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中国皇朝历史上第一个独揽国家大权的女人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2
转发:0
评论:0
中国皇朝历史上第一个独揽国家大权的女人,吕雉(前241年-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通称吕后。单父(今山东单县

  吕雉(前241年-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通称吕后。单父(今山东单县)人。汉高祖刘邦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时吕雉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皇帝政事的本纪,她开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吕后,汉高祖刘邦结发之妻,名雉。秦时单父县(今山东单县)人。其父吕公因避仇家,移居沛县,在一次宴会上认识刘邦,遂以吕雉许配。楚汉战争开始不久,吕雉和刘邦父母被项羽俘虏,置军中以为人质。汉王四年(前203),项羽因形势失利,被迫与刘邦讲和,吕雉和刘邦父母获释。

吕雉

网络配图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封吕雉为皇后。吕后为人有谋略而性残忍,在刘邦翦除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高帝十年(前197),陈豨谋反,刘邦率兵亲往平定,吕雉留守长安,听说韩信阴谋诈赦诸官徒奴发兵策应陈稀,遂与萧何商议,骗韩信入宫后处死,并夷三族。刘邦击陈豨,至邯郸,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不往,被刘邦废为庶人,徙居蜀地。吕后认为不可遗患,又指使人诬告彭越谋反,夷灭其宗族。

  前195年(汉十二年),刘邦病情加重,吕雉派良医进行治疗。刘邦自知已经病入膏肓,赐医生金钱,把他们赶走,拒绝治疗。吕雉见刘邦病已不治,出于国家政局稳定,她到刘邦病榻前问国家关键职位人事。

  吕雉问:“陛下百年以后,萧相国也去世了,谁可以代替他呢?”刘邦回答:“曹参可以。”吕雉又接着问曹参之后人选,刘邦说:“王陵可以。但是王陵比较憨厚,陈平可以辅助他。陈平才智有余,但是难以独任。周勃忠诚老实,文化不高,但是安定刘氏的必然是他,可以让周勃担任太尉。”

  吕雉还想接着问,但是刘邦说:“再往后的事情也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亦即你也活不了那么久。”

  后来朝廷的重大的人事基本上按照这次病榻问相的结果来安排。审食其虽然以吕雉之宠在王陵之后一度为左丞相,但主要是服侍吕雉,并不治事。而陈平亦佯为自保,亦不过问政事,吕雉对陈平深为赞许。

吕雉

网络配图

  吕后生汉惠帝刘盈及鲁元公主。刘邦嫌刘盈柔弱,生前曾打算另立宠姬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由于大臣反对,吕后又多方设法为刘盈辅翼,废立太子之事未成。 刘邦死后,吕雉以惠帝年少,恐功臣不服,密谋尽诛诸将;后畏惧诸将拥有兵力,不敢下手。后来她毒死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挖眼熏耳,用药使之变哑,置于厕中,名曰“人彘”。对其他刘氏诸王,亦加残害。惠帝为人仁柔,不满吕后所为,弃理朝政,吕后便执掌大权。

  公元前188年(孝惠七年)八月戊寅,刘盈忧郁病逝,发丧期间,只见吕雉干哭,不见落泪。张良之子张辟强担任侍中,年仅十五岁,对丞相陈平说:“太后只有孝惠帝一个儿子,如今死了,却只见她干哭而不悲伤,你知道是什么原因?”陈平反问:“是什么原因?”张辟强说:“皇帝没有年纪较大的儿子,太后害怕你们这班老臣。您现在应请求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领南北二军,并且让吕家的人都入宫,在朝廷执掌大权,这样吕后才会心安,你们才能有幸免于祸患。”陈平就按照张辟强的计策去做,吕雉果然高兴,哭起来也显得哀痛。吕氏的权势便从此开始。吕雉立太子刘恭为帝,自己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朝廷号令一概出自太后,为中国太后专政的第一人。

  雉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吕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

吕雉

网络配图

  公元前180年(高后八年),吕雉病重,她临终前仍没有忘记巩固吕氏天下。在她病危之时,下令任命侄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并且告诫他们:“高帝平定天下以后,与大臣订立盟约:‘不是刘氏宗族称王的,天下共诛之。’现在吕氏称王,刘氏和大臣愤愤不平,我很快就死了,皇帝年轻,大臣们可能发生兵变。所以你们要牢牢掌握军队,守卫宫殿,千万不要离开皇宫为我送葬,不要被人扼制。”

