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道光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咸丰而不是鬼子六?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6
转发:0
评论:0
道光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咸丰而不是鬼子六?,公元1850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十年以后,颇有争议的道光皇帝去世。按照他的

  公元1850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十年以后,颇有争议的道光皇帝去世。按照他的遗诏,皇四子奕宁继承了皇位,这就是咸丰皇帝。就是在咸丰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慈禧专权等一系列事件。很多人都在想,当年道光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奕䜣。奕䜣就是被称为鬼子六的恭亲王,他以精明能干著称。

1_副本.jpg

网络配图

  一、他们二人的母亲在道光心里的地位不同

  咸丰的母亲是道光皇帝的正牌皇后,夫妻二人的感情非常好。而奕䜣的母亲是静妃,虽然也是宠妃之一,可比起皇后就差远了。咸丰在名义上是皇四子,但是他的三个哥哥已经全部去世,所以说,咸丰其实是道光的长子。而且还是嫡长子,在古代社会,嫡长子的分量相当重。咸丰的母亲相当受道光的宠爱,仅仅17岁时就被册封为贵妃。请注意,当时这个女人还没有任何子嗣,所以说不存在母凭子贵的可能。她从贵妃升为皇贵妃,最后成为了母仪天下的皇后,这一切几乎没有孩子的因素。一个女人不依靠孩子就达到这么快的晋升速度,这在清朝是绝无仅有的,哪怕是后来的慈禧也做不到。就凭这一点,咸丰刚刚出生就拥有很大的优势。

  咸丰的生母去世十分突然,这让道光皇帝很伤心。一年多时间里,后宫一直没有一个当家人。最后实在迫不得已,才加封静妃为皇贵妃,负责后宫事务。在此之后,道光没有在册封皇后,以示对皇后的思念。道光皇帝在修建自己的陵墓时,选择与皇后合葬。包括静贵妃在内的其他妃嫔全部另外安置墓地,从这一点来看,道光皇帝对皇后的感情可见一斑。后来道光之所以会选择咸丰继位,他母亲占了很大的因素。这样的事情在清朝屡见不鲜,在康熙朝和乾隆朝都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尤其是道光到了晚年,更加怀念皇后,每当看到咸丰,总会想加倍补偿这个孩子。要知道皇后去世时,咸丰还是一个九岁的孩子。

8-16051Q21233927.jpg

网络配图

  二、在道光的眼里,奕宁更为孝顺听话

  从各方面来看,奕䜣对比奕宁强得多,奕䜣能文能武,而奕宁就不行了。他们二人成年以后,道光组织皇族成员外出狩猎。这是奕䜣的强项,可咸丰根本谈不上什么弓马娴熟。不过咸丰的老师杜受田是个人物,他给咸丰准备了一整套的说辞。在狩猎场上,老六奕䜣射杀了很多猎物,可以说满载而归。而老四奕宁则一箭未放,是空手回来的。道光有些不高兴,询问事情缘由。奕宁的回答是:“时方春和,鸟兽孕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且不想以弓马一技之长,与诸兄弟争高低。”这招真高,一下子就上升到了慈悲之心的高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其他皇子获得多少猎物,也不如奕宁这段话好用。奕宁在道光心里的地位越来越重,天平开始倾斜了。

  道光病重以后,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他仍然没有下定决心立谁,老四和老六各有优点。现在他病重了,准备询问一下他们二人对治国的看法。询问老六奕䜣时,奕䜣回答的十分流利、头头是道。道光皇帝虽然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心里总不是滋味,似乎这个儿子盼望着自己早死一样。

