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唐玄宗最失败的一次战役,损兵数万仅俘兵400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30
转发:0
评论:0
唐玄宗最失败的一次战役,损兵数万仅俘兵400,光看名字就知道,王忠嗣肯定不是他的本名,事实也的确如此。九岁那年,他老爹在抗

  光看名字就知道,王忠嗣肯定不是他的本名,事实也的确如此。九岁那年,他老爹在抗击吐蕃的战争中英勇牺牲,唐玄宗见他孤苦无依,便把他接到宫中抚养,还收他为干儿子,并赐了他这个名字。因自幼受到传统熏陶,经历坎坷,加上是名将之后,王忠嗣长大后有勇有谋,刚毅寡言。唐玄宗曾与他讨论兵法,他对答如流,喜得唐玄宗当场表态:“好好干,一代名将非你莫属。”

  开元十八年(730年),王忠嗣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战。此前他已得知,吐蕃赞普(吐蕃王)正在郁标川检阅军队,便决定打对方个措手不及,却遭到其他将领的一致反对,但他固执己见,带领精骑奇袭敌军,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这一战,王忠嗣打出了名声。

  开元二十六年,河西节度使谋划攻占新城,但唐军需长途跋涉才能到达目的地,所以领兵之人必须善于用兵,这时有人推荐了王忠嗣,唐玄宗立即命令王忠嗣开赴河西。王忠嗣果然不负众望,攻下新城,得到了左威卫郎将的职位。

唐玄宗

网络配图

  但吐蕃也不是好惹的,同年秋天,吐蕃集结大军南下报仇。眼见敌军步步逼近,己方势力又远不如敌军,不少将士开始害怕起来。为鼓舞士气,王忠嗣趁吐蕃军驻扎未稳之际,率亲兵冲入敌营,吐蕃大军顿时阵脚大乱,唐军见状,纷纷策马奔入敌营,吐蕃大败而归。由于战功显赫,唐玄宗下诏授予王忠嗣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之职。

  此后,王忠嗣又凭军功扶摇直上,官至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兼灵州都督。其间,王忠嗣非常注意安抚边境民众,不希望为了自己的功名而给百姓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在朔方时,他在互市时故意用高价,使塞外各国争相来卖马,最终唐军得到很多好马,胡人却没多少好马来组成骑兵。同时,为了加强防御,他在要害地方设置了城堡,有旧城的修复后继续使用,没有的则修建新城,这种做法不但能够达到军事目的,而且节省劳力、财力,他因此获得了上下级的一致好评。

  势力逐渐壮大之后,天宝元年(742年),王忠嗣又率骑兵北出雁门,与军队在桑乾河展开会战,三战三捷,王忠嗣因此威名大震。同年,后因内乱反唐,王忠嗣向唐玄宗献《平戎十八策》,随后联合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大败后,后部众千余帐相继归唐。从此,后再无力对唐帝国边境产生实质性的威胁。但王忠嗣并未就此罢手,第二年,他再度率兵打败,塞外的局势因此得到根本性转变。

  功劳如此巨大,加官晋爵自是常态,天宝四载,王忠嗣加摄御史大夫,兼河东节度使。第二年,唐玄宗又任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至此,王忠嗣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整个北方的政治、经济均在其掌握之中,自唐朝开国以来,可谓前无古人,风光无限。

  树大招风,王忠嗣当然明白—按唐制,边将立功到一定程度后即可入朝当宰相,他完全有这资格,但时任宰相的李林甫怎会让他如愿?而且李林甫已经有所行动,他不光瞅准一切机会诋毁王忠嗣,还建议唐玄宗从少数民族将领中挑选一人来担任节度使,理由是以防王忠嗣尾大不掉。

唐玄宗

网络配图

  傻瓜都知道功高震主的后果,于是王忠嗣立即上书请辞河东、朔方节度使之职。不过,唐玄宗虽然算不上一代明君,但智商还算不错—王忠嗣熟悉两镇边事,又很受士兵们拥戴,倘若换了其他人,难免军心不稳,因此并未准奏。但功名与性命哪个更重要,是个人都能想明白,所以王忠嗣又多次上书请求,唐玄宗也只得答应了。不过,经过此事,王忠嗣在唐玄宗心中的地位下降不少。

  不久,王忠嗣察觉到了安禄山的异常,多次上书说安禄山要造反。当时,安禄山正受唐玄宗宠信,唐玄宗怎能听得进去,不光不信,还对王忠嗣起了猜忌之心。这一切全被李林甫看在眼里,之后他就一直在寻找机会除掉王忠嗣,而且机会很快就来了。

  当时,西部和北部边境在王忠嗣的治理下,逐渐由守势转为攻势,唐玄宗的野心也膨胀起来,下令王忠嗣攻打石堡城。但王忠嗣认为,石堡城是吐蕃举国守卫的军事重镇,易守难攻,不死几万人根本打不下来,不如厉兵秣马,等待有利时机一举拿下。

  王忠嗣不愿意出兵,但有人愿意,比如他的部下董延光就认为攻克此城只是分分钟的事,便上书表示要带兵去攻打石堡城。唐玄宗立即批准,命王忠嗣领兵相助。王忠嗣无奈,只得出兵,但毕竟不是自己所愿,因此不是很积极。所以到期未能拿下石堡城时,董延光便把责任全推到了王忠嗣身上,说他阻挠军事计划,导致战事无功。

