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伐吴的真正原因 为关羽复仇只是借口
一提到关羽败亡的原因,凡是有基本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立刻想到其性格上的缺陷。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樊城,曾水淹于禁七军,军威大振,曹操曾议迁都以避其锋芒也。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江东大将吕蒙乘关羽与樊城守将曹仁对峙之时偷袭荆州,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
关羽两面受敌,急忙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吕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关羽的将士无心恋战,逐渐离散。关羽孤立无援,坚守麦城。孙权派人诱降关羽,关羽伪称投降,在城头立幡旗,假做军士,自己却逃走,只有十多骑跟随。孙权派朱然、潘璋断了关羽各路,在临沮捉获关羽和其子关平,随即将其处死。
网络配图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和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刘备倾蜀汉全国之力攻打东吴,是为了给死于东吴之手的义弟关羽报仇。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么?
刘备的伐吴举措历来被误认为是为弟关羽复仇,因关羽败走麦城,错失荆州,死于东吴之手。从而认为刘备是意气用事,不顾大局的轻率鲁莽之举,而其实,剖析历史,刘备此举的主要原因并非为关羽报仇那么简单,这背后是有着周详的谋划,以及深刻的历史原因的,从某种角度来说,伐吴之举是刘备的必然之举。
网络配图
为什么说刘备伐吴不是为关羽报仇呢?
首先,我们看,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所害是公元219年冬,而刘备大举伐吴则是在时隔近两年之后,曹操病逝,曹丕称帝,刘备也称帝后的221年。如果说刘备珍惜桃园结义之情,誓为义弟报仇的话,为什么关羽遇害当时不发兵,却会在两年后才发兵呢?这对于誓同生死的结义兄弟来说是不合情理的。
关羽错失荆州,这必然是蜀国一大损失,从诸葛亮的《隆中对》来说,荆州是刘备完成大业的重中之重的关键一步,而同时,吴魏双方的形势也不容乐观。
网络配图
虽然东吴夺回了荆州,取得胜利,但大将吕蒙不久过逝,而孙权因关羽之事心存担忧,极其恐惧刘备前来复仇,因此两面开展工作,一方面像刘备请和,另一方面像曹操称臣,欲双管齐下,保全自己的立场,属缓兵之计。
而曹操那边,公元220年,却不幸因病去世,将大权交于其子曹丕之手。曹操死后,曹丕经司马懿之见废帝重立,此消息传到吴蜀之后,随之孙权与刘备也随之称帝,从此历史正式进入了三国鼎立的全新阶段。
那么这个时候,魏国“挟天子以令天下”的政治立场显然已经不复存在,而刘备兴复汉室的大业也就必然名正言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