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揭秘至今仍震撼心灵的军事天才白起之死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11
转发:0
评论:0
揭秘至今仍震撼心灵的军事天才白起之死,白起是一个极度自信又极度自负的军事天才,真正永无败绩的战神。正因为追求职业生

  白起是一个极度自信又极度自负的军事天才,真正永无败绩的战神。正因为追求职业生涯的完美,白起拒绝向秦昭王妥协,导致了最后自刎的悲剧下场。或许在白起看来,正确比活着更有价值,这就是白起能保持不败纪录的真正原因。  

1_副本.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九月天气,秋高气爽。

  秦国士兵在著名的长平大战后休养了八个月,再一次出征了,目标仍然是赵国首都邯郸。

  这次主持对赵工作的将军是五大夫王陵,因为此时武安君白起病倒了,不能率兵出征。也许是此时的赵国已经迅速从上次战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也许是王陵的确能力不足,总之王陵领导的讨赵战争很不顺利,整个军事行动乏善可陈。为了支持王陵的工作,秦昭王后来又陆续增派了援军,可是王陵不仅没有扭转不利局面,反而屡战屡败,后来竟然在阵前损失了五名校尉。这样的惨败在白起主持秦国军事工作时期是不可想象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经过这次军事失利,秦昭王越发深刻地认识到了白起的价值。

  就在王陵的五名校尉阵亡之后不久,秦国的第一名将武安君白起病愈了。秦昭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只要这台国宝级的战争机器再次启动,秦昭王就有信心横扫一切障碍。于是秦昭王派出了使者去看望白起,并向白起转达了秦昭王希望白起再次领命出征、代替王陵进攻邯郸的愿望。白起此时冷静得像块秋风里的石头,他坚决地拒绝了秦昭王的提议: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白起过对赵国的战争,他对赵国军队的战斗力有切身体会,如果不是赵孝成王中了应侯范雎的离间计,让赵括替代了廉颇,长平大战的胜负其实很难预料。长平大战之后,赵国不仅元气大伤,而且国内士气低落、民心浮动,那正是夺取邯郸的最佳机会。然而苏代忽悠了范雎,范雎又忽悠了秦昭王,秦昭王突然对疲惫的士兵发了善心,征服赵国的战争在邯郸城下戛然而止。现在可怕的赵国在廉颇的领导下恢复了士气和力量,而秦昭王突然又要打邯郸的主意了,这在白起看来很不理智。白起判断秦国进攻邯郸不仅无法取得胜利,而且还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白起的理由主要有四个。 

  首先邯郸并不是一座平常的城市,而是赵国的首都,赵国在这里不仅部署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强大的军力,而且邯郸作为赵国的象征,上至君主下至士兵百姓都不可能放弃自己的首都,为了自身的安全和生存,赵国上下必然会万众一心拼死保卫。 

2_副本.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是经过长平之战,其他五国,特别是与秦国接壤的几个国家对秦国的征服战争有了清醒的认识。如果赵国灭亡,其他国家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地沦为秦国的下一个进攻目标。所以这次赵国的首都邯郸遭到攻击,各国诸侯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赵国的同情和支持,有的向赵国派出了援军,有的提供了各种物资支持,总之,秦国灭亡赵国的战争已经演变成秦国与其邻国之间的战争。

  第三,经过常年的征战,秦国的实力也明显削弱,按照白起的说法,长平之战虽然歼灭了赵国四十万人,但是秦军也阵亡过半,国内无论经济还是兵源都出现了难以为继的现象。

  第四,邯郸距离秦国距离遥远,中间不仅隔着黄河,而且还隔着太行山,在当时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下,拉开如此长距离的战线远征,在缺乏外援和群众基础的情况下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将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可是速战速决根本不可能,理由就是前四条理由。如果秦军进攻邯郸的时候不能迅速取胜,就会被赵国拖住秦军的主力而,这时候,如果其他国家再从其他方向对秦军或者秦国本土发起进攻,那么秦军就不得不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这样看来,白起拒绝出任围攻邯郸战役的总司令好像并不是因为上次秦昭王草率停战罢兵闹情绪。作为一台高度精密的战争机器,白起无法接受一场经过严密论证后注定失败的战争,这才是他拒绝秦昭王任命的真正原因。

