好者,其主流看法是持赞

诸葛亮北伐历来争议较大,至目前为止,无论学者还是广大业余爱好者,其主流看法是持赞赏态度的。但目前,网络上有些有新意的朋友提出种种看法,主要归纳有两点:一、将蜀汉的国力拖垮;二、诸葛亮拥兵自重。

MQ不才,讲几点个人看法

首先说说第二种看法——诸葛亮拥兵自重的问题。我认为这话对一半。诸葛亮本来就拥兵(掌握天下兵权,不是现代说的“拥军拥属”),他不但拥兵而且拥权,但我认为说到“自重”,则肯定不是,无论从诸葛亮为人及实际历史看,诸葛亮并没有割裂政权,称霸一方。

1.jpg

网络配图

谈到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持上述观点的朋友可能把姜维的账记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因为有朋友写帖子时常会这么说“姜维九伐中原,把蜀汉国力彻底拖垮,其实他只是走诸葛亮的老路而已,蜀汉灭亡的原因从诸葛亮时就已经开始了。” 对此,我的观点是不同意这种类似的说法。因为判断一个国家的国力是否被拖垮,要看几个硬指标,比如:1。政府或内阁(并非政权)是否垮台;2。经济是否崩溃;3。老百姓生活水平是否低下;4。国家是否分裂。于此对应,落实到古代社会,就是1。内阁被罢黜;2。财政支不敷出;3。哀鸿遍野、饿殍满地;4。农民起义,政权分割。用这些指标衡量诸葛亮治下,显然都不是。理由如下:

1。 诸葛亮至死未遭弹劾下台,其内阁主要成员蒋琬、费祎、董允等皆延续掌权,延续诸葛旧制;军队方面,姜维、廖化、董厥等依然是蜀汉军队主要指挥官。政治清明,没有出现忠臣在外避祸,小人当朝的局面。在与奸佞代表黄皓的斗争中,董相依然占据明显上风,不是姜相后时的朝政。

2。 “四英相”时期,蜀汉财政没有出现支不敷出的记载,依然能维持国家运行。

3。 “四英相”中如蒋相、费相治下,老百姓还没有面有菜色。刘备章武年间的人口统计与刘禅投降时的造册人口大体相当。

4。 农民起义还没有记载。

由此可见,诸葛亮北伐(至少到姜维前期)并没有对蜀汉国力产生严重削弱。不能将姜维后期的混乱政治局面追究到诸葛亮头上。另外,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兵退基本上是因为粮草后继不上而退,其中二伐围城不过二十来天就主动撤围,说明诸葛亮的军事行动是以后方实际支持力为主的,一旦后勤补给出现问题,诸葛亮便主动撤兵,他有全盘经济考虑在内,不会不计后果,一味追加开支,这与姜维的北伐有质量上的不同,姜维基本上是穷兵黩武,兵败乃归。

我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是为蜀汉在争取国际地位(三国鼎峙及部分少数民族政权)做斗争,是以国际舞台中的政治、外交上的得分为一定目标的军事行动。

2.jpg

网络配图

诸葛亮恢复汉朝的口号其实不具备任何影响力,汉朝末年的天下大乱使中原老百姓对这个腐朽王朝恨之入骨。曹魏从文帝曹丕起开始削弱王室,扶植大地主,使地主阶级拥护其政权。老百姓也期盼安宁,对他们而言,诸葛亮并非什么正义之师,曹魏也不是什么贼逆,双方都是从汉朝这一合法政权消亡后分裂出来的对峙政权,所以无所谓正义与。谁最后使百姓休养生息,谁就会被百姓拥戴并接受的政权。因此诸葛亮北伐并不是正义的,当然也不是的。

众所周知,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政权,除蜀中平原外,大部分疆土没有开发,十分贫瘠落后,因此曹魏和孙吴都想吞并它然后两国一较高下。蜀汉若想从三流国家中跃起,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必须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于是加强与二流国家孙吴的联盟便是其确保二弱抗一强的国际局势,赢得一席之地的基本国策。

