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安史之乱为什么会爆发?因唐玄宗晚年昏聩不堪?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00
转发:0
评论:0
安史之乱为什么会爆发?因唐玄宗晚年昏聩不堪?,大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反抗朝廷

  大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反抗朝廷,战火之下,不足月余,繁盛中原便成人间炼狱,强极一时的大唐盛世也因此被终结。后人在感慨战争残酷之时也时常会反思“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高居庙堂的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对安禄山在边境上所为一无所知吗?

  真实的朝堂政治争论远比人们想象中更为复杂,即便后期逐渐昏聩的唐玄宗也绝非一个双耳闭塞的无能之辈,“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唐廷和边境节度使之间关系之微妙更是远超史书所载。

  一、契丹之变

张巡

网络配图

  安史之乱:唐朝盛时终结的号角声

  要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叛乱发生之前的全国政治动态就极为关键。

  天宝十一年八月,安禄山率领河东军五万余人征伐契丹,然而就在突袭契丹牙帐之时遭遇大雨,在奚人的夹攻下遭致惨败,全军尽没,连安禄山本人身中数箭跌入坑中,在其子安庆绪的拼死保护下才得以逃脱。

  遭到惨败的安禄山极其恼怒,便擅作主张起边军二十万再次征伐契丹以血前仇,得知前线失利的唐玄宗也表示支持这次行动方案,甚至命朔方节度使阿布思率军一同出击,唐廷便这般落入安禄山的阴谋之中。

  原来阿布思也是一个蕃族将领,但长期于安禄山不合,而安禄山此时以复仇契丹为机要求唐廷命阿布思遣军援助。而阿布思深知安禄山阴有私谋,但又为唐玄宗所信任,争辩不得无奈之下只能叛变逃入漠北。听闻朔方节度使叛变后的消息,安禄山大喜过望立即停下大军步伐,转而将兵峰指向阿布思,这位杰出的九姓首领便这般被逼入绝境。

  安禄山因此得以兼并了骁勇善战的朔方军,实力大增,在边境之处更加娇纵妄为。对于他的如此行径,朝堂之上皇太子李亨以及时任宰相杨国忠均是洞若观火,认为安禄山阴谋获得边镇大权,实为有不臣之心,建言将其诏令回朝以验虚实。

  安禄山:盛世大唐的毁灭者

  然而安禄山虽然一直瞧不起杨国忠,但也知道此时尚不能于朝廷抗衡,便在唐玄宗的征召下竟于天宝十三年正月迅速回朝,打了杨国忠等人一个措手不及。安禄山觐见玄宗之时,痛哭流涕,以蕃族忠心自居,打消了唐玄宗的疑惑,因而得地安全返回驻地。此后将近一年的时间内,只要有人再提安禄山蓄意谋反,唐玄宗便从不信任,甚至将告密之人送往边塞以示对安禄山的信任,安禄山在这段宝贵的时间内积极为起兵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张巡出战

网络配图

  二、玄宗见疑

  然而此时虽已至晚年的唐玄宗并非昏聩至极,无能之辈杨国忠对安禄山谋逆之心也有察觉,便利用职务之便多次向玄宗进言安禄山有不臣之心。许多人对唐玄宗始终相信安禄山以及唐廷军力部属“外重内轻”的战略有着较大的误解,笔者却认为军事战略在当时并无不妥,且唐玄宗并非完全信任安禄山。

  唐玄宗前期经过开元之治,国力空前强大,且国内安稳太平,但四周强敌在侧,因此唐廷逐渐将军事重心外移以对抗四周少数民族政权的袭扰。基于这样的国际形势,唐玄宗便做出了“外重内轻”的军事部署安排,最终在天宝年间设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和剑南九镇节度使,军镇精锐多达五十余万。

  其中高仙芝、封常清分任安西、北庭节度使,总军力五万;安思顺(安禄山族兄,但与其关系较差)领朔方节度使,军马六万余;哥舒翰领河西、陇右节度使,军马十五万;而安禄山独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总兵力多达二十余万。

  这种军力分配的原因是基于当时的边境形势,而北境八镇能够得以维持的原因则是不同军镇间的相互制衡。安禄山虽然军力最强,但却与诸镇节度使关系较差,其中朔方前后两任节度使均与其势如水火,安西、北庭又相隔较远,同样实力较强的哥舒翰也多次拒绝安禄山的示好。因此,这种动态的平衡之下,唐玄宗能够对各镇节度使形成极大的威慑,但这种平衡却随着安禄山吞并朔方军镇而被打破,唐廷上下也因此对其不再信任。