唐玄宗

网络配图

  好不容易等来了王忠嗣的“小辫子”,李林甫怎能不赶紧揪住?他忙派爪牙诬告王忠嗣与太子勾结意图不轨。这一招可谓直击唐玄宗的软肋—作为皇帝,特别是唐朝的皇帝,最忌讳的就是太子势力过大而引起宫廷政变,而且唐玄宗本人就是通过宫廷政变夺得皇位的,因此他一直对太子防范甚严。唐玄宗大怒,立即召王忠嗣入朝,命三司审讯。在李林甫的操作下,王忠嗣最终被判死刑。后因其一部下拼死求情,王忠嗣才免得一死,被贬为汉东郡太守。第二年,王忠嗣暴病而亡,年仅44岁。

  同年,唐玄宗命大将攻打石堡城,以牺牲数万唐军的代价攻克此城,而俘获的吐蕃兵才400人。不知道唐玄宗收到这份战报时,是否想起了那个为大唐鞠躬尽瘁却不得好死的王忠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项羽最耻辱的败仗:损兵十万,彻底败亡
西楚霸王项羽堪称是盖世名将,以作战勇敢闻名于世。比如说在巨鹿之战中,他破釜沉舟,大破秦军四十万,之后的彭城之战,项羽亲率三万精兵,击溃刘邦的五十多万大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但随着局势的变化,项羽最终输掉了战争,特别是最后一战,算是他一生中最惨的败仗!话说公元前203年,项羽陷入了困境,一方面刘邦坚守不战,另一方面刘邦麾下的将领,比如彭越等人不断袭扰项羽的后方,西楚霸王陷入欲战不能、欲退不能的尴尬境地。最后只得与刘邦达成和议,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刘邦正准备撤军,张良、陈平建议毁约,偷袭楚军。刘邦听取了两人的建议,率领大军追击,并派人通知彭越、韩信等人,让他们率军前来合围项羽。刘邦没想到彭越、韩信没有出兵,结果刘邦的军队被项羽击败。刘邦赶紧“深堑而自守”,不敢出战。刘邦召张良前来商议,张良提出“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意思是说,您赶紧以分封土地作为条件,请他们出兵。刘邦不敢怠慢,...
· 赵云的第一次领军,真是兵多于贼还失败吗
虽然三国演义赵云是一个被塑造得很完美的英雄,几次带兵都获得了大胜利,不过在历史上他带兵的次数却很少,直到北伐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单独带兵,却在兵多于贼的情况下失败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看看这句话出自哪里,出自诸葛亮在北伐失败后的请罪书:“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首先,请罪书本来就是诸葛亮的一面之词,陈寿只是转述这句话而已,并没有承认他的正确性,在这种书里自谦揽责任是完全可能的。网络配图退一万步说,就算他是真的,我们再看看客观的说法。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这里又有个兵弱敌强,并且是以第三者客观的方式说出来的,那么哪个是正确的呢?网络配图其实两者并不冲突,多于贼就是数量多,兵弱敌强就是质量差。赵云本来就是疑军,带的兵不可能是精锐,肯定是一些老弱病残之徒,他的目的就是吸引曹真,并且他也完美的完成了这个任务,后来马谡被打败后,箕谷不可再守,对面知道了这是疑军,大...
· 一次且仅一次
起源其起源已经不可考,一般认为这个原则最初由AndyHunt和DaveThomas在他们的书ThePragmaticProgrammer中提出。因为极限编程方法的创始者之一肯特·贝克总结和宣传而使其广为人知。DRYvsWET违反DRY原则的解决方案通常被称为WET,指代“writeeverythingtwice”。参考KentBeck的《ExtremeProgrammingExplained》一书。《设计模式精解》第二版第10章。WikiWikiWeb关于本原则的解释
· 三国时襄樊战役:史上纪律最严明的一次战役
在那战火连天的三国时期,领土、人民、粮食,几乎都是经过战争赢来的,战乱争分,成王败寇往往是常事,故每一场仗都要经过各种复杂的排序,而三国襄樊战役是三国历史上最严明的一次战役,那么,为何说襄樊战役是史上纪律最严明的一次战役呢?网络配图三国早期诸侯混战,要想不被他人吃掉,就必须保有自己的军队,这样一来,这诸侯就成了军阀。军阀时代有一个特点,兵将都是香饽饽,因此不管是将军的骄横,还是士兵的抢掠,和诸侯那个最大的利益相比,就都变成了小事。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现象——兵连祸结。打仗是个危险的差事,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没命,这诸侯还是将军又不能按时发放军饷,因此,烧杀抢掠往往就和战争联系在了一起,于是就有了“战火”、“兵火”等词语。军阀混战时期的显著特征就是军队纪律很差。但是,大浪淘沙,随着战争的深入,一些只知道纵兵抢掠的军阀是会很快被淘汰的,而一些想成大事,有作为的诸侯随着自己力量的壮大,也会逐步地在加强军...
· 为何说襄樊战役是史上纪律最严明的一次战役呢
在那战火连天的三国时期,领土、人民、粮食,几乎都是经过战争赢来的,战乱争分,成王败寇往往是常事,故每一场仗都要经过各种复杂的排序,而三国襄樊战役是三国历史上最严明的一次战役,那么,为何说襄樊战役是史上纪律最严明的一次战役呢?网络配图三国早期诸侯混战,要想不被他人吃掉,就必须保有自己的军队,这样一来,这诸侯就成了军阀。军阀时代有一个特点,兵将都是香饽饽,因此不管是将军的骄横,还是士兵的抢掠,和诸侯那个最大的利益相比,就都变成了小事。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现象——兵连祸结。打仗是个危险的差事,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没命,这诸侯还是将军又不能按时发放军饷,因此,烧杀抢掠往往就和战争联系在了一起,于是就有了“战火”、“兵火”等词语。军阀混战时期的显著特征就是军队纪律很差。但是,大浪淘沙,随着战争的深入,一些只知道纵兵抢掠的军阀是会很快被淘汰的,而一些想成大事,有作为的诸侯随着自己力量的壮大,也会逐步地在加强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