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崇祯帝本想迁都不用亡国 为何浪费了三次逃亡的机会?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4
转发:0
评论:0
崇祯帝本想迁都不用亡国为何浪费了三次逃亡的机会?,公元1644年,建立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以崇祯帝在煤山的自尽殉国而宣告结束

  公元1644年,建立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以崇祯帝在煤山的自尽殉国而宣告结束,即使在此之后有建都南京的弘光(留守江南的官僚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小朝廷,终也是小打小闹,未成气候。众所周知,明朝是灭于内忧外患,内部有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外部则有关外皇太极为帝的大清意欲问鼎中原,此外还有大半国土上的的饥荒、传染病,可谓是处处皆为亡国之兆,甚至有传言:在夜晚走过紫禁城正门的行人,可听到战死疆场的鬼魂的喧闹和幽灵凄厉的哀嚎。

  到1644年初,粮仓空了,而保卫京师的军队也几乎一年没有得到军饷了,在这危急时刻,放弃北京,迁都江南便被提上了日程。2月10日,崇祯帝在大内德正殿召见翰林学士李明睿,总宪李邦华,原九江军府总督吕大器议事。当皇上问到今后的策略时,李明睿没有打哈哈,直截了当的说,流寇(指李自成部)已逼近京城,唯一明智的选择便是迁都南京。我们可以想像,如若是在大臣群聚的朝堂之上,皇上一定会因为这一置他于自私之地的建议大发雷霆,但是因为这是私下召见,他在确认无人偷听之后询问了南迁的具体步骤,以及如何出京等具体问题,这已然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崇祯

网络配图

  当晚,李明睿又被召进宫参加另一次秘密会议,并且在会后被单独留下。李提出最佳路线是取道山东,装作到文王与孔子庙拜祭,一旦到了曲阜,圣上便可快马加鞭,20天左右即可到达比较安全的淮安地区。崇祯帝此时已然对南迁有了极大的兴趣,向李明睿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大都集中在中途的安全问题,即接应部队从哪里调集。彼时,明军主力不是用来农民军就是在北边抗击清军,手头几乎没有军队,所以李提出只能暗中派遣一些朝中官员从京畿地区征募新兵。可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征募新兵的钱从哪里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到底是自私的,李认为是时候该动用皇家内库的银子了,而皇上却坚持要让户部出这笔钱,李提出如果动用国库仅剩的储备,北边防线将受到致命危害,且态度近乎强硬。听到此,崇祯帝点头不语,此时,二更已过,他疲惫不堪,遂将李打发走了。

  围绕经费该由谁来出的问题,有些小气的崇祯帝就这么错过了南迁的第一次机会。

  如果说第一次讨论南迁还仅仅是在一个较小范围内的话,那么第二次讨论便将范围扩大到了

  整个朝廷。3月6日,崇祯帝再次命令群臣献策,一大堆建议南迁的密折呈到了皇上面前,而这些奏折正是来自于李明睿供职的翰林院,而且拥护南迁的也大多是南京人。这些奏折与李明睿之前的论调大同小异,建议皇上率军南迁,在长江建立起第二道防线,令太子留守北京。但是大家都是聪明人,谁都明白,皇上这一走,还不知几时才能回来,南方的官员当然无所谓,但是这一建议如果实行,却会大大损害北方官员的利益,这些个北方籍位高权重者,在河北、山西、山东拥有大量的田产,如若跟着南迁,这不是把家底儿都赔上了嘛。所以第二次南迁的机会便又在北方官员对这一战略的激烈反对中错失了。

崇祯

网络配图

  个人认为,关于南迁的第三次集体大讨论是最具戏剧性的。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在1644年3月横扫山西,太原被攻占之后,崇祯召集六部、督察院和翰林院群臣议事。讨论的核心依旧是围绕南迁展开,但此时南迁已不具备条件了,南下的路已经被起义军占领,完全走不通了,无奈的是,朝廷的情报系统陷入瘫痪,执政者对此一无所知。这次讨论,从我们后人的角度看,更像是一场演习。因为之前北方官员的反对,持南迁意见的大臣提出了一项折中方案,即由皇上留下来守卫北京,派遣太子南下,这样一来,即使王朝覆灭,南方人还会马上有一位合法嗣君,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响应。可是崇祯帝却不高兴了,这明显就是让自己做出牺牲嘛,但公开举行的廷议又迫使他做出抉择,只得抛出句:

  “言迁者欲使朕抱头鼠窜耶?”