在与东吴的外交中,诸葛亮必须保证盟友东吴没有二心,协力抗曹。因此他必须拿出“振奋友邦、威慑敌庭”的姿态,所以要威武自强,以攻图存。如果示弱,则必是弱肉强食的第一。因此蜀汉尽管弱小,但没有出现“弱国无外交”的局面。

另外还有重要一点,就是诸葛亮北伐是与曹魏争夺大中亚区域的影响力。

在曹魏设立西域长史府的形势下,蜀汉作为汉的继承国(其实历史上蜀汉就叫汉),在争夺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上必须先发制人,从中亚获得利益,补充国力与中原王朝一战。因此从这个战略方向考虑,诸葛亮也必须北伐,这也就是诸葛亮、姜维争夺陇上,切断曹魏陇右与中原之联系的原因。

3.jpg

网络配图

五伐时,诸葛亮西上五丈原,司马懿料定诸葛亮出五丈原而率先占据渭水东岸地形,手下将校欢欣鼓舞时,惟独郭淮明查孔明之心,认为诸葛亮此举有真实的远大意图,汉军是谋图北上而非东进,在五丈原以西的陈仓、天水、祁山等地,推进其作战基地,因此汉军必攻北原(今陕西眉县北、渭水北岸)。郭淮对司马懿说:“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家之利也。”(《三国志·卷二十六》)。请大家注意这句话中,郭淮明确指出诸葛亮切断陇道,分裂曹魏治下之“民、夷”的战略意图,诸葛亮就是要让西域都户府一带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当地汉人脱离曹魏而附庸蜀汉,以此动摇曹魏在西方利益。后来双方确实在北原发生了激战。结果先期陈兵北原的郭淮军击败了抢夺北原的蜀汉先头部队,而诸葛亮也箭退司马懿一万骑兵(详见《水经注》载诸葛亮上武功事),双方形成了战略相持。不久,诸葛亮辞世,雄才大略却不得其时的他饮恨渭水,从此蜀汉再无翻盘机会。司马懿也由衷感叹其“天下奇才”。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诸葛亮为什么不顾国力屡次兴兵北伐?
第一,蜀汉国弱,曹魏国力远远超过蜀汉。诸葛亮北伐本身就是一次弱者主动向强者进攻的战争。北伐的根本原因不是为了灭魏,因为蜀汉没那个能力。诸葛亮北伐是要把战场带到魏国,以持续消耗拖住魏国的步伐以等待转机。如果蜀汉跟曹魏一样韬光养晦,不出十年,曹魏的实力会甩蜀汉几条街。所以北伐在当时战略上并没有错误,不北伐蜀国可能灭亡的更早。第二,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既然蜀汉不承认曹魏被献帝禅让的合法性,自认是大汉正统,那就必须讨伐曹魏!换句话说打不过也要打!等偏安久了,谁还认你这个正统?第三,蜀国自此刘备死后,在诸葛亮手中只能勉强支撑。诸葛亮政治手腕不行,没有办法处理内部矛盾好好休养生息增强国力,只能用对外用兵转移矛盾。第四,蜀汉分三派,荆州派、荆州派和西川派,三派明争暗斗,队伍大了不好带,诸葛亮只能通过战争来获得兵权,牢牢控制住蜀汉的最高权利。第五,托孤之重,大业未成,这也是诸葛报先帝知遇之恩而竭尽全力...
· 探索诸葛亮为什么倾尽国力坚持北伐?
正面观点就是以《三国志》为代表的主流观点,《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于诸葛亮屡次北伐,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是这样说的:“亮之素志,进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志向,往大了说他要统一中国,往小了说他要实施割据,震动全国。又因为他怕自己死后,没人有能力对抗北方,因此才在有生之年,屡次北伐。网络配图这个种观点一言以蔽之:诸葛亮之所以屡次北伐,是因为自己的志向和对后人的负责。陈寿的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杜甫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诸葛大名垂宇宙,千载谁堪伯仲间”,无疑就是这种思想。反面观点则是认为诸葛亮北伐目的不纯,这一派是非主流,但却越来越有市场。这种观点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屡次北伐,宁愿累死也不停止,因为诸葛亮不想放权。其实,这派观点绝非近代才有,与诸葛亮同时代的蜀汉...