  老板都不爱听解释,秦昭王根本没有认真思考白起的建议。看到自己的使者碰了钉子,秦昭王亲自跑到白起府上请他出山。出乎秦昭王意料的是,这个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居然一点面子都不给,武安君白起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拒不接受秦昭王的任命。秦昭王还是不甘心,他派出了范雎去劝说白起,范雎早年是一位出色的纵横家,他能成为秦国相国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自己逻辑严密的分析和令人拍案的口才。秦昭王心想,也许口若悬河的名相范雎能够说服这位固执己见的名将白起。秦昭王也许并不了解范雎和白起之间的微妙关系,总之,白起见到了范雎就更加坚定了绝不从命的决心。

  为了避免秦昭王继续纠缠,武安君白起再次称病,三十多年的戎马奔波怎么可能没有毛病,白起做出了准备退休的姿态。选将不是抢亲,武安君执意不从,秦昭王也无可奈何。于是秦国派出了长平大战的前期总司令王龁代替王陵出任邯郸前线总司令,指挥围攻邯郸的战役。

  后来邯郸战役的发展跟武安君白起预料的分毫不差。

  王龁接替王陵以后仍然无法突破邯郸城的防线,这场战争自王陵上任到王龁接任之后持续了整整十七个月,秦军在邯郸城下始终无法前进一步。后来,楚国的春申君和魏国的信陵君率领的数十万援军赶到了,秦军内外交困、腹背受敌,惨败而归。 

  武安君白起的预言变成了残酷的现实。如果白起是一位纵横家,他此时就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由于不合时宜地充当了历史预言者而处境危险——白起的英明证明了秦昭王的愚蠢,而作为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昭王是不应该愚蠢的。因为惨败而被证明愚蠢的君王很可能像一个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受到父母的指责那样产生过激行为。与叛逆少年不同,受到刺激的君王不会选择离家出走,而往往会选择消灭英明的预言家。所以此时武安君白起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向秦昭王表忠心表决心,而绝口不提自己的英明预言。如果那样,雄才大略的秦昭王很可能还会继续重用白起,白起甚至能借此机会重新掌握秦国的大权,进而把范雎踩在脚下。即使白起厌倦了杀戮的戎马生涯,真的想退休安度晚年,此刻为了自保他至少应该闭嘴,尽量保持低调。

  可惜白起不是纵横家,他听说了王龁在邯郸惨败的消息以后,不仅没有向秦昭王积极靠拢,甚至没有闭嘴,他沾沾自喜地到处跟别人分享自己的预言心得:“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点评:就凭这种表现,白起必死。)  

3_副本.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昭王很快就得知了白起幸灾乐祸的消息,秦昭王愤怒了。白起虽然出色,可是也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如果没有秦昭王的重用,出身士卒的白起就不可能有今天武安君的地位和待遇。在秦昭王看来,如果白起能够急国家之所急接受任命担任邯郸前线总司令,秦军或许不会遭到如此惨败,毕竟在白起的军事生涯里从来就没有过失败两个字。可是现在白起不仅不出力,反而对自己成功预测了秦国的惨败而得意扬扬地说起了风凉话,这让秦昭王的自尊心很受伤。

  秦昭王决定不再容忍白起置身事外作预言家,他对白起下了一道严厉的命令,要求白起必须马上出任秦国将军。武安君白起既然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无法超越的战争纪录,就必然具有超凡脱俗的心理素质和人生信条。在接到秦昭王杀机已显的命令后,白起依然我行我素,坚决声称自己的健康状况无法适应秦昭王的任命。秦昭王再次派出了纵横家出身的范雎去请白起,白起当然还是不会给仇家范雎面子,继续称病要求疗养。