  看到皇上面露不快,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愤怒抨击李明睿,指责其为邪说的幕后支持者,在他慷慨激昂的把主张放弃京师的官员谴责之后,在场的27位大臣有19位马上改变之前南迁的主张。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看着要为国献身的光时亨,在李自成占领北京后便投降了大顺政权,而且在之前就曾与与起义军秘密接触。看着绝大多数的臣工均建议整个朝廷留在北京,崇祯帝更加生气了,因为他的本意是让太子留下,他南下,这下可好,太子和他都得留在北京,一个都跑不了了。崇祯帝把双方都斥责了一顿之后,南迁之事算是正式流产了,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评曰:“南迁之议寝矣。”

崇祯

网络配图

  本有数次机会可以南迁的明王朝就这么在一次又一次的争论中将机会错过了,我们可以假想,如果崇祯帝率政府南迁,那么明王朝很可能像南宋政权那样凭借长江天险坚持下来,虽然具体时间我们无法预估,但是也不至于使明朝成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想要南迁的崇祯帝也因为自己的小气和面子,而把朱家的天下送上了绝路,不知最后在煤山那颗子树上自尽的他,除了万念俱灰,有没有后悔自己不够果断,有没有明白性命才最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崇祯本想迁都不用亡国为何浪费三次逃亡的机会
公元1644年,建立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以崇祯帝在煤山的自尽殉国而宣告结束,即使在此之后有建都南京的弘光(留守江南的官僚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小朝廷,终也是小打小闹,未成气候。众所周知,明朝是灭于内忧外患,内部有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外部则有关外皇太极为帝的大清意欲问鼎中原,此外还有大半国土上的的饥荒、传染病,可谓是处处皆为亡国之兆,甚至有传言:在夜晚走过紫禁城正门的行人,可听到战死疆场的鬼魂的喧闹和幽灵凄厉的哀嚎。网络配图到1644年初,粮仓空了,而保卫京师的军队也几乎一年没有得到军饷了,在这危急时刻,放弃北京,迁都江南便被提上了日程。2月10日,崇祯帝在大内德正殿召见翰林学士李明睿,总宪李邦华,原九江军府总督吕大器议事。当皇上问到今后的策略时,李明睿没有打哈哈,直截了当的说,流寇(指李自成部)已逼近京城,唯一明智的选择便是迁都南京。我们可以想像,如若是在大臣群聚的朝堂...
· 北宋曾经有好几次可以灭掉西夏的机会,竟都被他浪费了
北宋对外战争的不利,可以说有这么几个因素,分别是:长城防线不在手里,不懂军事的人来指挥军事,以及两线作战。当时的敌人一边是契丹,一边是西夏党项,如果说少一个方向,那也将会有利得多,最不济也不会像历史上那般被动。然而,你读历史就会发现,北宋其实完全是有机会灭掉党项,达成北方仅对付一个契丹的局面,可惜的是,好几次都被其给浪费掉了。第一次,赵匡胤时期的迁都当时赵匡胤迁都洛阳可以说有以下几个目的:一来是把当时防守开封的战斗力强的禁军给释放出来,去对付契丹人;二来是减少首都防务开支等经济压力,而且寻找一处有险可守的都城,也能让其后代多一些信心,更何况还是迁都洛阳了,首都距离边境更远了,应对时间上也更加的宽裕;三来便是,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学秦汉隋唐等等。可惜的是,作为整个大宋王朝能力最强,最有作为的皇帝,他的这一举动并不被大臣和皇族们所喜爱,最终被否决了。那时,后来的西夏还在北宋的控制之下,党项人还四...
