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汉朝太子智囊晁错最后为何被腰斩的原因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3
转发:0
评论:0
汉朝太子智囊晁错最后为何被腰斩的原因,晁错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在汉文帝时,担任太常掌故,后来历任太子舍人

  晁错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在汉文帝时,担任太常掌故,后来历任太子舍人、博士以及太子家令;又在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直至担任御史大夫。  

1_副本3.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他的的一些成就主要在于政治上面。首先在农业经济上,他写了一篇《论贵粟疏》的文章,在其中它主要是主张重农思想,强调重农抑商。还讲述分析了农民与商人的区别和矛盾,以及导致农民流亡,粮食匮乏的严重状况的原因。听完他的建议,文帝认为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于是欣然接受了。接着不久,他又给文帝上奏了一篇关于减收农民租的文章。要求统治者的政治活动不要影响农时,既要满足人民的欲望,还要给老百姓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在对外匈奴上,晁错对于匈奴的态度是比较强硬的,刚开始是主张武力平定,但是这条建议不被文帝所接受。于是,他仍主张积极备战,提出移民实边的策略。

  在削藩政治上,晁错主要是对贾谊思想的继承,但是他的态度要比贾谊更加坚决。晁错抓住藩国中最强大也最危险的吴国,对他进行不断的揭露,态度非常坚决。与此同时,晁错不只是政论家,更是政治实践家。因此晁错不仅有削藩的言论,更是亲自参与其中。在晁错的策划下,景帝"削吴会稽、豫章郡"。并在治理封国的过程中,他虽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却用自己的力量,极大地巩固了王朝的中央政权,他的“推恩令”为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晁错削藩

  晁错为人严峻刚正,却又苛刻严酷。凭着自己的辩才,得到太子的宠幸,太子家称他为“智囊”。在汉文帝的时候,晁错曾多次上书,说到削减诸侯势力的事,以及修改法令的事。好几次的上奏,汉文帝都没有采纳,但认为他有奇特的才能,提升为中大夫。  

2_副本3.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时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是同时又有二十二个诸侯国。到了汉景帝那时候,诸侯的势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齐国有七十多座城,吴国有五十多座城,楚国有四十多座城。另外有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晁错眼看在这样下去,会对巩固中央集权产生不利影响,于是就几番上奏,告诉汉景帝诸侯国的一些罪状,并请求景帝大力削减诸侯国的封地,还提出削藩的主意。后来汉景帝思量再三,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略,并开始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藩国的措施,这样一来,导致使很多藩国诸侯都产生了严重的恐慌心理。于是诸侯们纷纷站起来反对朝廷的削藩策略,对提出削藩策略的晁错更是恨之入骨。

  最后他的父亲为了劝他放弃,可谁知自己的儿子很是坚决。于是,他的父亲阻止不成却选择了自杀。而在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出现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后来汉景帝为了平息这场战乱,腰斩了晁错。 

  晁错怎么死的

  由于在文帝时期,对各个诸侯国的一味放纵和姑息,到了景帝时期,四方诸侯已经割据一方,固强自守。而对于“清君侧,诛晁错”不过是吴王的一个华丽的藉口。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晁错究竟是怎么死的!  

3_副本3.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景帝前元三年,晁错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诸侯割据的尖锐矛盾,消除王权对皇权的严重威胁,于是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景帝为实现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对于晁错“削藩”,无疑是忠于汉室、维护汉王朝封建秩序的正确政治主张。而景帝通过“削藩”,使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实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然而在这次的主推“削藩”的功臣晃错,却被腰斩于长安东市。

  从“削藩”一事上就能够看得出晃错还缺少足够的政治智慧,“削藩”本就存在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甚至是深不可测。最后,景帝也迫不得已“不爱一人以谢天下”,来平定叛乱。而汉景帝本就是心狠手辣之人,曾以莫须有的罪名囚禁功臣周亚夫到死,身为景帝之师的晁错,却没有看透景帝的为人,最终还是害了自己。

