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被后人誉为“千古伯乐”的是哪位北宋名士?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91
转发:0
评论:0
被后人誉为“千古伯乐”的是哪位北宋名士?,“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见《宋史.欧阳修传》)译成白话就是: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不繁冗不省略恰到好处。在议论上,简单而明了,实际而通情,善于联系事物分析不同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驳斥其错误,给人以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超然洒脱,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提携后进者,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原来都寂然无声,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为揄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庭。

网络配图

网络配图

  以上是《宋史.欧阳修传》中的文字,它不仅赞扬了欧阳修文章锦绣,为天下文学旗手,也对他提携后辈的精神,大加褒扬。对欧阳修才华非常欣赏的宋仁宗曾赞道:“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总是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所以,北宋名士欧阳修堪称千古伯乐。

  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曾巩,给文坛名人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并献《时务策》,表达政见。欧阳修读了曾巩的文章后,赏识不已,他在给曾巩的回信中说:“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充分肯定了曾巩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曾巩长于古文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一直埋没于草莽江湖。为此,欧阳修特撰《送曾巩秀才序》,为其叫屈,为其扬名,又把曾巩纳入门下,悉心教导,把他当成最堪造就的学生。他还盛赞曾巩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在欧阳修的培养和帮助下,曾巩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高中进士,从此“一举成名天下知”。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所以后来能够名扬天下,也得益于欧阳修这位伯乐。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为学,后来进军科场,却连连落榜,性格倔强的他,干脆把自己以前写的文章付之一炬,然后闭门谢客,埋头读书,经过数年磨砺,终于文章大进,下笔千言。

e1784feee893422caf478e8387f105e3_th_副本.jpg

网络配图

  据叶梦得的《避暑录话》记载,于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四十八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以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张方平说,文章方面,我人微言轻,此事非欧阳修莫属。张方平写了一封推荐信,让苏氏父子去京城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其实,欧阳修与张方平曾因政见不同而结怨,一向合不来,但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并不因为他是推荐的而怠慢,反而击节道:“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说:“伏见眉州布衣苏洵,履行淳固,性识明达,亦尝一举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学。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书》、《衡论》、《几策》二十篇,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由于欧阳修在皇帝和士大夫之间的极力推誉,苏洵从此名动京师。

  欧阳修发现苏轼的故事,也是一段文坛佳话。嘉祐二年,欧阳修出任知贡举,担任这一年礼部进士考试的主考官。策论一场,欧阳修出题《刑赏忠厚之至论》,点检试卷官梅尧臣批阅试卷时,发现其中一篇文章特别精彩,颇具“孟轲之风”,随即呈给欧阳修阅。欧阳修读后,眼睛一亮,觉得无论文采还是观点,都可以毫无争议地列为第一。但欧阳修的“入室弟子”曾巩也参加了这场会试,由于采用糊名法,文章属于谁,不得而知。欧阳修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曾巩所写,担心若把自己的弟子列为第一会遭人闲话,便与梅尧臣商量将其列为第二。复试时,欧阳修又见到一篇《春秋对义》,赞叹之余,便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第一名。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初试、复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后来,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见《与梅圣俞四十六通》)。看到后生才情勃发,已逾知天命的欧阳修,竟然兴奋得犹如孩童一般,爱才之情,溢于言表。

网络配图

网络配图

  苏轼只是欧阳修主持嘉祐二年科考的一个侧影,当年共录取进士三百八十八人,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后来的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后来的旷世大儒,真可谓群星灿烂。之所以一次考试就能录取这么多名动当时、影响后世的人才,这与欧阳修的学识、眼光和胸怀是密不可分的,难怪他会桃李满天下。

