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揭秘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究竟意喻什么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97
转发:0
评论:0
揭秘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究竟意喻什么,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里说的姜太公就是姜子牙,他本名姜尚,也是商

  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里说的姜太公就是姜子牙,他本名姜尚,也是商朝贵族的后代,但是到他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姜太公年轻时家里非常贫寒,只能在集市上以帮人宰牛酿酒为生,好在姜子牙天性乐观有非常聪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1_副本3.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学会了上古兵法——奇门遁甲,从此日夜盼望能遇到一位贤明的君王,凭借自己的才华能得到重用,振兴自己的家族。

  可惜姜子牙时运不佳,直到八十岁才用一个没有勾的鱼竿钓起了周文王这条大鱼(真够有耐心的,也亏他能这么长寿),从此才走上了人生的康庄大道。周朝当时只是西边渭河边的一个小国,受到商纣王的欺压,一心想消灭残暴的商朝,周文王求贤若渴,对姜太公非常礼遇,姜太公也很衷心的辅佐他,姜子牙对外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计谋,使得周朝的军队节节取胜,对内又鼓励举荐人才,赏罚分明,让文王周边聚集了一大批忠臣良将,终于在周文王的儿子武王手中打败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姜太公作为开国功臣,功不可没。

  为了表彰姜太公的功劳,周文王把他分封到齐地,建立齐国,姜太公成为齐国的开国国君,他在齐国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鼓励贸易,兴渔盐之利,使得齐国很快成为东方富国,为以后齐国成为春秋大国奠定了基础。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

  姜太公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他生活在商周时期,因为身怀异术懂得非常多的知识,所以成为了周文王和周武王身边最重要的谋臣,之所以在后来周王朝得以建立,姜太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有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尤其是开始认识文王的时候发生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那么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是怎样的呢?  

2_副本3.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还要从商周时期开始说起,那个时候商纣王暴虐残酷,而且好色昏庸,而周文王则想要推翻这种残酷的。姜太公说的就是姜子牙,他接受了师父的命令要帮助周文王获得成功。但是在开始的时候姜太公并不认识周文王,两人之间没有任何的交情,而且自己表面上看起来已经是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子了,根本不可能轻易地获得文王的信任和重视,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有一次文王要回到城都中,在他回去的路上有一条河,而河边上姜太公正在钓鱼,可是让文王觉得奇怪的是他用来钓鱼的鱼竿上却并没有鱼钩,更没有鱼饵,或者可以说姜太公用的是直钩,可是他却看到旁边的水桶中有着很多鱼。于是文王便觉得这个人有着高超的本事,便谦虚地上前和他交谈,这才从姜太公的言语中发现他竟然是个非常有智慧有谋略的人,便请他来到自己的身边做谋士。也正是在姜太公的帮助下他和武王才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功。 

  姜太公钓鱼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谚语也用来形容心甘情愿的落入别人的圈套中,所谓的周瑜打黄盖就是这个一样的意思。那么姜太公钓鱼究竟讲的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究竟是怎样的故事才能让这句谚语流传至今?  

3_副本3.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姜太公钓鱼这个历史性的传说是发生于商周时期的。商朝纣王暴虐,天天都沉溺于酒池肉林中,只知道饮酒作乐与美人嬉戏。纣王将天命都给用完了,将人间搅的大乱。周文王决心推翻。太公姜子牙受师父元始天尊之命,下界帮助周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年纪过于大了、虽然周文王有心推翻但是自己又和文王没有交情,要获得周文王的赏识是有些困难的。于是姜子牙想出一招,就在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边钓鱼,只是这个鱼钓的是用了没有鱼饵的鱼钩,不仅如此这个鱼钩还是个直的。大家都知道的常识是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的钩子来钓鱼,并没有用到鱼饵这种东西,但是奇怪的是他又钓到了很多鱼。

