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实战新生儿赵括:输就输在他的敌人是白起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2
转发:0
评论:0
实战新生儿赵括:输就输在他的敌人是白起,历史上一谈到纸上谈兵,就会自然而然的联系到赵括这个名字。诚然,这个成语的出现确实

历史上一谈到纸上谈兵,就会自然而然的联系到赵括这个名字。诚然,这个成语的出现确实是源于赵国与秦国的大战,更为确切的说,是源于赵国赵括与秦国白起的战争。

但赵括难道真的是半点才能都没有吗?真如历史上人们对他的评价吗?又或者是有什么隐情导致了人们对他的认识发生了偏差?

我们对赵括的评价,应该是来源于历史的,但是也要考虑到当时的一些客观实际情况,这样作出判断才较为全面和客观。

2.jpg

网络配图

赵括,他并非是白衣,他的父亲也曾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赵奢,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兵二代,他从小也算是天资聪颖,学习能力极强,很小都能熟读兵书,也能从赵国发生过的战役中总结经验教训。可以说,赵括并非是一个纯粹的书呆子,他并非那种死读书的人,他能将书上的知识结合实际发生的战役来进行评判,那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他并非是毫无应变经验的。

那么为何赵括的出征会导致失败呢?敌我两方,失败的原因不是从自身来寻找就是从对方来寻找,不是自己太弱那一定是对方太强,这里,我们要花点时间谈谈秦国的白起,赵括这场战争的对手。

白起的作战才能是极其强大的,他是一个伟大的将领,并被称为四大战将,可谓对他的评价之高。

赵括也许是缺乏对战经验,但换做任何一个新起之秀,面对强敌如白起,估计也只能惨败而归了。

白起和赵括的故事

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关键战役,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战局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使秦国的武安君赵括名声大震,也是得赵国的赵括第一次领军打仗便失去生命,并且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

至此,提起赵括,便能想到这场战役,也会提及这场战役最大的受益者——白起。白起和赵括的故事,也便由此开始。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一直都是历史上的铁律,赵括的失败肯定是被所有人耻笑诟骂的,但是,就历史资料而言,赵括并不是那么的无能。赵括是从小就开始熟读兵书策略,他能够在朝堂之上和其他官员关于排兵布阵侃侃而谈,在军事上,赵括有绝对的信心,所以,他相信他一定会成功的,所以,赵括一直在自荐,他相信自己能够打赢。在另一方面的白起来说,赵括只是一个没有打过仗的新将军,白起是战功赫赫的、长期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人,所以,在打仗的时候,虽然赵括已经指挥的相当厉害,但是白起能很好地识破赵括的诡计,从而还能够将计就计,赢的赵括体无完肤,最后落得被坑杀的结局。

2.jpg

网络配图

不仅如此,白起的优秀更加体现在他能够轻易地挑起五国之间的矛盾,能够使赵括陷于危险,其他五国不会帮助他,带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也是这种“貌合神离”的态度,使得赵国、乃至今后的其他五国逐步走向灭亡。

白起大破赵括的地方

白起与赵括的认识、结缘都是起源于一场战争,赵国和秦国的那场大战。那场战役可称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可称为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牵涉的兵力之多极为罕见,战役结果对后期的赵秦二国的势力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那么,接下来我们具体来谈谈长平之战,到底是场什么样的战争,它起源什么,发展中又出现了什么事情,最后又是什么样的一个结果?

长平之战起源于秦国的野心,但秦国当时野心的针对目标并非是赵国,而是韩国。秦国随着势力的不断扩张,已经对秦国的那么小片的疆土产生了不满足,秦国希望能够,那么要想达到这目标,必须要先兼并各国,从而实现完全的统一管理,于是秦国便将目光瞄准了邻国韩国,在对韩国的战争中,秦国几乎已经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然,韩国眼见打不过秦国,自己的实力不行怎么办,那就去搬救兵呗。救兵还要考虑地理位置,远水肯定不行,于是韩国向赵国救助,赵国也一口应允了,开始查收秦国与韩国之间的战争。

秦国一看,怒了,凭什么你小小的赵国来插手我们之间的战争呢。既然你不知死活,那我就先将你灭了吧。

于是秦国便派出大将白起,出征赵国,赵国君起初派出老将廉颇镇守长平,但后中奸计中途换将,此战战役大败,加速了赵国的灭亡。

3.jpg

网络配图

白起对赵括的评价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他因为“长平之战”在当时叱咤风云,令其他六国闻风丧胆。秦国也因此逐步走向成功。可以说,白起因为“长平之战”更加成功,秦国因为“长平之战”统一六国。然而相反,对于赵括来说,他的失败就是来自于这次战役,随之而来的是,赵国失去了统一六国的竞争力。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的结局是白起带领的秦国大败赵括带领的赵国,并且坑杀了四十多万的降卒。在当时是非常令人震惊的,是历史上鲜有的规模最大的、战争惨烈的战役。这次战役成就了白起,也另赵括的第一次战役就失败了,正所谓“纸上谈兵”,虽然赵括精通战略战术,但是赵括作战经验太少,加上初次带兵就碰上白起这样的猛将,最后导致赵括带领的全赵国全军覆没、命丧沙场。

历史上有人说赵括的失败主要是“临危受命,五国不帮”,但真的是这样吗?在白起眼中,赵括的失败到底是怎样的呢?