  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宋史·欧阳修传》说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高度概括了他的求才之渴、爱才之切、识才之准、举才之功,称他为千古伯乐,应该不是过誉之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何北宋名士欧阳修被后人誉为“千古伯乐”?
核心提示: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得到过欧阳修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宋史·欧阳修传》说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称他为千古伯乐,应该不是过誉之词。本文摘自《北京青年报》2012/05/14第C2版,作者:晏建怀,原题:欧阳修千古伯乐欧阳修文章锦绣,为人却耿介切直,放达不羁,以至树敌无数,屡遭同僚诟病和围攻。对他才华非常欣赏的宋仁宗曾惋惜道:“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他的老师晏殊甚至对人说:“吾重修文章,不重他为人。”可见,欧阳修在做人上恐怕刻薄有加,宽容不足。但这样一个对同僚刻薄的人,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当时还默默无闻的...
· 为何北宋名士欧阳修被后人誉为“千古伯乐”?
欧阳修文章锦绣,为人却耿介切直,放达不羁,以至树敌无数,屡遭同僚诟病和围攻。对他才华非常欣赏的宋仁宗曾惋惜道:“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他的老师晏殊甚至对人说:“吾重修文章,不重他为人。”可见,欧阳修在做人上恐怕刻薄有加,宽容不足。但这样一个对同僚刻薄的人,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网络配图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曾巩,给文坛泰斗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并献《时务策》,表达政见。欧阳修读了曾巩的文章,赏识不已,他在回信中说:“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充分肯定了曾巩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曾巩擅长古文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一直埋没于草莽。为此,欧阳修特撰《送曾巩秀才序》,为其叫屈,为其扬名,又把曾巩纳入门下,当成最堪造就的学生,悉心教导,还盛赞曾巩...
· 揭秘:北宋欧阳修为何被后人称之为千古伯乐
千古伯乐欧阳修: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文章美丽,为人却廉洁切直,放达不羁,以致树敌无数,屡遭同寅诟病和围攻。对他才调很是赏识的宋仁宗曾可惜道:“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他的教员晏殊乃至对人说:“吾重建文章,不重他为人。”可见,欧阳修在做人上生怕尖刻有加,宽容不足。但如许一个对同寅尖刻的人,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却表示出异乎平常的年夜度,极尽歌颂,极力保举,使一年夜批那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代,可谓千古伯乐。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那时还默默无闻的曾巩,给文坛泰斗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并献《时务策》,表达政见。欧阳修读了曾巩的文章,欣赏不已,他在回信中说:“其年夜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标准”,充实必定了曾巩文章的思惟性...
· 北宋末年哪位大宦官是被斩首的?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七月末的—天清晨,监察御史张澄一行数骑,由南雄州衙门出发,押着一只木匣,内装一颗血淋淋的人头,越过梅关向汴京疾驰而去。九月初七日,张澄押回的那颗人头已在汴京城头高高挂起,观者如堵,京城轰动。这是谁的人头?原来这就是曾显赫一时,权倾朝野的童贯的头,也就是《水浒传》中那个统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义军,中了十面埋伏,被杀得只身逃回汴京的枢密使童贯的人头。童贯,字道夫(一作道辅),开封人,大宦官,“六贼”之一。童贯少年时在宦官李宪门下,性情乖巧,从做给事宫掖时起,就善于揣度皇帝的意旨,预先做出顺承的安排。宋徽宗继位后,在杭州设置金明局,收集珍奇字画,童贯以供奉官的身份主管此事,开始和贬官的蔡京交往。蔡京进京任官,得力于童贯。蔡京任宰相后,赞成攻取青唐地区,并对皇上说,童贯曾十次出使陕右,熟悉那五路的情况与各将帅的才能,竭力推荐他。宋朝合兵十万,命王厚为统帅,童...
· 哪位官员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清官第一
唐太宗曾经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难得,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循吏更难得!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1651-1725)。廉洁自律: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清官之难,难在身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只是张嘴大喊清廉,自己及家人却照贪不误,就无法约束部下,遏制。张伯行一生历任督抚要职,任所多在富庶繁华之地。但他生活简朴,衣服饮食,始终保持寒儒本色,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有些做法,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网络配图康熙四十六年,张伯行初任福建巡抚,当地官员按照老规矩,给他的官邸布置一新,锦绣帷幕,金银器皿,奢侈豪华,不仅没有获得赞许,反而受到严厉批评。张伯行认为如此奢靡的陈设,“吾生平未尝用此”。尤其是当他得知,这些华丽用品都是百姓分担承办,立即断然拒绝,下令归还百姓,只取前任官员旧物使用。从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