  八月一日,吕雉病死,终年六十二,与汉高祖合葬长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公元371年 桓温废晋帝大权独揽
东晋大司马桓温自以为才干威望盖世,无人能及,常慨叹“男子汉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他三次北伐,欲建功业以提高政治威望,然而第三次北伐枋头大败,使其声望大跌。参军郗超建议他废帝以重立威权。于是,二人在太后面前诬陷晋帝有暗疾,3个儿子不是亲生,将混乱司马氏血统。太后同意废立。东晋太和六年(371)十一月,大司马桓温废晋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丞相、会稽王司立昱为帝,是为简文帝。桓温改立新帝后,继而将矛头转向一些与其不合的皇族及朝臣,将殷、庚两大强族的势力消除殆尽。咸安二年(372)六月,简文帝去世。桓温原本指望简文帝司马昱禅位于他,或居摄朝政,但二者均未如其愿。桓温于是拒绝入朝,直至宁康元年(373)二月才到建康朝见孝武帝,并带兵入朝。一时建康人心慌乱。由于侍中王坦之、吏部尚书谢安应付自如,桓温才没有发难。晋朝得以安宁。三月,桓温退回姑孰。七月,桓温在姑孰病死,终年61岁。秉笔直书《晋阳秋...
· 历史上汉灵帝即位后是哪个宦官在独揽大权
东汉年间,有一位皇帝叫做刘宏,称为汉灵帝。他出生于河间国,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河北。他的母亲姓董,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离开人世了。他的皇帝生涯也是比较意外的,照常理来说,皇帝的儿子世袭,本不该落在他的头上,但是上一任皇帝汉桓帝没有儿子可以继承,汉灵帝刘宏是被窦氏选出来的。图片来源于网络汉灵帝刘宏在位的时候,年号是建宁。其在位的年间是宦官最多的时代,并且十分听信宦官的话,听任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来说,有一次,汉灵帝听说雒阳的房子建的十分高大宏伟,就跟随宦官们一起登高去看,其中一位宦官说,天子不适合登高,那样的话容易与百姓离散,汉灵帝竟然听从于是没有登到高处,说起来也真是很搞笑的。汉灵帝刘宏的母亲姓董,他在位期间,董太后和宦官提议他可以买官职,只要价钱给的合理,一些官位是可以用金钱换来的,到了后来竟然发展成开始进行拍卖的形式,哪一个官位有人买,同样买此官位的人进行竞拍,出价最高的人可以得到,很多...
· 朱元璋的为政之道:为何喜欢独揽军政大权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出身微贱的皇帝,也是一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个从历史的夹缝中钻出来的英雄。他喜欢将军政大权全由自己一人独揽。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他任人唯贤;在建立新政权之后,他对大臣们大行杀戮,其中的胡蓝狱更是骇人听闻。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在为他的朱氏王朝铺路。军政大权由自己一人独揽朱元璋登基之后,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朝政,探讨为什么强盛的元朝会灭亡,大明王朝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如何才能使大明政权长治久安。群臣各抒己见,朱元璋最后总结大家意见说:“元朝统一海内,建国之初,政治还算清明,后来贵戚擅权,奸邪得宠,任用亲旧,结为朋党,内外官吏贪婪无耻,于是法度松弛,纪纲日坏,最终土崩瓦解,不可救药。现在大明创立之初,必须严肃法度,法度就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朱元璋紧紧围绕着这些问题,颁布新法,在封建的政权机构、官吏制度、治民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网络配图朱元璋首先从改革政权机构、官...
· 敢抢太子女人的国王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
据史书记载,在卫宣公18年的时候,当时卫宣公及其宠爱的夫人生了个儿子,叫伋。伋在其母亲的斡旋下,被卫宣公立为太子。并且卫宣公还派了学富五车的宠臣右公子悉心教导他。网络配图随着太子长大成人,右公子为太子物色了个齐国很美的美女嫁给太子为妻。因为儿子娶妻,要让父亲卫宣公面见下。这一见,可入了卫宣公的法眼。卫宣公看这个女子长得十分俏丽,自己很是喜欢,还没等送到太中,作为父亲的他就霸占了名义上的儿媳妇。并且让太子再娶一个其他女子。网络配图据说卫宣公得到这个女子之后,没多久这个女子就生下了一对双胞胎。一个叫子寿,另一个叫子朔,卫宣公还是派右公子来教导这2个孩子。后来随着太子生母年龄大了,人老珠黄,在宫中郁郁而死。卫宣公当时又换了一个正室夫人,这个子朔就和当权的后宫正室夫人合谋,在卫宣公面前诬陷太子。卫宣公本来就因为他抢了太子的媳妇,对太子误会很深,随着太子的母亲去世,早想把太子废掉。一听到太子的过失后...
· 历史上执掌国家大权的太后听政为何要“垂帘”?
封建社会时期,皇帝要亲临金銮殿处理政务大事。但也会由于特殊情况,皇帝不能上朝亲政时,就由皇后或太后临朝听政。那么,太后听政时为何要“垂帘”呢?稍知历史的人,对“垂帘听政”四字,恐怕都带有深恶痛绝的情绪。倘若不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滥揽坤纲,中华民族也许不会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血与火的蹂躏。是谁在男权社会极严厉的封建社会里发明创造了这么一种专权方式?是慈禧么?并非。网络配图其实,垂帘听政不是慈禧太后的创造,历史上最早使用它的人,比慈禧尚早800多年,第一个垂帘听政的是宋真宗皇帝的皇后——宋仁宗皇帝的娘。史料载:宋仁宗继位时,年龄幼小,政事不懂,而太后精于朝政,颇有才华,就代替儿子听大臣奏事,听政于朝。史云:“太后听政,殊建言群臣奏事者,太后垂帘听之。”这位“殊”,乃是做过亳州知州的晏殊,才名满天,诗文行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自小被誉为神童,七岁时,被抚州太守张知白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