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项羽为何不肯渡乌江?乌江亭长是刘邦派来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2
转发:0
评论:0
项羽为何不肯渡乌江?乌江亭长是刘邦派来的?,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不听人言、独断专行,导致最后在楚汉之争中失败,不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不听人言、独断专行,导致最后在楚汉之争中失败,不得不自刎于乌江边。那么,项羽为什么不渡乌江呢?两千多年来,人们众说纷纭。

  第一种观点:项羽羞愧而死。

  一些人认为,项羽不肯过江乐,是因为他最心爱的女人虞姬死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项羽因“虞姬死而子弟散”,以至于心灰意冷、心生羞愧,因此不肯过江,拔剑自刎而死。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仔细推敲,这个说法就有些牵强了。正如《史记》上所说:“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为!且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只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以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独不愧于心乎?”

项羽

网络配图

  这段话中的“天之亡我”与“子弟散”说的相吻合,另一方面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原因。项羽便过江,败局也已定。因此,他选择了不渡乌江。

  但有学者提出,自固陵战败后,项羽接连失利,退到垓下,又突围逃往东南,最后至乌江边。由此可见,他早有退守江东之意,并且是一种逃奔。若说项羽早由于失败使江东8千子弟葬送性命而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话,那么在垓下被围时,“虞姬死而子弟散”,他就应该羞愧自杀。渡淮之后从骑仅百余人,至阴陵又迷了路,结果被农夫欺骗,身陷天泽,被汉军追上。

  如此狼狈的境遇他也没有羞愧自杀,而是又逃至东城,被汉军重重包围。尽管他仅剩28骑,但仍然组织起来做了一番搏杀。这时候,项羽仍“欲东渡乌江”。然而好不容易逃到乌江岸边,他却因感到羞于见江东父老而自杀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第二种观点:项羽想早点结束战争

项羽

网络配图

  还有人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想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他觉察到“楚汉久相持不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所以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当项羽认识到自己无法立即消灭刘邦而又无法谈和时,项羽只有牺牲自己以结束战争。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

  第三种观点:项羽是无路可逃。

  项羽性里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多疑。他连自己的部下都提着防着十刻警惕着,对陌生人自然会关上心门、更加会“尘封”了自己。这样狼狈的逃至乌江时,项羽已是筋疲力尽,强弩之末了。因此,面对此时乌江亭长的恭敬、体贴、谦卑、礼让,项羽没有丝毫被感动,相反,他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亭长这样是不是别有用心。

项羽

网络配图

  因为乌江亭长如何算准项羽只有从这里才逃的出去,为什么偏偏只弄了一条船。而且是小的不能再小的船,只能容下一个人。多弄几条船或是搞个船队就不行么?这次逃亡,项羽在问路时就被一个老的不能再老的老农给骗了,给忽悠了,因此,此时面对一脸善意一脸真诚的亭长,他是犹豫的,是怀疑的,自然不会完全相信亭长是一心一意、全心全意来救他的。与其受乌江亭长的凌毒,不如自我了断来的更爽快些。