  秦昭王对这位永远不会犯错的武安君彻底丧失了耐心,盛怒之下秦昭王下了一道人事任免的命令,不仅免去白起武安君的头衔,而且一撸到底让白起充当普通士兵,并且要求白起马上离开咸阳到阴密的军中报到。四十年的艰苦奋斗和南征北战,白起由一个基层士官不仅一步一步登上了秦国第一名将的高位,而且还获得了终生成就奖。现在一切都随风而去,白起的人生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白起彻底病倒了,这次是真的,这位战斗了一生、杀戮了一生的老兵卧床不起,无法去阴密报到了。

  此刻秦国形势更加危急,各国军队对秦军不依不饶,继续加紧打击秦国,秦军连续撤退,无力抵抗联军的攻击。遭到持续打击的秦昭王对白起的怨恨与日俱增,连续派使者催促白起不许在咸阳停留,必须马上上路去阴密报到。

  身心疲惫、满腹悲凉的白起只好离开了咸阳,来到了咸阳西门外十里的杜邮。 

  白起走了,秦昭王却对这位战争机器却更不放心了。他召集了以相国范雎为首的群臣讨论白起的问题。秦昭王说:“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从秦昭王的话里可以看出当时白起可能又发表了不利于秦昭王英明神武形象的评论或者预言,虽然《史记》里没有明确记载,不过这也符合白起一贯的宁折不弯的性格。相国范雎知道此时已经到了对白起最后一战的时刻,不过,作为纵横家的他已经不需要再推波助澜了,此刻保持沉默就是落井下石。

  于是秦昭王派出了使者送给了白起一把锋利的宝剑,使者带去了秦昭王的命令:自裁。 

4_副本.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迈憔悴的白起手捧着秦昭王送来的王者之剑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面对死亡的白起并没有抱怨秦昭王,也没有反思自己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对秦昭王的不当言行,而是对天发出了感叹和疑问,白起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要遭到如此报应。

  四十多年的战争场面在白起的脑海里以快镜头的表现形式闪过,最后定格在了长平那个的画面,白起醒悟了:“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白起为自己的报应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并没有觉得自己对不起秦国和秦昭王,而是对不起那些在长平已经放下武器却被集体活埋的四十万赵国俘虏。(点评:这就是报应,白起的背后跟着长平的四十万冤魂。)

