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典范陈廷敬为何做官可以做到近乎完美
陈廷敬为政清廉,为官时深受康熙重任,不仅博览群书甚有远见,于朝政之事颇有见解,久居官场,甚知隐忍之重。在文学上具有多部书籍和写过很多诗,对文学有一定的影响,且在政治事业上颇有成就,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陈廷敬这样一个传奇人物,成为众多文人学士笔下的灵魂人物,当代作家王跃文所著的《大清相国》中便塑造了陈廷敬为代表的大臣群相,书籍中反映的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官场中的人物面对眼前之事所作出的决定,再现了历史官场中的斗争和矛盾。
而陈廷敬作为身居官场五十载的人,曾任工、户、礼、刑四部尚书,就算辞官也会被重新召回任职,可见其贡献之大。因而作者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从他的身份描写清朝官场的风云变化,在那个残忍的官场中,一位清廉能干的陈廷敬是如何将政治风气转向清明,又是如何凭借其精明不懦弱的品性捍卫自己的权力,保障着百姓的利益。
此书描写了陈廷敬的一生,从初出茅庐到官场的青涩和被人陷害,到认识到官场黑暗腐败,竖立改变和惩治贪官的决心,展现了陈廷敬在官场洗礼下性格的变化,但这些变化的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便是为国尽忠和为民服务。
此书展现的是一个历经种种不安,但终不该初心,为国尽忠的陈廷敬,深受后世人的敬仰和佩服。
怎么评价陈廷敬这个人
陈廷敬是平和时期为官的典范,他自由才华过人,五岁时便开始读书,九岁时便能作诗,十九岁时中举人,二十岁时中进士,开始他为期长达五十多年的从政生活,多大二十八次的升迁,历任工、户、礼、刑四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经筵讲官等职位,为康熙出谋划策,为国为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陈廷敬的评价,康熙在陈廷敬逝世后对他的挽诗如下:“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所讲述的便是陈廷敬功名之大,文学诗赋精通,康熙对失去这名大臣甚感悲哀之类的。
其中康熙帝对陈廷敬更广为人知的评价便是这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康熙帝认为陈廷敬为人宽厚,老成谨慎,不论是处理朝政之事或是文学方面超凡卓越,可见陈廷敬在康熙帝心中所占分量之达。
而王跃文在《大清相国》中对陈廷敬的评价是“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王跃文很好的概括了陈廷敬的一生和品性,在他写陈廷敬这个人物之前,他并没有很大幅度走进公众视野,这部小说使更多人开始了解他。
陈廷敬具有超凡智慧而且精明能干,为政清廉,杜绝贪污,尤其注重举荐贤人,一心为国为民。
陈廷敬后人
陈廷敬为清朝名士,曾为康熙皇帝器重,在官位数十载,严守克己,尽心尽力,深受好评。陈廷敬十分有才华,还对能人十分重视,常举荐有识之士。康熙帝对陈廷敬的评价是“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陈廷敬逝世时,康熙甚感悲哀,可见其对他的重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廷敬的妻子是明代政治家王国光之玄孙女,随时间推移,陈廷敬故居本在山西省,他的后人移居至四川省,他们的邻居为郭沫若。
陈恩田乃是大清陈廷敬的后人,是当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在他十二岁的时候便以一首《耕田命》出名,加上是翰林学士陈廷敬后人,更是倍受关注,而他一直在国学领域成果卓著,加上很少露脸,致使外界一直认为他是一名八旬老人,却不想是一名少年,少年得志,甚是令人敬佩。
陈恩田的名字还是郭沫若亲自为其而取的,陈恩田的祖父是近代名士陈光美,在70年代的时候,陈光美前往拜访郭沫若,两人说说家乡变化叙叙旧,后谈起让其为自己未出世的孙子(就是陈恩田)起名。
郭沫若便以国之栋梁为其取名,但是却不得陈光美喜爱,因为政治纠纷,争夺名利并非他们所追求的,还不如耕田种地,与世无争,过着太平盛世令人向往,遂郭沫若以“陈霖降露,恩泽于田”之意,取名为“恩田”。陈光美愈觉此名甚有深意,很是喜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