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苏轼轶事:苏轼聊发少年狂 曾自比孙权杀敌报国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11
转发:0
评论:0
苏轼轶事:苏轼聊发少年狂曾自比孙权杀敌报国,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大文豪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在诗、词、文、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苏轼的词在内容上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在风格上跳脱了婉约词派缠绵婉转的藩篱,比如这首《江城子》便是豪放词派代表作品之一。

  词牌《江城子》,又名《江神子》,有单、双调两种,这首词是双调,即分为上下两阙。据研究这是苏轼写的第一首豪放词,展现了他豪迈的性格和奔放的情感。

  宋神宗熙宁七年,由于与执政的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请求外放到密州任知州。

苏轼

网络配图

  第二年冬天,他到常山去祭祀,回来时与同僚们在郊外打猎,收获了不少的猎物,因此心情大好。在高兴之余,苏轼写下这首《江城子》,让部下的壮士们边击掌顿足边合唱,并用笛子和鼓伴奏,场面很是壮观。

  苏轼写作这首词时,位于北宋西北方的西夏是当时北宋最大的外患。词中的“天狼”即指西夏,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见苏轼杀敌报国、建立功勋的雄心壮志。

  词中“亲射虎,看孙郎”来自三国时吴国国君孙权亲自杀虎的典故。

  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孙权将去吴地,亲自骑马射虎于庱亭。马被虎抓伤,孙权向虎投去双戟,将虎击倒,孙权的随从张世又用戈击,虎终被打死。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也使用了典故。西汉文帝时,魏尚任云中太守,很得士卒爱戴。匈奴因为惧怕他而不敢靠近云中。一次,魏尚率军阻击入侵的匈奴骑兵,杀敌无数。在向皇帝报功时,申报的杀敌数多了六个人,朝廷便将魏尚处以重罪,将他关在牢中。年老的中郎署长冯唐认为魏尚不仅无罪而且有功,应当重赏,于是向文帝直陈己见。

  文帝听后接受了他的建议,派遣冯唐为特使,带着传达命令用的符节去云中赦免魏尚,让魏尚继续任云中太守,并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

  苏轼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苏轼

网络配图

  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牌《念奴娇》的传说源于唐玄宗时代。

  当时有个著名的歌女名叫念奴。每次辞岁宴会时间长了,宾客们就会吵闹喧哗,使音乐奏不下去。据说玄宗叫高力士高呼念奴出来唱歌,大家就安静下来了。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因所写的诗文被人摘句陷害,43岁的苏轼被贬官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黄州位于长江之滨,在城西门外有赤鼻矶,因断岩临江,状如赤壁山悬挂的鼻梁,岩石通体呈赭赤色,故得名“赤鼻矶”。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赤鼻矶游览。

苏轼

网络配图

  元丰五年七月望日,苏轼和朋友李生、潘生、郭生等人月夜泛舟于赤鼻矶下的长江上。

  苏轼兴致大发,于是作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苏轼将赤鼻矶当做三国时发生赤壁之战的地点。

  有人说,苏轼弄错了,也有人认为苏轼知道此“赤鼻”非彼“赤壁”,故意借景抒发怀古之情。

  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部。

  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冬月十三日,孙、刘联军借助风势,动用火攻,大火一炬,葬送了曹操26万兵马,东吴和刘备的军队乘胜追击,直到南郡,曹操率残部北归邺城。周瑜大军高奏凯歌,回军赤壁,在那大帅部楼船上举行得胜宴会,把酒庆功,酒醉之余,拔剑起舞,边舞边歌曰:临赤壁兮,败曹公,安汉室兮,定江东,此山水兮,千古颂,刻二字兮,纪战功。歌罢,提剑在悬崖上深深刻下了“赤壁”二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苏轼的轶事六
23、进京赶考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过程,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可视为巧对。24、苏东坡有之嫌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访,两人结为至交。后苏东坡被召回京,仍与李方叔书信往来,亲密如前。宋元佑中,苏东坡奉命知贡举,李方叔也参加了考试。史书上称:李方叔落榜,后知情者去见苏东坡,求他给个“人情”,但苏东坡没有答应,他在写给李方叔的信中说:“君子之交,务相勉于道,不务相引于利也……”...
· 苏轼的轶事四
13、“尸骨”未寒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14、东坡吃草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15、对联退敌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
· 苏轼的轶事三
9、东坡鱼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10、水果和药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
· 苏轼自原到贫困山区任职
身为一个“地师级”领导,情愿到贫穷落后的地区工作,跟那里的百姓同甘共苦,经常挖野菜充饥……这样的好干部并非“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而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他,就是宋代著名大诗人、曾经做过密州知州的苏轼。宋神宗熙宁七年(一○七四),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满后,主动要求到山东密州(今诸城,宋时辖胶西、高密、安丘、诸城、莒县五县)任职,担任该州的最高长官“知州”。当时的密州是个贫穷山区,经济萧条,文化落后,百姓生活困苦,政府官员的薪俸也很低。这与有“天堂”之称的杭州不啻天壤之别。正如苏轼在《超然台记》一文中所写: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身为地方长官,在杭州时出门是舟楫画舫,住的是画栋雕梁,满目是迷人的湖光山色。而到密州后,出行是车马劳顿,住的是木...
· 苏轼
生平家世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眉山三苏祠七世牌位)。祖父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其父名之“轼”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好交友仕途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一同进京参加会考,主试官是欧阳脩。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原本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而取为第一的却是曾巩的作品,正是阴错阳差,弄巧成拙。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进士第一。宋英宗治平时父苏洵过世,苏轼回蜀守丧,英宗怜之,同意以官船载运苏轼一家。宋神宗熙宁二年,任祠部员外郎,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作为,王安石于是屡次在神宗前诋毁苏轼,司马光、范镇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