  司马迁运笔至此,《史记》的核心价值观彰显无疑:缺乏人性的牛人无法得到历史的原谅,更无法面对自己良心的拷问。

  白起把王者之剑横在了脖子上,血溅黄土。

  此时是秦昭王五十年的十一月,寒冷的天气仿佛是为了配合人类历史上最出色的战争机器的自我毁灭。秦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饱受争议的名将,在他们朴素的价值观里,白起并没有做对不起秦国的事,他的死对秦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于是得到秦国人民同情的白起在死后获得了百姓自发的祭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军事理论天才马谡之死责任究竟在谁?
马谡纸上谈兵的形象太深入人心,结局很惨。马谡才气过人,好谈论军事,诸葛亮非常器重他在军事技能上的才能,两个人常常谈论到深夜。虽然刘备临终时告诉诸葛亮,此人言过其实,不能重用,但诸葛亮相当不以为意,很是偏爱重用马谡。诸葛亮七擒孟获时,马谡曾献计:“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这些话的意思是,马谡提出攻心为上,主张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和抚”,使其归服——这是相当有战略眼光的言论。网络配图诸葛亮采用了马谡的主张,“赦孟获以服南方”。从这个角度看,马谡是有真才实学的,而诸葛亮重用他也是有理由的。马谡被杀后“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也可看出马谡在蜀汉军中具有一定的声望。马谡的死是诸葛亮造成的。诸葛亮没有准确地掌握人才的局限性和使用人才的方向性,揠苗助长,最后还得马谡丢了性命。网络配图当时诸葛亮一出祁山,魏延、吴壹...
· 中国有哪些悲剧的军事天才?战国时期这三位军事天才竟因政治而死!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在将政治和军事方面同样出色的人物并不多见,当一些军事天才与政治联系到一起时往往会产生悲剧,让我们看看在战国时期的这三位军事天才是怎样因政治而死的吧!一,人屠白起:白起是秦昭襄王时期头号名将,先后消灭六国百万大军。尤其是伊阙之战、长平之战名扬天下,被誉为战国后期四大名将之首。这位天才军事家不仅预见长平之战必胜,而且预见邯郸之战必败。可是,正是这位天才军事家,忽视了“功高震主”,后来被迫自杀。在这方面,王翦无疑是一流的政治人才,熟知帝王之学,从而成功躲避秦始皇的酷烈。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如果听从“领导安排”参加邯郸之战,即使败绩,毕竟白起有言在先,依旧无损白起的战神风采,而且使秦昭襄王感受到其赤忱之心。二,武安君李牧:李牧是战国晚期赵国头号大将,在抗击匈奴的战争奇制胜名扬天下,并成为廉颇、赵奢之后赵军精神领袖。在李牧独自支撑长平之战败局以后的战国危局,李牧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巨大的...
· 吴起的功过论吴起的军事思想是什么?
吴起是集兵、法、儒三家思想于一身的战国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技多不压身,吴起到底是如何将三者联系起来的,他的军事思想是怎么样的?由于集中了三种不同的学术体系,吴起的军事思想较为灵活和全面,在《吴子兵法》中,主要描述了吴起的军事思想的细节。吴起在曾申门下学习了儒学,在鲁国季孙氏门下学习兵法,在魏国则学习了李俚的法家思想,他认为政治和军事看似是两个不一样的领域,但是政治和军事息息相关,一样重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强大的方式最好就是政治和军事一起发展,不可偏向其中的任何一方。国家内部要内修政治文化,国家外部则要做好时刻战斗的准备。这是一个大的范围和方向,在政治和军事并驾齐驱的前提下,吴起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最基础的人民群众的发展,而人民群众的发展又要从多个方面来看待。政治文化、礼义廉耻、法律严明,君主要用道、义、礼、仁治理军队和民众。另外吴起还提出了自己对战争的分析,他认为军队中的士兵是...
· 吴起的功过论吴起的军事思想是什么?
吴起是集兵、法、儒三家思想于一身的战国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技多不压身,吴起到底是如何将三者联系起来的,他的军事思想是怎么样的?由于集中了三种不同的学术体系,吴起的军事思想较为灵活和全面,在《吴子兵法》中,主要描述了吴起的军事思想的细节。吴起在曾申门下学习了儒学,在鲁国季孙氏门下学习兵法,在魏国则学习了李俚的法家思想,他认为政治和军事看似是两个不一样的领域,但是政治和军事息息相关,一样重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强大的方式最好就是政治和军事一起发展,不可偏向其中的任何一方。国家内部要内修政治文化,国家外部则要做好时刻战斗的准备。这是一个大的范围和方向,在政治和军事并驾齐驱的前提下,吴起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最基础的人民群众的发展,而人民群众的发展又要从多个方面来看待。政治文化、礼义廉耻、法律严明,君主要用道、义、礼、仁治理军队和民众。另外吴起还提出了自己对战争的分析,他认为军队中的士兵是...
· 韩信:最会打仗的军事天才
韩信(公元前231年-196年)江苏省淮阴县人,西汉开国功臣,最初投奔项梁、项羽,效命刘邦后终于发挥其军事天才般极致的用兵艺术,被认为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1、胸怀大志,高地葬母,韩信小时候家里很穷,虽然读过几年书也练过武,但是性格有点孤傲,看不起身边其他同龄人,人缘比较差。古代做村里和县里的小官是需要上头领导的举荐,比如刘邦的亭长,据说就是萧何的保荐。韩信人缘不好,决定了不能当官,而且韩信还看不起做生意的,古代商人地位很低。这就注定了韩信年轻时,生活过的很拮据,经常到别人家蹭饭,有了上顿没下顿,母亲死后没有钱办丧事,于是韩信将老母亲埋葬在一块风水宝地,主要是墓地够高、够大,等自己发达了,庞大的家族都可以住得下。网络配图性格决定命运,从韩信年少时的为人,可以看出来,韩信对自己要求很高,坚信日后必定会飞黄腾达。同时,有点目中无人,觉得所有人都不如他,几乎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