  当然,项羽究竟为何不渡乌江,两千多年来,仍未有定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好心害死项羽的乌江亭长
项羽的死,纯粹死于偶然。项羽带着最后的二十八骑,与刘邦的追兵周旋,最后来到了乌江边上(今安徽和县境内),正好看见岸边有条船,船夫自报名号,是项羽治下的乌江亭长,早就在岸边等候,要载项羽过江。这本来是好事,结果他的一番话把项羽推上了死路。我们…项羽的死,纯粹死于偶然。项羽带着最后的二十八骑,与刘邦的追兵周旋,最后来到了乌江边上(今安徽和县境内),正好看见岸边有条船,船夫自报名号,是项羽治下的乌江亭长,早就在岸边等候,要载项羽过江。这本来是好事,结果他的一番话把项羽推上了死路。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说的。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意思不难理解:江东地方虽然不大,但也有方圆千里,民众数十万,满可以成为一方之主,大王赶紧上船,让我载你渡江。现在这里只有我这一条船,即便汉军追到,他们也没法渡江。这是一个规划,一个很完美的...
· 乌江自刎项羽为何宁死不肯过江东?
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在四面楚歌之际,挥剑自杀,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项羽也是性情中人,爱姬自杀,他生命中最爱的两个生命去了一个,不禁悲痛万分,大哭了一场,在虞姬的尸首旁边久久不愿起来。经过第一次交锋后,项羽损兵折将,十万之众仅剩下三成,当晚又跑的跑逃的逃,最后身边只有区区八百铁杆亲兵。项羽此时的心情,可谓有悲有愤有恨有怨还有悔,可谓五味杂陈,各种滋味涌入心头。然而,在这紧急当口,还是保命要紧,多想无益。于是,他匆匆埋葬虞姬后,带了这八百亲兵,乘着沉沉夜色,凭借他的勇猛和悲愤,一番猛打猛杀,让我者活,挡我者死,直接冲破汉军铁桶似的包围,向南逃去了。天快亮的时候,刘邦才得报项羽率轻骑南逃突围,马上命令灌婴带兵五千,前去围追堵截。网络配图项羽逃过淮河后,部下只剩下一百多号人了。到达阴陵的时候,他迷了路,跑去问一个农夫。农夫听说是项王,估计平时恨他暴虐,故意欺骗项羽,随手一指说:“向左。”项羽一行...
· 揭秘历史:楚霸王项羽没过乌江是不肯还是不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寥寥数句,传神描绘了一代霸王项羽的慷慨悲壮,突显了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如是英雄,当年为何不选择渡过乌江,以图东山再起,而是选择了自刎呢?真的仅仅是因为无脸面再见江东父老,还是其中存在着其他的一些原因?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项羽曾约请刘邦单挑,一决雌雄。这能否说明项羽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能否说项羽选择了自杀想结束连绵数年的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当然不能,与刘邦决斗,更多的应该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可惜刘邦没有上当。再者,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与项羽的好战残暴不相符合,根据史书记载项羽当年曾经坑杀20万秦兵,火烧秦朝宫殿三个月;如此暴虐之人,怎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长江以南是项羽的执力范围,是他发迹崛起的地方,即使...
· 项羽乌江自刎,没有过江东,是不肯?还是不能呢?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寥寥数句,传神描绘了一代霸王项羽的慷慨悲壮,突显了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可歌可泣,为项羽的人生所叹息,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就是英雄气概的代名词……不对,还有句话,大丈夫能屈能伸,渡过乌江东山再起呀!干啥抹脖子呢,真的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史书就是写的好:项羽原准备东渡乌江,回到故土江东。乌江亭长准备船给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哈哈一笑:“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为何渡)!且籍(项羽)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纵使他们不说,籍难道不愧于心?)”语毕,再跟亭长说:“吾知公(您)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将爱马乌骓托付给亭长后,项羽与骑兵下马步行,持短兵与追...
· 项羽为何要乌江自刎?因为他知道渡江也是死
项羽,历来被人们视为悲剧英雄的代表,尤其是最后兵败乌江自刎时,更是将故事推向了高潮。李清照曾作过一首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说的就是项羽至死也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这也正是大多数人,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态度。另外杜牧也做过一首《题乌江亭》,其中耳熟能详的一句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他是认为,项羽应该渡江,以图东山再起。网络配图总而言之一句话,大家都认为项羽其实是有条件渡江的,只是受不了心里那个落差。可事实真的如此吗?非也,我们只要简单分析下当时的楚汉形势,你就会发现,项羽即便是渡江过去了,也不会有啥大的改变。他并不是碍于面子,而是根本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过去不过去结果都是一样的。自从固陵战败后,项羽就接连败退,一直到垓下,最后再次突围,一直逃到了乌江边。由此可见,项羽早就有退守江东之意,而且还是一路逃奔的。史料记载曰“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一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