  平衡打破后便是双方的博弈,倘若唐廷能博弈成功再建平衡,这种毁灭盛唐的兵劫也许就能被推迟几年甚至不会发生,而最终的结果是以失败告终,这场为促成平衡的博弈便是“安史之乱”爆发同年的七月和十月之争。

张巡杀妾

网络配图

  天宝十四年,唐玄宗再次征召安禄山入朝,他称病不至。玄宗已经大疑便赐其在朝的长子安庆宗大婚,请安禄山回朝主持婚礼,他不便推脱便献马三千匹、骑兵六千人、车三百乘、军士九百人入朝,引起朝臣惶恐同时也加深了唐玄宗对他的猜疑。

  安禄山见遣军偷袭不成,便再次上奏七月回朝,河南尹达奚珣却认为“令待至冬,即先后遥远,计隳矣”,拒绝了他七月入朝的请求,唐玄宗听从计谋以赐予温泉为由召安禄山十月入朝,此便为七月、十月之争。

  三、择机起兵

  然而此时的安禄山早已做好了谋逆的筹备工作,此时与朝廷虚与委蛇不过是在选择一个更好的起兵时机,这个时机却由唐玄宗的失误提供了。

  前面说过,唐玄宗并未对边将彻底信任,而是采取了相互钳制的方式制衡各方,同时常采取征节度使入朝的方式以检测他们的忠心。天宝十年,安西都护高仙芝回朝担任右羽林大将军;十四年二月,仅次于安禄山的哥舒翰回朝中风,在家养病;十一年十一月,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回朝述职。

  安西都护府

  此时的北方边境主要军事长官并不在任上,这对于安禄山而言是一个起兵的绝佳时机,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抓住战机领军十五万于范阳起兵。唐廷上下接到叛乱消息后,均震撼不已,唐玄宗更是以寒冬兴兵是兵家大忌而始终不敢相信安禄山叛乱的战报。然而事实却彻底了将其盛世美梦击醒,唐朝因此一战而衰。

  唐玄宗到底知不知道安禄山蓄意谋反?笔者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从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因抵抗不力阵斩高仙芝、封常清等名将的手腕可以看出,李隆基对于边将并无彻底的信任和放心,只是因时局需要而对这些蕃族将领予以重任。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猜测,倘若唐玄宗不在天宝十四年前后频繁调动军镇节度使,维持军镇间平衡,纵然安禄山雄才了得,等待他的绝对是死路一条。