· 诸葛亮为何明知打不赢还要北伐?若不北伐,蜀汉会亡于
蜀汉政权作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自己除了要跟曹魏去争夺天下,暗中还要小心孙吴在背后捅刀子,更要命的是他们自己内部也有很深的矛盾。而这个矛盾几乎葬送了蜀汉政权,让这个政权毁为一旦。而这个矛盾也促使了诸葛亮必须得马不停蹄的北伐,即使知道自己要输,自己打不赢,也要咬着牙北伐。这个矛盾就是荆州与益州的矛盾。首先我们先说说益州。益州本来是刘焉的地盘。刘焉此人虽然是汉室,但是却野心极大。他在灵帝时进入益州,担任益州牧。进入益州后,他一共干了两件事:一个是烧毁栈道,这样益州就成了独立王国;第二件事是地方派。益州此地远离中原,所以势力上有很多地方派。他们大多数是本地豪强起家,在此地根深蒂固,拥有很强的势力。所以刘焉一直借着法子干掉这些人。革职的革职,杀头的杀头,然后把自己的亲信扶植到需要的位子上。刘焉本人很强势,在他活着的时候,益州实力派噤若寒蝉,但是等他一死,他的儿子刘璋继位之后,暗弱的刘璋根本没有魄力...
· 诸葛亮北伐的现实考量:蜀汉立国之本是正统性
有些人一直以为诸葛亮的北伐误国误民,使得蜀国民生凋敝,最终亡于晋。其实结合当时的环境分析,北伐是必须的。公元221年秋7月,蜀汉章武元年,即位不久的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不顾诸葛亮等大臣反对,发兵大举进攻东吴。222年,蜀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次年4月刘备病死于白帝城的永安宫。临死前将国事托付与丞相诸葛亮。后主刘禅即位,改元建兴,封武乡侯,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从此,诸葛亮成为蜀汉事实上的决策者。此时,诸葛亮42岁。当政之后,诸葛亮首先和吴国停战,再度交好,这样就解除了来自东面的威胁。“安居平五路”解决了燃眉之急。然后在国内致力发展生产,积蓄军粮。然后便开始了所谓的“连年征伐”。我们先来看一下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对得蜀之后的计划:“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
· 名将赵云:和诸葛亮配合的最为默契的蜀汉大将
刘备手下名将辈出,所谓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魏延等,皆勇敢善战,有万夫不当之勇。不过龙生九子其色各异,这些名将虽然都是万人敌,但因为自身条件不同,性格也不同,对于统帅的意图有时候把握起来也不尽相同。比如关羽孤傲张飞粗豪,马超冷酷,黄忠牛气十足,至于魏延因为不听诸葛亮调遣,诸葛亮一直耿耿于怀,名将中和诸葛亮配合的最默契的莫过于武神赵子龙。其一,赵云有自知之明。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赵云知道自己不是刘备的原班人马,这和关羽张飞不同,他们是一个头磕在地上的兄弟,三人行同生死,恩若骨肉,自己如果讨价还价,肯定会激起刘备等人的不快。其二,赵云低调,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刘备军帐中,善于调度的莫过于诸葛亮。诸葛亮出身低贱,因此关羽张飞开始都很看不起他,认为诸葛亮不过是山野村夫,有何本领。其实卑贱者最伟大,越是不同凡响的人越不普通。其三,赵云尊重刘备。赵云不是刘备的嫡系,他本是袁绍的部下,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