  但是景帝诛晁错也并非盲目。其一,诛晁错,可以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其二,诛晁错后,如诸侯国造反,要推翻景帝政权,这样一来天下人就会同情和支持景帝平息叛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晁错究竟有什么错?晁错为何会被腰斩
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在晁错被杀后作出这样评价,贾谊的英年早逝与晁错的朝服腰斩是汉初的两大政治悲剧。汉景帝在被迫杀了晁错之后也实在懊悔不已。唐朝的一位节度使感叹说:为何要取这样一个名字呢!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一错啊!在这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扮演晃错的演员是朱艺。据说,《汉武大帝》后期制作时,导演也忍不住对晁错的戏大声叫好。在这部剧播出后,好些话剧界的同学、朋友都齐来祝贺,称赞他表演精彩够味,希望朱艺“抓住机会多发光”。对于这些,朱艺很平静,多年的等待和追寻后,他只淡淡地叹了一句:“晁错是我印象最深的角色,可以说,他对我、对我的表演生涯都是一个安慰”,寥寥的话,饱含的却是沉沉的让人不敢直视他叹息的眼神。这不禁让人想起他的另一个眼神。在《汉武大帝》剧中,袁盎在大殿内历数晁错之罪,想要以杀晁错来阻止这场叛乱,愤怒的汉景帝虽然拂袖而去,但在他的心中已经开始在动摇了;在宫殿外,晁错似乎也有所察觉,...
· 为何秦国统一大功臣李斯竟最后被腰斩而死?
李斯遗药杀韩非历史上对韩非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李斯遗药杀韩非,还有一种是秦王的疑心杀死了韩非。对于这两种说法,学者们更倾向于第一种。始皇与李斯画像李斯决定为秦国效力,李斯的法家思想很快得到了秦王的重视。韩非子本来是效忠韩国的,但韩国君主对于他的言论并没有采纳,韩非受挫,见同窗李斯受到秦王的重视,决定前去试试。李斯一直奉行的都是“老鼠哲学”害怕有人威胁到他的地位。秦王本来就十分欣赏韩非,而且韩非比李斯本领大,李斯怕韩非会威胁到他的前途,于是在秦王面前嚼韩非的舌根,而且韩非得罪了同样受到秦王重视的姚贾,在两人的陷害下,韩非不得已吃了李斯留下的毒药,自杀而死。还有一种说法是,作为同窗,李斯很想让韩非留在秦国,但秦王虽然对韩非的思想表示赞同,但是却不信任韩非,秦王对韩非的到来始终是疑惑的,而且朝臣姚贾又出言陷害,秦王派李斯将韩非子毒死。韩非子的死因至今是个谜,但是学者们研究时,更倾向于第一种李斯...
· 揭秘袁崇焕为何会被错杀主要原因有三点
还不知道:袁崇焕为何会被错杀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朝末年,满清时刻威胁大清的江山。袁崇焕可以说是唯一的希望,然而崇祯却把袁崇焕错杀了。百年之后,清朝的乾隆为袁崇焕平反,说他是一名忠臣,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可惜的是,崇祯杀袁崇焕的时候,老百姓也非常恨袁崇焕,争抢着生吃袁崇焕的肉。那么,袁崇焕为啥会被错杀?(袁崇焕)袁崇焕生于1584年,35岁考中进士,之后就在福建任知县,后来到兵部任职。但是,袁崇焕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袁崇焕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的状况比较了解,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1622年,广宁被后金军攻陷,朝廷商议应该派人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得知后,一个人往关外查阅地形。回朝之后,袁崇焕上言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朝中大臣也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又破格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
· 高启为何被朱元璋处以腰斩?
高启(1336-1374)江苏苏州人,明朝初年著名诗人。高启在明初的文学舞台有有很高的成就。但是高启最后却被朱元璋处以腰斩的极刑,这其中究竟有什么故事呢?高启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童年时父母双亡,他生性机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尤其精于历史,与当时的著名文人张羽、徐贲、宋克、王行等十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人称“北郭十才子”。同时,高启还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也称作“明初四杰”。虽然同为“十才子”和“四杰”,但高启的文学成就远远高于其他人。高启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在元末明初独树一帜的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并改变了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从而推动了诗歌的继续向前发展。后人尊称他为“明初诗人之冠”,历代诗评家也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中国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诗人,却被朱元璋一声令下施行了惨无人道的腰斩酷刑,并被截成八段,这在中国历史上被的文人中,是最为残忍的。...
· 君子小人?从汉朝丞相杨恽被腰斩看处世哲学
司马迁在他的《太史公书》的最后一章《太史公自序》里讲,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工作之后,他又另誊抄了一份,这就使《史记》有了正、副两个本子。个人修史,一旦遗失或遭水火,多年的心血就白费了,所以司马迁很小心。正本呢,“藏之名山”;而副本呢,“副在京师”。副本留在京师,京师是个大略的概念,其实就是将副本交给家在京城的亲人收藏,这个亲人是谁呢?是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司马英嫁的丈夫叫杨敞,杨敞可是宣帝时期两任过汉丞相的大人物。司马英给杨敞生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忠,二儿子叫杨恽。杨恽在宣帝时继父兄爵任常侍骑,左曹,因揭发霍光子弟谋反有功,受封平通侯。外公撰修的《史记》手稿,第一个看到的人,就是这位杨恽。杨恽继承了父母双方家族的许多优秀基因,熟读《春秋》,才华卓著,又很喜欢结交英俊杰出的儒生,因而在朝廷上名显一时,人人都以为其前途无量。除了才华,杨恽还有一个特别令人敬佩的地方,就是清廉仗义,轻财好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