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宋徽宗为何对茶百戏情有独钟 为茶写专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9
转发:0
评论:0
宋徽宗为何对茶百戏情有独钟为茶写专著,“茶百戏”属于“斗茶”活动中的重要比赛环节,“斗茶”活动始于唐朝,兴于宋代,

  “茶百戏”属于“斗茶”活动中的重要比赛环节,“斗茶”活动始于唐朝,兴于宋代,相信喜欢喝茶的朋友对于“斗茶”这一说法并不陌生。虽说“斗茶”活动现代生活中已不多见,但足以见得“茶百戏”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说到“茶百戏”,笔者莫名地就会想到“皮影戏”,当然,“茶百戏”和“皮影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谓的茶百戏,就是仅利用茶和水,使得茶汤纹脉形成文字和图案的古茶艺。

网络配图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发展到现代,茶百戏能使得茶汤中的图案显现、消失,如此反复变幻多次。

  有关茶百戏的来历有见于五代至北宋人陶谷(903~970年)的《清异录》,这是他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笔记,共六卷,内分三十七门,在《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在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做到了极致,当时不仅盛行于朝廷,也流传于闽北武夷山一带。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到清代后几近失传。2010年,茶百戏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自古以来文人便与茶百戏结下了不解之缘。文人游戏、品赏、论述和赞美茶百戏,对茶百戏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网络配图

  宋代茶百戏受朝廷和大批文人的推崇达到了鼎盛时期,其突出特点就是涌现出了许多有关分茶的茶学专著。在这些茶学专著中,对点茶、茶百戏有详细的论述,其中以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和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最具代表性。

  宋徽宗赵佶(1082~1135)是宋代的皇帝又是著名的文人,对茶百戏情有独钟。《大观茶论》是赵佶关于茶的专著,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分茶原料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加工、以及点茶、分茶等均有详细记述。宋代皇帝的热衷,给“茶百戏”带来了空前的地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原籍兴化路仙游县(今福建仙游),宋代大臣和著名文人。其著《茶录》,作于宋皇佑(1049~1053)年间,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论茶,对点茶、分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下篇论器,详细论述了点茶、分茶的器具。《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具影响的论茶专著。

网络配图

  《茶具图赞》是我国第一部茶具专著,绘制了宋代点茶、分茶使用的茶具,是第一部以图谱形式为主反映茶事的专著。该书作者南宋审安老人(真实姓名不详)于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集宋代点茶、分茶用具之大成,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绘制了宋代茶具12件,分别为竹炉、茶臼、茶碾、茶磨、茶杓、茶筛、拂末、茶托、茶盏、汤瓶、茶筅、茶巾,称之为“十二先生”。

  此外,宋代丁谓撰《北苑茶录》(亦称《建安茶录》)、宋代赵汝砺撰《北苑别录》、宋代熊蕃撰《宣和北苑贡茶录》(亦称《宜和贡茶经》)等文人的茶学专著中也记述了分茶原料(蒸青团饼茶)的采制和加工等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徽宗赵佶对茶百戏情有独钟为茶写专著
“茶百戏”属于“斗茶”活动中的重要比赛环节,“斗茶”活动始于唐朝,兴于宋代,相信喜欢喝茶的朋友对于“斗茶”这一说法并不陌生。虽说“斗茶”活动现代生活中已不多见,但足以见得“茶百戏”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说到“茶百戏”,笔者莫名地就会想到“皮影戏”,当然,“茶百戏”和“皮影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谓的茶百戏,就是仅利用茶和水,使得茶汤纹脉形成文字和图案的古茶艺。网络配图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发展到现代,茶百戏能使得茶汤中的图案显现、消失,如此反复变幻多次。有关茶百戏的来历有见于五代至北宋人陶谷(903~970年)的《清异录》,这是他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笔记,共六卷,内分三十七门,在《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在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
· 茶文化―茶文茶诗―对茶
小阁烹香茗,疏帘下玉沟;灯光翻出鼎,钗影倒沉瓯;婢捧消春困,亲尝散暮愁;吟诗因坐久,月转晚妆楼。
· 茶文化―茶文茶诗―对茶弹琴
我爱茶又不太懂茶,味蕾不灵敏,尤其是差别不很大的茶,我很难品出滋味有什么不同来。舌尖上品味不到,只好在茶外多下些功夫来弥补我对茶的愧疚,譬如写点感悟茶、赞美茶的文字。不久前,我看到茶人雅聚时有为茶而吹箫者,心血来潮,竟然想要为茶而弹琴。虽然在此之前我从未摸过任何乐器,但我的古琴情结由来已久,年轻时学诗,习作中曾有“何时闻得雅琴声”之句。其实即便不会弹也无妨。陶渊明曾有一张无弦的琴,兴致上来在光光的琴面上抚摸几下,并赋诗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欧阳修也说:“若有心自释,无弦也可。”大音希声,最美的音乐是自然无声。正如茶的“无味之味,乃至味也”。写过《茶笺》的明代文人屠隆曾说:“琴为书室中雅乐,不可一日不对清音。居士谈古,若无古琴,新者亦须壁悬一床,无论能操是否。纵不善操,亦当有琴。”意思是读书人无论会不会弹,都应该备有一张琴。听说学琴并非很难,有位老叟偶得一张好琴,练了半月,竟能弹出...
· 茶文化―茶文茶诗―《对茶》[唐]孙淑
小阁烹香茗。疏帘下玉沟。灯光翻出鼎。钗影倒沉瓯。婢捧消春困。亲尝散暮愁。吟诗因坐久。月转晚妆楼。
· 茶文化―茶文茶诗―功夫茶对茶具的要求
功夫茶最讲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据说陆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这就是:一、茶壶潮州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浑厚故也。壶的色泽也有很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累累,俗谓之柚皮砂者,最为珍贵。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