· 成都茶馆的三次浪潮
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生活节奏,成都是节奏感最强的城市,只不过是“如歌的行板”式的悠徐。百年兴盛的饮茶业,便是这种“当代悠闲”的最好注脚。老成都即以“茶馆多,厕所多”著称,而今,更是多如牛毛,大大小小,不下数千家,并形成“喝在成都”与“食在成都”的合流,达到无餐不饮,无饮不餐的地步,以至有人把成都茶馆与巴黎酒吧、维也纳咖啡馆并列为“世界之饮”。传统茶馆的竹椅木桌盖碗茶,一经定型,百年不变。进去,便听见竹椅嘎吱,语声嗡嗡,瓜壳碎裂,是为“三闲”:闲饮、闲聊、闲嗑,恍若一个大“话匣”。茶品多半是廉价的花茶。成都人向有“花茶情结”,茶配茉莉,培养了若干代成都人的味觉和嗅觉,相当长的时间内,成都“三花”都具有市场独占性。对某些“老成都”来说,他们的一天是从喝早茶开始的。大清早,老茶客就去坐茶馆了,中间甚至有迈得动步的百岁老人,手执长烟杆,吸着早晨的清气,咳咳空空的,和别的茶客神聊,龙门阵大家摆,茶钱各...
· 崇祯帝为何守着万两白银不用却把它留给李自成
明朝末年,生灵涂炭,纷争四起,崇祯皇帝当时正在为筹集发愁,几年下来,宫中国库里面的白银已经花的干干净净了,没有办法,只好向各位大臣筹集,这些大臣平时收敛财产的时候恨不得全部都收入囊中,但是一听说崇祯皇帝要筹集,全部露出一副无辜的表情,这是你们朱家的事情,与我有什么关系?网络配图万历年间,万历皇帝在摆脱首辅张居正后,挥霍无度穷奢至极,当时的大明朝已是内忧外困,已没有再多的银子来供他消耗了。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位皇帝敛财,他决定开矿发家致富,发展采矿业,银子不就有了吗?从万历二十四年起,就下旨禁止民间采矿,留着由官家来采。并派亲信太监驻矿,称之为矿监。仅通过一年搜刮万历二十五年,太监上交万历皇帝的白银就有100万两,黄金三百万两。网络配图万历皇帝弄了这么多白银也花不完,就把这些白银藏在了皇宫下面,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断定明朝灭亡时皇城内窖有大量白银,认为明宫中应有白银3700万两、黄金150...
· 多尔衮有三次机会称帝为何最终没有当皇帝?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十四子,十几岁就南征北战,立下战功,在皇太极死后,拥立只有6岁的福临继承大统,福临那时候年纪还很小,于是封为摄政王,独揽大权,恐怕那时候人们只知道多尔衮,没有人知道还有福临这个皇帝吧!但是可惜的是,在多尔衮的黄金年龄,意外坠马身亡,享年39岁。网络配图有人认为,在多尔衮大权在握,文武双全,自己为何不废除对自己没有威胁的福临,自立为皇了!多尔衮一生有很多机会离皇位只有那么一点距离,但是多尔衮一生都没有踏破这一步。第一次就是在努尔哈赤去世以后,努尔哈赤对多尔衮非常喜欢,废除太子代善,把他安排进入只有8人的共议国政,那时候的多尔衮只有8岁,还把自己统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大部分给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和多铎,还表示在自己死后有阿济格担任镶黄旗旗主,多铎担任正黄旗旗主,还给多尔衮精锐的一旗。这样一来,他们三兄弟的实力就很厉害,努尔哈赤这样安排,也是在为多尔衮铺路,但是可惜的是,努尔哈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