  周文王见到了这番情景,觉得这是位奇人,周文王上前想与他结交。在与姜太公交谈之后发现这真是位大有用之才,就将他招入旗下,拜他为师在姜太公的教导下学习了治国的知识。最后在姜子牙的帮助下他的儿子周武王终于夺得了天下,率领了三万大军打败了商军,在周武王的统治下建立了周朝。也正是在这时就有了这句俗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
自读书识字时起,人皆为“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心怀两端而“骑墙”,黄丝对此也从来没有怀疑过。以至于在孔子眼里只有君子才能具备的品德,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几乎成了“小人骑墙”的代名词。然而近几年大兴国学之风,我为了参与一些争论,谈谈自己的体会,不得不阅读一些儒家经典。待俺看了《中庸》,不由得对此普遍的说法产生了一些怀疑。程子在《中庸章句》开头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大概就是中庸二字比较经典的解释了。但是,从这里俺怎么也难以找出“骑墙”的痕迹来。所谓“中”,那是很好理解的,关键是那个“庸”,“庸”字一破,则“中庸”...
· 侯氏门额上“渡森喻志”意义?
侯氏在门额上铭刻四个字“渡森喻志”意义?“渡森”品牌故事起源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生。”“江东才子多俊杰,卷土重来未可知”。《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当时劝项羽渡江,重振山河的臣子为郑邑侯氏人,后侯氏(号名渡森)返回故里,隐姓埋名,半耕半读,改名“渡森”,对后代及乡人以淳淳教诲。渡森释义为:渡过难关,峰回路转,才能达到美好前景,“先苦后甜”之意。“渡”寓意为自我超越的奋斗过程,“森”喻意为美好前景。后来,在河南密县一带,许多侯氏人家为纪念祖辈教诲,都在门额上铭刻四个字“渡森喻志”,以此表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及传承,隋唐时至极致。民国时期,有一位侯氏先祖,留学欧洲,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创新的先进技术之余,苦研男装制造工艺。学成归国后,中国民族资本正值兴盛,他先后在香港及上海办厂,开发质优价美的男士服装,盛誉大江南北,后在抗战时期停办。时至开放之机,渡森公司...
· 侯氏门额铭刻“渡森喻志”意义?
侯氏在门额上铭刻四个字“渡森喻志”意义?"渡森"品牌故事起源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生。""江东才子多俊杰,卷土重来未可知"。《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当时劝项羽渡江,重振山河的臣子为郑邑侯氏人,后侯氏(号名渡森)返回故里,隐姓埋名,半耕半读,改名“渡森”,对后代及乡人以淳淳教诲。渡森释义为:渡过难关,峰回路转,才能达到美好前景,“先苦后甜”之意。“渡”寓意为自我超越的奋斗过程,“森”喻意为美好前景。后来,在河南密县一带,许多侯氏人家为纪念祖辈教诲,都在门额上铭刻四个字“渡森喻志”,以此表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及传承,隋唐时至极致。民国时期,有一位侯氏先祖,留学欧洲,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创新的先进技术之余,苦研男装制造工艺。学成归国后,中国民族资本正值兴盛,他先后在香港及上海办厂,开发质优价美的男士服装,盛誉大江南北,后在抗战时期停办。时至开放之机,渡森公司...
· 揭秘武则天的《如意娘》这首情诗究竟为谁而写?
《如意娘》是武则天最著名的一首诗,她为谁而写?是情诗还是艳诗?历来争议颇多。有人说是写给唐高宗李治的,那么,就是情诗;也有人说是写给她的男宠的,当然就是艳诗了。到底是写给谁的?让我们先欣赏一下这首诗,然后,根据武则天的生活和人生轨迹,一一剖析开来,自然会见分晓。《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首题名为《如意娘》的诗,如果是为李治而写,那么,最合理的推断,应该是武则天被迫在感业寺家时写的。当时,唐太宗驾崩,作为太宗的嫔妃,既无高贵的名分又无子女的她,可能要面临的不是青灯黄卷的古寺,就是寒雨秋窗的冷宫。据学者考证,武则天并未真正落发出家,而是以出家为名,李治将她另置别所,好方便两人偷欢幽会。然而,无论是身在佛寺,或是幽居别院,在武媚娘的一生中这应该是她最忐忑不安的时刻。虽然她与李治早就有了那种暧昧关系,李治也曾信誓旦旦答应当上了皇帝就成全他们之间的爱...
· 古代“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中庸
自读书识字时起,人皆为“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心怀两端而“骑墙”,黄丝对此也从来没有怀疑过。以至于在孔子眼里只有君子才能具备的品德,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几乎成了“小人骑墙”的代名词。然而近几年大兴国学之风,我为了参与一些争论,谈谈自己的体会,不得不阅读一些儒家经典。待俺看了《中庸》,不由得对此普遍的说法产生了一些怀疑。程子在《中庸章句》开头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大概就是中庸二字比较经典的解释了。但是,从这里俺怎么也难以找出“骑墙”的痕迹来。所谓“中”,那是很好理解的,关键是那个“庸”,“庸”字一破,则“中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