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农业学家赵过:独创了具有世界先进性的代田法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08
转发:0
评论:0
农业学家赵过:独创了具有世界先进性的代田法,赵过,汉武帝时期的农业官员,籍贯、生卒年不详,是中国古代历史著名的农业学家,

  赵过,汉武帝时期的农业官员,籍贯、生卒年不详,是中国古代历史著名的农业学家,赵过推行的代田法,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做了巨大贡献,他所创造的农具,耕地方法非常巨有实用性,即使到现在,在中国云南偏远农村,还有农民使用赵过发明的三脚耧车。  

1_副本3.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过简介不详,根据仅有史书考证,《汉书·食货志》中说在汉武帝时期,由于汉武帝南征北战多年,国库空虚,农业不兴,朝野不妥,因此,汉武帝非常急迫的想要振兴农业,就任命了赵过担任搜粟都尉,让他推广代田法。

  能从史书中得知,只有赵过推广代田法相关的事项及赵过发明的配套农具,至于赵过的生平就没有叙述了,不过可以推测,赵过在担任搜粟都尉之前,一直从事的都是农业相关的事而且还任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农业生产方面的官,对全国的农业生产情况都有所了解,在上任搜粟都尉后,赵过开始试验他的代田法的产出,事实证明代田法确能提高产量,于是赵过开始全国大范围的推广代田法。赵过的代田法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农业产出大幅上涨,有效缓解了当时民生萧条的局势,为汉武帝以后的朝代打下了良好基础。

  赵过简介尽管不全,人生事迹也仅限于代田法,但是只凭借其在农业上创造出的代田法就足以名垂千史,因为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就是最大的贡献,就像现在的袁隆平院士,多少年过去后,依然受人尊敬。 

  赵过代田法

  赵过,西汉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业学家,在《汉书·食货志》中记载,赵过代田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农业创新之一,大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为中国这个自古以来农业大国做出了意义深远的贡献。 

2_副本3.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过生平不详,史书中重点记载的还是赵过代田法,有关代田法的具体措施方法及配套农具的说明,赵过代田法的创新背景是由于汉武帝时期,南征北讨导致的国库空虚,农业不兴,百姓温饱问题比较严峻的局势,自古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统治者面临的最大问题,在解决了外族侵扰后,汉武帝着手解决内部温饱问题,他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代田法开始首先在皇宫离宫等空闲地块试种,成功后又在当时官府的公田内试种,得到了粮食产量要比没施行赵过代田法的地多收一斛,这让推广赵过代田法有了可靠依据,于是全国大面积开始推广赵过代田法,并且赵过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培训有经验的农户使用配套的农具,积极推进基层的农民认识到赵过代田法的先进性,这些政策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非常具有科学性。

  赵过代田法,一亩三垄,沟垄岁更,即保证了农作物之间的合理生长间距,又保证了土地持续使用的足够肥力,并且赵过还专门为赵过代田法制作了配套农具,大大提升了播种耕种的劳动生产率,这一系列的农业创新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农业耕种史。 

  赵过的成就

  赵过,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农业学家,任搜粟都尉之职,赵过发明创新的代田法,对中国后世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过的成就,就是独创了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性的代田法,赵过代田法能显著的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有效的缓解了当时汉武帝连年征战所造成的温饱问题。 

3_副本3.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代农业的垄沟就是从赵过代田法变迁来的,赵过为代田法专门发明的配套农具,在现在的云南偏远农村还在应用,可见代田法影响时间之久远,经得起历史考验而流传下来的,都是极具实用性的,可见这些发明创新是非常成功的。赵过在推行代田法时,先让有经验的农户使用配套的农具,让第一线的使用者亲测功能,这些措施在现在看来仍然非常科学,而且推行代田法之前,赵过自己先做了一系列严谨的实验,得出的确产量有所提高才再全国范围内推广,非常严谨慎重。

