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帮秦国变法成功 为何却落得灭族的下场?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之初,为了赢得民心,便在国都咸阳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声言,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便赏他十金。事小而赏重,大家都感到奇异,谁也没有干。商鞅又宣布:“能搬到北门去的,赏五十金。”重赏出勇夫,有一中年汉子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木杆搬了过去,就得到了五十金。商鞅以此表明他说话是算数的,接着便颁布了变法的命令。
网络配图
新法施行一年多,很多人包括太子都不守法,一再犯法。商鞅说:“变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贯彻执行,是由于上层有人故意反抗。”便想拿太子开刀,刑之以法。但太子要继承王位,是不能施行的,因此就开罪于他的两个老师,一个被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当时商鞅甚得秦孝公的宠幸,权势极盛,太子无话可说。
商鞅的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大大充实了秦国的势力,武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由一个小国变成大国。
然而,商鞅正处在仕途得意之时,秦孝公死了,太子继位,是为秦惠文王。他一上台,他的老师便出面告发,说商鞅想要谋反,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逃出京城咸阳,当他来到潼关附近想要投宿,旅店的主人因为不认识他所以拒绝收留他,说道:“根据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证件的客人是违法的!”
商鞅自作自受,他走投无路,被收捕,车裂于咸阳街头,家人也被灭族。商鞅虽然长于谋国,但拙于做人,他没有想到,自己不可能一辈子受宠,未来的天下毕竟还是太子的,不能得罪太子。
网络配图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商鞅作为一个改革家,有远大的政治眼光,他的变法政策,受秦国国君信任,秦国因之而强大。但在如何做人上,他却是个失败者,不懂得给自己留有余地。吴起是战国时的一位军事家、改革家,受国君的宠信,任命他为相国,主持楚国的变法。他变法的一个主要内容,便是“损有余而济不足”,把矛头指向有权势的贵族,剥夺他们的田产,废除他们的特权,把他们发配到边远地区。
因此,贵族势力痛恨吴起,只是由于楚悼王的支持,这些人一时还奈何他不得。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了,吴起的后台没有了,旧贵族们立即对吴起群起而攻之。吴起无处可逃,情急无奈,扑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他估计那些旧贵族们一定会住手,如果伤害了国君的尸体,那可是灭族的大罪。可那些疯狂的贵族并不顾虑这些,乱箭齐发,国君的尸体并没有帮吴起的忙。吴起的变法损害了贵族集团的利益,只要这个集团还存在,他的悲剧命运便是不可避免的。
网络配图
从处理官场的人际关系来说,吴起的遭遇给后人很大的启示。吴起以为,有了楚悼王这样的最高掌权者的支持,他便可以有恃无恐,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而对其他政治势力的态度可以不闻不问。殊不知,在政治舞台上,在官场上,所有的靠山都不是永久的,连楚悼王这样地位的人,如果你将所有筹码都押在他身上,有朝一日,他两眼一闭,呜呼哀哉了,你如何是好?
就像一个老于棋道的棋手一样,当你走出第一步棋之后要考虑后面的几步怎么走,走一看二眼观三,这样你才能在任何情况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