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背后的历史真相
根据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这个家喻户晓、众人皆知的故事,它是这样演绎的:话说有一天(据说是建隆二年七月十五日),赵匡胤召集大将们喝酒。喝到高兴时,赵匡胤突然说道:“别看我现在这么高兴,实际上我天天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
一听这话,这些大将们就很奇怪,他们问道:“陛下富有四海,何出此言?”
赵匡胤回答道:“当初你们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我身上,让我当了皇帝,你们好做开国元勋。万一有朝一日,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了,也逼着你们当皇上,你们怎么办呢?”
真是一语中的: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大将们一听这话,立刻吓得全体跪倒,皇上这不挑明了对自己不放心吗?于是,他们集体玩儿命磕头道:“那您说咋办?”
赵匡胤说道:“干脆这样吧,咱们打仗不就是为了享福吗?你们现在回家,你要房子我给你房子,你要地我给你地,你要钱我给你钱。你再多娶几个小妾,晚上活动充实点儿。咱们君臣之间再结成儿女亲家,我的公主嫁给你儿子,我的儿子娶你闺女,这样一来的话,君臣结成秦晋之好,互不猜疑,你们看行吗?”
这有什么不行的?这帮大将回家后,第二天就纷纷上辞职信了:“我崴脚了,骨折了,不能再骑马了。”“我感冒了,不能再上班了。”没过几天,这些大臣们都知趣地回家了。
网络配图
最后,赵匡胤很是高兴,他和平地解决了问题,顺利地收回了权力,君臣之间还相安无事,也留下了这段千古美谈的历史——杯酒释兵权。
然而,这么一个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如果我跟您说,就是一个后人杜撰的传说,它甚至跟“喝酒、赵匡胤”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您会相信吗?
事实正是如此。
作为宋朝初年政治、军事上的一件大事——杯酒释兵权,几乎所有的文献、史书都会重复地讲述这件事情,仿佛这就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怀疑这件事情,并质疑此事的真伪了。
因为,这个原因非常简单,现在所有“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源,都是宋人的笔记,而非官方的权威文献。
要知道,如果“杯酒释兵权”这件事情真的发生过,那这绝对是赵匡胤的一项伟大的壮举,理应被永载史册,大书特书才是。然而,不管是当时的官方文献《国史》《实录》,还是元朝人编写的前朝《太祖实录》《三朝国史》《宋史.太祖本纪》等,都对此无只言片语。
对于宋初而言,如此重要的一件军国大事,居然在官方文件上惜墨如金,甚至一字不提,这岂不是咄咄怪事?还是说,这里面另有隐情,或者是压根儿就没有发生过!
而记录了这件事情的各种民间文献,则将此事人为渲染、大书特书,最后将此事演绎成为一个“声情并茂”的电影!
这个“杯酒释兵权”电影的原型,最早见于丁谓的《丁晋公谈录》。
这个丁谓可是一个猛人。此人不仅是宋真宗的宰相,而且还坑死了一代名臣寇准。
当然了,后来的事实证明,丁谓坑死了寇准,可谓损人不利己,他未来的下场,比寇准要惨烈得多。
虽然在中国的历史上,丁谓最终上了《佞臣传》。但是,丁谓毕竟是一朝宰相,他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发言权,更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
那么,这位丁谓同志,他到底见证了什么呢?
在这本《丁晋公谈录》中,丁谓记录了这么一件事情:
网络配图
有一天,赵普急匆匆地告诉赵匡胤:“不要再让石守信、王审琦掌握皇家禁军了!”
一听这话,赵匡胤当时就蒙了,说这哥儿俩是我义社十兄弟呀,他们难道要造反吗?
赵普继续说道:“这两个人不会造反,但是他们管不住自己的下属,臣担心他们手下要造反的话,他们也就身不由己了。”
听完这番解释后,赵匡胤哈哈大笑地说道:“宰相多虑了,区区下属,这两个人还是管得住的,而且我如此器重他们,他们怎能有负于我?”
赵匡胤话音未落,但见赵普冷冷地回答道:“陛下不知周世宗吗?周世宗的手下,他管得住吗?周世宗也器重自己的手下呢,结果怎么样的呢?”
一听这话,赵匡胤浑身冷汗直流。这个周世宗的手下,你我心知肚明,何必再言。于是,赵匡胤立刻听从了赵普的建议,收回了这二人的兵权,并把他们轰出了朝廷,去地方上任职了。
综上所述,《丁晋公谈录》里记载的这个故事,虽然有收缴兵权在里面,但是这里面没有“杯酒”,也没有“释兵权”,更没有赵匡胤什么事,这完全是赵普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结果。
那么,就是这么一个和“杯酒释兵权”八竿子打不着的故事,是如何与这个经典故事扯上关系的呢?
几十年后,宋真宗赵恒驾崩西去,赵祯登基称帝,史称宋仁宗。
仁宗一朝时,当时的著名宰相王曾,在整理前朝笔记的时候,就把这段故事写入了自己的《王文正公笔录》。为了增加这个故事的阅读性,王曾将它重新书写了一遍。
于是,这个故事就变成了这样:
太祖赵匡胤登基称帝好几年后,宰相赵普多次进言,说石守信、王审琦这俩人位高权重,还掌握着皇家禁军,这样早晚得出事,还请皇帝把他们调到别处,防患于未然。
刚开始的时候,对于赵普的这个建议,赵匡胤只是微微一笑,他完全信任这两位好兄弟。可是,架不住长时间地被灌输着三人成虎,任谁也会改变自己的想法,推翻自己的初衷了。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赵匡胤找来了石守信、王审琦一起吃饭,并在这个酒席宴上,赵匡胤说出了自己的苦衷:
“我和各位,那都是同生共死的好兄弟,因此我绝对没有怀疑过你们。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文臣们天天在我耳边嗡嗡叫,说得我头都大了,我也保护不了你们了。这么着吧,你们不如选一个风水宝地,去地方当一个土霸王。当地的赋税收入,足以让你们荣华富贵一生了。这样颐养天年,岂不快哉?
网络配图
“除此之外,我再跟诸位联姻,我收你们的儿子为姑爷,收你们的女儿为儿媳,让诸位当国丈。这样咱们结秦晋之好,以示君臣无猜,你们看怎么样?”
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对于石守信、王审琦而言,他们也早就过够这种日子了。所谓树大招风,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被人吊起来当靶子打,自己再皮糙肉厚,也有抵挡不住的时候。如今,自己不仅啥事没有,还能彻底地功成身退,对于这样的好事,他们还能提什么反对意见!
于是,石守信、王审琦马上第一时间磕头谢恩,且唯恐皇帝说话变卦,立刻交出了兵权,定下了儿女婚姻的时间,就这样去地方上享福去了。
至此,“杯酒释兵权”故事的基本框架,就此敲定。
后来,等历史的车轮转到宋真宗时期,当时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在自己的《涑水记闻》中,又对这件事情进行了重新的演绎,把它最终演变成为咱们现在众人皆知的“杯酒释兵权”了。
综上所述,在这三位作者的不断演绎、不断加工下,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所谓的“杯酒释兵权”,根本就是一个后人杜撰的传说。
然而,这么一个永载史册的故事,虽然是宋代文人演绎的结果,但是在那段真实的历史中,它确实存在过,并且真的与“杯酒”有关系。
这段历史,也许才是“杯酒释兵权”的真正前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