  在《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了详细了代田法实施措施,把常规的平缦田换成一亩三垄田,沟垄岁更,不仅有效防止了作物禾苗早夭,还有生长间距、倒伏问题,更重要的是有效的利用了土地的持续肥力,更加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复合耕种。赵过虽然生平不详,籍贯也不详,但是凭借赵过代田法,成为了影响中国历史的千古功臣,自古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赵过的农业知识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凭借个人聪明才智,创造了代田法。赵过的成就,彪炳千古,惠及后世,历史会永远铭记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西汉著名农业学家赵过发明创新的代田法简介
赵过,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农业学家,任搜粟都尉之职,赵过发明创新的代田法,对中国后世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过的成就,就是独创了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性的代田法,赵过代田法能显著的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有效的缓解了当时汉武帝连年征战所造成的温饱问题。现代农业的垄沟就是从赵过代田法变迁来的,赵过为代田法专门发明的配套农具,在现在的云南偏远农村还在应用,可见代田法影响时间之久远,经得起历史考验而流传下来的,都是极具实用性的,可见这些发明创新是非常成功的。赵过在推行代田法时,先让有经验的农户使用配套的农具,让第一线的使用者亲测功能,这些措施在现在看来仍然非常科学,而且推行代田法之前,赵过自己先做了一系列严谨的实验,得出的确产量有所提高才再全国范围内推广,非常严谨慎重。在《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了详细了代田法实施措施,把常规的平缦田换成一亩三垄田,沟垄岁更,不仅有效防止了作物禾苗早夭,还有生长间距、倒伏问题...
· 什么是代田法?西汉赵过代田法简介
代田法,古代汉族耕作方法名。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其具体作法是,在长方形的一亩地面上(汉制横一步纵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一步六尺,每尺约合今市尺七寸)作三甽三垄,甽宽深各一尺,垄宽与甽同,甽垄相间,每年更换位置一次,故名代田。汉武帝刘彻末年﹐为了增加农业生产﹐任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把关中农民创造的代田法加以总结推广﹐即把耕地分治成甽(同畎﹐田间小沟)和垅﹐甽垅相间﹐甽宽一尺(汉一尺约当今0.694尺)﹐深一尺﹐垅宽也是一尺。一亩定制宽六尺﹐适可容纳三甽三垅。种子播在甽底不受风吹﹐可以保商﹐幼苗长在甽中﹐也能得到和保持较多的水份﹐生长健壮。在每次中耕锄草时﹐将垅上的土同草一起锄入甽中﹐培壅苗根﹐到了暑天﹐垅上的土削平﹐甽垅相齐﹐这就使作物的根能扎得深﹐既可耐旱﹐也可抗风﹐防止倒伏。第二年耕作时变更过来﹐以原来的甽为垅﹐原来的垅为甽﹐使同一地块的土地沿甽垅轮换利用﹐以恢复...
· 代田法
具体方法
· 代田法的特点是什么?使用代田法有什么作用
代田法的特点是什么?使用代田法有什么作用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由于在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代田法是西汉中期农学家赵过所发明并推广的一种耕作方法。它的方法是在面积为一亩的长条形土地上,开三条一尺宽一尺深的沟(畎),沟的位置每年都有轮换,因此称为「代田」。将种子播种于沟中,等到苗发芽长叶以后,便在中耕除草的同时,将沟两边的垄土,耙下来埋在作物的根部,这样便能起到防风抗倒伏,抗旱的作用。代田法是由畎亩法发展而来的,它的基本结构也是由亩和畎,即垄和沟组成。代田法的技术特点:一是沟垄相间。种子播种在沟中,待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将垄土壅苗。其作用是防风抗倒伏和保墒抗旱,实际上体现了畎亩法中“上田弃亩”的原则。二是沟垄互换。垄和沟的位置逐年轮换,今年的垄,明年变为沟;今年的沟,明年变为垄,这也就是代田法得名之由来。由于代田总是在沟里播种,垄沟互换就达到...
· 讲历史——代田法和牛耕的发明
与社会组织关系最密切的是农业发展,汉朝农业的新现象是新兴的牛耕。我们印象中典型的中国田园景象,一定是有一头牛、一头犁和一个戴斗笠的农人,不是吗?然而从历史上看,这样的情景其实是在汉朝才确立下来的。在此之前,牛耕并不普遍。牛耕发明以前,中国传统的农耕,先是一个人推一头犁耕田;后来是耦耕,也就是两个人一起推犁产生更大的力量,可以将土耕得更深些;后来,又发明了两头犁,但两头犁需要的推犁力量更大,所以往往是由三个人一起推;再后来,人们普遍养牛,用一头牛取代三个人拉两头犁,人只需在后面扶犁,并控制牛行走的方向就可以了。铁制的犁,再加上使用牛力,使得汉朝华北的旱田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汉武帝末年,当时担任搜粟都督的赵过,发明了代田法。代田法是将田地整成一条一条高低相间且平行的畎和垄,畎低垄高。将作物种在畎上,留出垄来。作物生长,遇到需要除草时,不必将杂草拔掉,而是将垄上的部分土铲下来,覆盖在畎上。如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