赵括的失败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四个字“纸上谈兵”,虽然赵括年少时开始学习兵法,讨论兵事,但是,这只是学习,并没有真正的会打仗。再加上赵括一直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很轻敌,所以,他尽可能的是赵王任命他为将军,但是真正打仗来说,他还是注定会失败的,更别说,面对的是“杀神”白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实战新生儿赵括:输就输在他面对的是站神白起
历史上一谈到纸上谈兵,就会自然而然的联系到赵括这个名字。诚然,这个成语的出现确实是源于赵国与秦国的大战,更为确切的说,是源于赵国赵括与秦国白起的战争。图片来源于网络但赵括难道真的是半点才能都没有吗?真如历史上人们对他的评价吗?又或者是有什么隐情导致了人们对他的认识发生了偏差?我们对赵括的评价,应该是来源于历史的,但是也要考虑到当时的一些客观实际情况,这样作出判断才较为全面和客观。赵括,他并非是白衣,他的父亲也曾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赵奢,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兵二代,他从小也算是天资聪颖,学习能力极强,很小都能熟读兵书,也能从赵国发生过的战役中总结经验教训。可以说,赵括并非是一个纯粹的书呆子,他并非那种死读书的人,他能将书上的知识结合实际发生的战役来进行评判,那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他并非是毫无应变经验的。那么为何赵括的出征会导致失败呢?敌我两方,失败的原因不是从自身来寻找就是从对方来寻找,不是自己太弱...
· 长平之战的误读:赵括并非纸上谈兵输在了国力上
秦赵长平一战名垂千古,成就了一名武将武安君——白起的辉煌,同时也将“纸上谈兵”骂名让一位少年将军背负了数千年。但历史真是这样的吗?本文将着力恢复历史原貌,为大家展示那段令我血脉贲张的画卷。秦国: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立志统一六国要说到秦赵长平之战就必须先说明此战对战国历史的影响。先说秦国:秦国自公元前359年秦孝公赢渠梁任用魏国人卫鞅为左庶长实施商鞅变法以来,于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分两次进行了改革。其主要内容大致为:1、在政治上,彻底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2、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逐步实施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发展国家经济根本;3、在社会方面,奖励耕战、废除爵位世袭;施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由此可以看出,秦国变法中最重要的是将国家的力量统一集中到了中央,改变了奴隶分封权力过于分散的问题,是一个国家形成了一个拳头。孝公死后,虽商鞅...
· 焦山之战是怎么输的?为什么会输
面对元军大举南侵,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朝廷下诏各地起兵勤王。郢州守将张世杰、江西安抚副使文天祥入临安勤王,分别被委以保康军承宣使、浙西江东制置使之职。特别是张世杰,一度被朝廷上下寄予很大希望。张世杰其实是蒙古的“叛兵”。据《宋史》记载,他是涿州范阳人,南宋前期,范阳一直属金国管辖,金被蒙古联合南宋所灭后,又纳入蒙古版图。张世杰出身行伍,年轻时因获罪,不得已投奔南宋。被委以保康军承宣使一职的张世杰“总都督府兵”,可谓重兵在握。张世杰认为,要想守住临安,必须收复临安周围的失地,然后组织兵力,与元兵决一死战。按照这一想法,张世杰部署兵力,很快从元兵手中收复了广德、常州等失地,一时间,朝廷上下似乎看到了“中兴”的希望。常州收复了,接下来就应该收复镇江了。此时是德祐元年(1275)七月,距离镇江城陷已整整四个月。怎么夺回镇江城呢?这时江北扬州、真州(今仪征)等地仍为南宋据守,张世杰于是联系两地的守将,打...
· 均输法
沿革西汉汉武帝元封元年,桑弘羊针对“诸官各自市(购买),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的情况,在全国推行均输法,下令各郡设均输官,将上贡物品运往缺乏该类货物的地区出售,然后在适当地区购入京师需求的物资。此法既能解决运费高昂的问题,又可调节物价。更重要的是均输法舒缓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桑弘羊对此曾有所赞扬:“山东被灾,齐赵大饥,赖均输之蓄,仓禀之积,战士以奉,饥民以赈”然而,均输法却被批评未能解决物价问题,“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唐代唐代以后各郡置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达到“敛不及民而用度足”。北宋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七月,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意在省劳费、去重敛,减少人民的负担。均输法一出,知...
· 输籍法
推行缘由自南北朝以来,农民为了逃避繁重的赋税繇役而假造年龄,或直接隐匿不报,使国家直接掌握的劳动力减少,而地方豪强隐蔽这些无地的隐匿农民,严重影响到国家中央集权的统治基础,并使隋朝的均田制难以实施,因此隋文帝于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下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然而只要赋税繇役仍然繁重,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地方豪强与中央争夺劳动人口的状况,故左仆射高颎鉴于“人间课输,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恒多,长吏肆情,文帐出没,复无定籍,难以推校”,上书建议中央制订划分户等的标准,隋文帝采用其建议颁布输籍法,作为大索貌阅的配套措施。执行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用了高颎的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由县令派人出查,百姓以五党(五百家)或三党(三百家)为一团,并根据定样标准划分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