  虽然笔者一直反对对历史进行假设,但结合后来平叛过程中唐廷所展现出来的动员能力,唐玄宗完全有能力阻止这场叛乱。然而成王败寇、转瞬成空,唐玄宗被记载在史书上的昏聩也如同“安史之乱”的阵痛永远留下了人们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玄宗为什么会在安史之乱中把皇位让出去?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为了皇位,唐玄宗一次杀三个儿子,为何安史之乱中却拱手让位,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安史之乱,太子李亨逃到灵武,自立为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篡位。但是,唐玄宗竟然就认可了他儿子的篡位,而且还立刻让大臣韦见素、房琯、崔涣把皇帝的印玺、金册这些东西拿去交给李亨。唐玄宗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是他不留恋皇位吗?错,唐玄宗太留恋他的皇位了!别的不说,就说他一天之内杀掉三个儿子,其中还包括已经立为太子的李瑛,就可以证明,为了皇位,他完全没有起码的人伦人性。虽说这三个儿子是武惠妃诬告他们造反(武惠妃说宫中有贼,让三个皇子带着武器进宫捉贼。三个皇子进宫后,武惠妃又给唐玄宗说,你这三个儿子在造反,他们都带着武器呢)。唐玄宗也算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难道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力吗?毫无征兆,带个武器进宫就是造反,这怎么可能呢?而且,唐玄宗很容易就判断出儿子...
·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是怎样失陷的?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意图突破这两个重镇而直取长安!后来洛阳沦陷,但天险潼关却因为高仙芝、封长长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军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敌军有了回撤的打算。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经利令智昏,不复年轻时代的英明果决。高仙芝和封长清采取固守的正确作战方法,使得远道而来的敌军想速战速决的计划不能得逞,而且潼关作为长安的屏障,也有力的护卫了长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却在李隆基面前说高仙芝和封长清的坏话,诋毁他们与安史叛军相勾结,所以迟迟没有与叛军正面交战,李隆基不经过仔细调查,竟然将二人斩首示众,致使朝廷失去了两员经验丰富、作战勇敢的将领!之后李隆基又派上了年纪的哥舒瀚统领潼关的军队拒敌,当时镇守潼关的军队有二十万!哥舒瀚正确的判断了双方的形势,也认为坚守不出才是御敌之策,随着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对他们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杨国忠又在鼓动玄宗下圣旨强迫哥舒瀚出战,...
· 安史之乱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晚年孤独凄惨
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仓皇出逃,在马嵬驿遇上将士哗变,被迫赐死了杨贵妃,继续逃往成都。然而,这只是唐玄宗悲剧晚年的开始……跑着跑着儿子自封皇帝了马嵬驿兵变之后,太子李亨率部分禁军北趋灵武,唐玄宗则逃往成都。在成都的第14天,灵武使者送来了唐肃宗李亨即位的消息,这无异于晴天霹雳,让唐玄宗措手不及。试想,自马嵬驿分手,太子一点招呼都不打,竟自称帝,眼中还有皇帝老子吗?事已如此,唐玄宗还是对肃宗表示了支持:“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诏告天下传位李亨。网络配图就常理而言,没有一个大权在握的封建君主会心甘情愿地让出宝座。没有一个大权在握的封建君主会心甘情愿地让出宝座自汉以来的太上皇,除了那些名为传位实仍独揽大权者,其余的太上皇最后的结局都比较凄惨。更何况唐玄宗作为一个曾经带领国家开创了令全世界叹为观止的开元盛世的皇帝,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地将皇位拱手相让呢?从史书的记载看,唐玄宗自与太子在马嵬驿分道扬镳后...
· 安史之乱的导因:对唐玄宗宠信蕃将的浅释
有闻杜诗:“忆昔开元全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但“福兮,祸之所伏”,盛世之下必定存在着危机,终于在公元七五五年阴历十一月初九,风云突变,一时间“九重城阙烟尘生,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是唐中期矛盾的总爆发,他所体现出的问题和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蕃将受宠是安史之乱所体现出的诸多问题之一。玄宗时设立十个藩镇,即平庐、范阳、河东、河西、朔方、北庭、陇右、安西、剑南、岭南,其中大部分藩镇皆由蕃将任节度使,至安史之乱前,除剑南镇外,其余九镇皆为蕃将节度,如有粟特和突厥的混和血统的杂胡人安禄山领范阳、平庐、河东三镇节度,其弟安思顺领河西、朔方两镇节度,突厥人哥舒翰节度陇右,高丽人高仙之节度安西,以及契丹人李光弼后来节度河东等等,蕃将无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其势力十分强盛。那么,玄宗时蕃将缘何如此受宠信呢?(一)统治者的民族意识唐的开国者李渊的祖父是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虎,而李虎的祖上并非是其所宣扬
· 安史之乱后失去杨贵妃的唐玄宗晚年到底有多惨?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个盛世唐朝最终在唐玄宗贪图美色无心打理朝政的情况下最终走向衰落,由唐玄宗之子安禄山在私下策划了的政变几乎使这个盛世唐朝摇摇欲坠。网络配图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丢下百姓们带着自己宠爱的杨贵妃一路逃亡,到马嵬坡时杨贵妃自缢而死。那么自从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究竟过着什么样悲惨的生活呢?当时太子李亨率兵北上,而唐玄宗则一直往成都方向逃跑。然而没想到在唐玄宗到达成都的第14天,使者就送来了李亨即位皇帝的消息,而唐玄宗自此荣升太上皇。尽管当时的唐玄宗对这个消息很是意外,但他最终还是昭告天下,由李亨继承自己的帝位。这个曾经创造了一代盛世的帝王就这样成为了太上皇,尽管名义上唐玄宗已经成为太上皇,但唐玄宗依旧保留了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利,由此可见,当时的唐玄宗仍旧掌握着实权,一直到唐玄宗回到长安。网络配图在唐玄宗回到长安时,李亨特意身穿一件紫袍来迎接唐玄宗,玄宗也自然明白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