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对清朝大臣张廷玉的历史评价是怎么样的
张廷玉,清朝时期的大臣,辅佐过不同的君主,仕途起起落落,在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从政境遇,晚年因得罪乾隆未能安享晚年,但死后却得到入庙的殊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廷玉,又名横臣,安徽桐城人。1700年,中进士入官,在康熙年间入内阁担任学士、吏部副长官。
雍正继位后,张廷玉颇受赏识与重用,开始在政场上大显身手。他协理翰林院文章事务,晋升为礼部尚书,成为《世宗实录》的副主编。随后,张廷玉逐渐成为皇子的老师,以及乡试主考官。后由于其文笔写作深符皇帝的心意,又担任了《明史》的主编。
张廷玉做事聪明老练,思维谨慎周到,且文笔出众,才气尽显,因此深得雍正的宠信与提拔。国家大事上,无论军事还是政务,雍正都与之商议,参与决策,且当时国家的古书典籍也大都出自他笔下。1726年,张廷玉升为大学士,参与军务,着手改善军机制度。
雍正去世后,张廷玉受遗诏之令其死后可进入太庙。乾隆初期,张廷玉任总理大臣掌理事务,后年近花甲,逐渐不得乾隆待见,他深明皇上有意将他换之,便主动请辞。后张廷玉请求皇上保留其入庙之位得到允许后,未亲自进朝叩谢,受到怪罪,被削伯爵之位。后由于学生去世执意归乡,使皇上大怒,取消其入庙资格。
张廷玉于84岁病逝,死后乾隆改变态度,认为其一代老臣,仍使其入庙,成为清朝唯一入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的诗词
张廷玉,作为清朝历仕三君的元老大臣,其在政界的鼎盛时期是雍正年间平步青云,众所周知他是以政治才干与文笔之佳而扶摇直上的,如今历史上还流传着他初入仕途时与康熙之间关于一首诗词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廷玉的文笔好是出了名的,他的诗文作品中,最出名的必然要数“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这一首,它被后世改成歌曲或用在影视作品中,知名度极高,据悉当时康熙也正是因为这一首诗而对张廷玉赞赏有加的。
康熙年间,张廷玉还是个初入仕途的新进士,有一天他在万里长城闲着散步,诗兴大发便作诗一首,趁着无聊顺便还把诗句刻写在城墙上。后来康熙前来此处巡视,碰巧看见了城墙上涂鸦着的诗句,大为震惊,但是康熙帝非但没有因为诗文中消沉的语句而生气将张廷玉定罪,反而当众大声宣称此后大清将永远不再修筑长城,此后更是对张廷玉多加重用与提拔。
这个典故被颂为历史美谈,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一定程度上康熙帝或许胸襟气量比许多汉人皇帝更甚一筹,其自信使他没有因为这样的诗句而搞文字狱,想必康熙帝也已经深深地体会到,长城再坚固,也不是巩固一个民族的根本,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
而张廷玉的这首诗,实在是史上难得的佳作,诗文工整有气势,前文讲出了人生自然循环的规律、国家改朝换代的无奈,尤其是最后一句,以对偶的句式写得气势磅礴、感概万分,千古流芳。
张廷玉的历史评价
张廷玉,清朝元老大臣,工作上他一丝不苟,处理公务绝不过夜;作风上,他生性高洁清廉,绝不私拿他人之物;才干过人,在位时期在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做出许多重要举措,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极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廷玉上任以后,着手整治官场风气,严格摒弃行贿贪污之风,惩治了作风不良的贪官污吏,初入仕途便得一众好评。
张廷玉任篡修官时,主要负责文字工作,雍正年间,几乎由张廷玉一人独揽所有撰写谕旨的工作,编写相关文书、实录以及担任明史等多本史书的主编。张廷玉的文字草拟均能顺达雍正之意,昭告天下,因此屡获嘉赏。
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以满足西北用兵之需,由张廷玉任职掌管事务,军机处初期的职责、制度、功能等均由张廷玉设定。此时的张廷玉手揽大权,制定军机规制,每天频繁进宫,秉承皇旨,处理多个政务,参与国家要密的商讨。军机处作为中枢机关持续影响了清中晚期,而张廷玉所制定的军机制度开创了廷寄之法,提升清政府的工作效率。
张廷玉还开创了奏章制度,由于早期清沿袭明制,官员向皇上上书奏折程序繁琐,保密性能低,于是张廷玉改良了奏折,将之制度化、保密化,改革完善了官方文书,一直保持至清末。
张廷玉的各种举措,关于君臣间权利分配,影响了清朝时期的官僚政治,对清代中后期影响极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