3_副本.jpg

网络配图

  而老四奕宁的回答相当绝,奕宁的回答是:“皇阿玛在世,儿臣不敢想这些不臣之思。”意思就是这是皇帝才能考虑的问题,父亲健在,我不敢想。奕宁不仅抬高了自己,而且给弟弟奕䜣挖了一个大坑。其实这还是杜受田的主意,就这样,奕宁最终战胜了奕䜣,成为了道光皇帝的继承人。其注意,咸丰也不是十足的废物,他上台初期也试图改革。但是阻力太大,再加上身体原因,清朝只能继续滑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将皇位传给咸丰,道光难道真是瞎了眼?
一直以来,有很多人坚持认为道光帝不应该把皇位传给咸丰帝奕詝,而应该传给恭亲王奕訢,因为不论天资、能力奕訢都在他四哥奕詝之上,不过最终胜出的却是奕詝。说到底也不是道光帝不识人,而是道光的性格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奕詝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恭亲王奕訢是道光帝的第六子,他出生时,道光帝已经年过半百,老来得子格外高兴,当即赐名“奕訢”,訢者高兴之义。待奕訢长大之后,更让道光帝高兴了,因为奕訢聪慧过人,学文,诗文过目不忘;习武,骑术箭术精妙娴熟。尤其口才了得,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可以说,在众阿哥之中,奕訢是道光帝最疼爱、最喜欢的一个。网络配图然而,疼爱、喜欢并不是信赖,尤其择储君托付江山社稷,单单疼爱、喜欢远远不够。喜欢和信赖是两回事,不是说道光帝不信赖六阿哥,但相比之下他更信赖四阿哥。曾有人评价,说道光帝在大清诸帝中,无论天资还是学识都属平平,但却赶上大清由盛而衰,最多事、最多忧患的年代。...
· 杨坚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杨广
严格来讲,杨广并不是暴君,相反,他在年幼的时候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才华,深得隋文帝杨坚的喜爱,所以才会以非嫡长子的身份继承大统。至于隋朝末年杨广的所作所为,基本上和一般的皇帝犯了相同的错误,骄奢淫逸。伟大如唐太宗在晚年的时候也显露出这样的缺点,所以并不能因此而责怪杨广。史书记载,杨广自小就是“上美姿仪,少敏慧。”7岁能诗能文,当时出了名的神童,深受父亲杨坚的喜爱,自小就是政治明星,13岁进封晋王,先后担任并州总管,授武卫大将军,扬州总管等职抵御匈奴,文武双全,军政全能,堪为不世之奇才,为当时的朝堂上下一致推崇,后来才废掉杨勇,成为太子。隋文帝杨坚成功的从国丈变成了国王,从自己的女婿手中抢来了天下。深知得天下容易,治天下难的杨坚一直以来都勤俭勤奋,为的就是国家的安定,百姓能够安居乐意,那么天下自然坐的稳妥杨广摇身一变成为皇子,自然有些志得意满。而且骨子里的好大喜功,让他开始飘飘然了,但他知道...
· 清朝道光皇帝为什么把皇位传给奕詝?有何隐情
道光皇帝共有后妃二十多人,先后给他生了十个公主和九个皇子,其中长子奕纬死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终年二十三岁,而儿子奕纲、三子奕继也过早夭折,四子奕詝声于道光十一年长子奕纬死后的两个月,黄五子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过继给嘉庆第三子绵恺为嗣,袭郡王位,皇六子奕訢,是诸皇子中颇受道光钟爱的一个,道光晚年,又陆续得了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但都年幼无知。道光皇帝建储较晚,道光即位后,并没有按清朝惯例马上着手秘秘密建储,他为什么没有将长子奕纬立为嗣君,至今仍是一个无人能解的谜团,道光晚年才想起建储,从道光后来在立储时极为谨慎的性格来看,可以这样进行推论,他是希望在决定接班人时有更多的挑选机会,因为奕纬之后,二子、三子幼殇,可以选择的嗣君只有奕纬一个人,是否建储并没有意义可言。道光十一年后,随着奕纬的过世,几个小皇子的出生,道光才面临着建储这个本应早就解决的问题,在奕詝为长的几个儿子中,道...
· 咸丰皇帝是怎样争得皇位的?道光把皇位给了谁
道光晚年,传位大事一直没定,在钟爱的六皇子和素以"贤德"闻名的"四阿哥"之间,犹豫不决。当时担任上书房总师傅、四阿哥老师的是山东滨州人杜受田,杜受田考取过榜眼,老实稳重,博学多才,谋略过人。他窥探到皇上的心意,万分焦虑,从自身利益考虑,必须全力帮助自己的学生。一次,道光皇帝命各位皇子到南苑打猎,实际是试一试皇子们的武艺怎样。按清朝惯例,皇子读书时外出须向老师请假。杜受田沉思良久,向四阿哥耳语:"阿哥到猎场以后,只管坐在那里看别人打猎,自己千万不要发一枪一箭,同时约束手下的奴仆随从不得捕杀生灵。回来的时候,皇帝一定会问起原因,你可以回答说:'现在时初春,正是鸟兽孕育繁衍的时候,我不忍心伤害它们,这样也和'天和'相悖呀。'千万记住不要用自己的短处和兄弟们争高低。"当天狩猎结束,六阿哥所获猎物最多,只有四阿哥默坐,随从也垂手侍立。皇上询问缘故,四阿哥就把杜受田教的话说了一遍。道光皇帝龙颜大悦,对...
· 陈霸先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侄子而不是自己儿子?
陈霸先在早年期间受到萧映的重用,跟随着萧映担任过都护和太守等职位。之后因为他帮助梁武帝平定了一场叛乱,因此被梁武帝所重用,任命陈霸先为交州司马。在讨伐侯景的时候,陈霸先和王僧辩互相心存戒备,他们在拥护哪位太子上位时发生了冲突,陈霸先拥护梁武帝的儿子,而王僧辩去拥护萧渊明,对此陈霸先思考一番后认为王僧辩一定是想联合萧渊明来除掉自己,于是他找到机会在偷偷袭击建康城时将王僧辩杀害了。在此次行动的时候,他集合了一些自己比较信任的人来确保计划可以如期实施。王僧辩在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被杀掉了。陈霸先在把王僧辩除掉后就得到了很大的势力,他称帝的愿望已经有了。这下他已经除掉了一个心腹了,离他称帝的愿望又近了一步。网络配图王僧辩的死必定要招惹到北齐,在与北齐交战时,即使取得了许多胜利,但时间久了也就会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了,因此提出了停战约定,然而北齐必须要交人质给北齐。不久北齐黄帝也被杀掉了,这下陈霸先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