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盘点古代的高考移民 白居易冒籍考中进士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12
转发:0
评论:0
盘点古代的高考移民白居易冒籍考中进士,王维或开“高考移民”之先河。籍贯本是蒲州人士的王维,爹娘让他小时候参加过音乐

  王维或开“高考移民”之先河。籍贯本是蒲州人士的王维,爹娘让他小时候参加过音乐培训班,故弹得一手好琵琶,颇受皇帝女儿的青睐,几经周折,他便参加了京兆府的解试,蟾宫折桂。

  白居易紧随其后,这个祖籍山西、出生河南、户籍陕西的毛头小伙,竟跑到安徽宣城参加“高考”,一下子逮个进士第四名,喜欢得屁颠屁颠地跑了。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科考,与现在的高考大同小异,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否则就是“冒籍”,一经查出,绝不轻饶。王维、白居易能在法律非常严谨的唐代异地“高考”,肯定有其原因,有名正言顺的理由,不然不会一路绿灯,直达终点。

白居易

网络配图

  宋代“高考”也很严格,要求考生必须在本籍报考。《诗话总龟》这样说:“国家申严条约,不许寄籍。”但同时又规定,如果在当地有田产,可以在当地参加“高考”。庐州(今合肥)考生王济为了在开封府参加“高考”,竟称在那里有18亩田地的哥哥王修己为爹,留下千古笑柄。南宋章仲衡是处州考生,当年处州录取指标只有区区4人,而京城临安(今杭州)的指标却是100人。为了能在临安参加“高考”,章仲衡让父亲把自己过继给临安的一个亲戚,找个爹就找个“冒籍”的理由,结果考中进士后被同学告发,朝廷查清后予以取消。这个倒霉蛋撞到枪口上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说,还白叫人家几天爹。

  元代“高考”更让蒙古人受不了,由于“冒籍”太多,蒙古人、色目人很少考上,徐一夔在《始丰稿》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自余所见,科目之行所历五六年,吾邑仅得一人!”明朝“冒籍”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钱仲实、张和等人改名“冒籍”参加顺天府“高考”,不但功名被革去,还吃了官司,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得不偿失。

白居易

网络配图

  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会元、状元韩菼系长州人士,“冒籍”嘉定参加“高考”,拔取后又被革除。乾隆年间,苏州城一家弟兄俩听说北京进士好考,让父亲在北京所辖的顺义县买一座破房子,顺理成章地参加了北京的“高考”,弟兄俩双双考中,成了一对幸运儿,皆大欢喜。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挖空心思去“冒籍”去“移民”呢?当然是差别甚大的“高考”录取率。

  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说道:“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欧阳修也曾给皇帝写信说:“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录取率高的省份是十分之一,录取率低的省份是百分之一,怎能不让人去此趋彼。

白居易

网络配图

  作为官府,为了防止考生“冒籍”,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例如清朝曾规定,你只要在当地置有房产,并愿意与当地人一样“一体当差”,就可以迁移户口,参加当地“高考”。《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五规定:“如祖父入籍二十年以上,坟、田、宅俱有的据,方许应试。”后来在《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七中又规定,只有考生本人“入籍二十年以上,方准应试”。可见防止“冒籍”的政策也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的。但制度再严,一千多年来,仍有不少人铤而走险,顶风作案,这都是因为利益使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的“高考移民”们
读《白居易年谱》,瞧出来一点小猫腻:白居易祖籍山西,生在河南,户口则随他爷爷,属于陕西省渭南县下邽镇的居民,这厮参加科举考试,应该去陕西渭南才对,但他乡试那年没去渭南,而是去了安徽宣城报考。这在唐朝可是违法行为,因为唐朝法律规定,所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必须在其户口所在地报考。白居易不傻,决不会无缘无故以身试法,他之所以去安徽报考,一定是因为当时安徽的录取率比较高。要知道唐朝科考跟现在高考一样,各地录取率高低不等,有的地方(例如普通省份)考生多、录取的少,竞争激烈;有的地方(例如首都)则考生少、录取的多,轻轻松松就能考中。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说过:“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意思就是首都地区录取率非常高,一个长安城取中的人数竟然跟一个大省取中的人数差不多。不光唐朝,两宋和明清也是这样子。北宋时江南考生多而录取少,很难考中;北方考生少而录取多,容易考中。明清时内地考生多而录取少,...
· 唐宣宗是个“高考”狂:常问询官员是否考中进士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出身寒族的读书人获取功名利禄的唯一途径。由于每年科举录取的名额有限,能幸运地冲过科举考试独木桥的举子,实在少之又少,因此,古人对科举中第者推重艳羡至极。《唐摭言》就这样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哪怕已经做了宰相高官,如果不是通过“高考”途径选拔上来的,心里终究感到缺憾;即使连年高考连年落第,直到老死,心中也无遗憾,足见古人对高考的痴狂程度。古代皇帝是世袭制,不用那么辛苦去参加科举考试,就可以登上君临天下的宝座。不过,唐代有位皇帝竟以此为憾,他就是唐宣宗。为了满足自己的高考欲,他竟然在皇宫中的柱子上题写“乡贡进士李道龙”,又在殿柱上自题:“乡贡进士李某。”不能参加高考,唐宣宗只能自诩为进士,以便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唐宣宗对那些科举中第者非常羡慕,《...
· 唐宣宗是个“高考”狂常问询官员是否考中进士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出身寒族的读书人获取功名利禄的唯一途径。由于每年科举录取的名额有限,能幸运地冲过科举考试独木桥的举子,实在少之又少,因此,古人对科举中第者推重艳羡至极。《唐摭言》就这样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哪怕已经做了宰相高官,如果不是通过“高考”途径选拔上来的,心里终究感到缺憾;即使连年高考连年落第,直到老死,心中也无遗憾,足见古人对高考的痴狂程度。网络配图古代皇帝是世袭制,不用那么辛苦去参加科举考试,就可以登上君临天下的宝座。不过,唐代有位皇帝竟以此为憾,他就是唐宣宗。为了满足自己的高考欲,他竟然在皇宫中的柱子上题写“乡贡进士李道龙”,又在殿柱上自题:“乡贡进士李某。”不能参加高考,唐宣宗只能自诩为进士,以便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唐宣宗对那些科举中第者非常...
· 唐宣宗是个'高考'狂:常问询官员是否考中进士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出身寒族的读书人获取功名利禄的唯一途径。由于每年科举录取的名额有限,能幸运地冲过科举考试独木桥的举子,实在少之又少,因此,古人对科举中第者推重艳羡至极。《唐摭言》就这样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哪怕已经做了宰相高官,如果不是通过“高考”途径选拔上来的,心里终究感到缺憾;即使连年高考连年落第,直到老死,心中也无遗憾,足见古人对高考的痴狂程度。网络配图古代皇帝是世袭制,不用那么辛苦去参加科举考试,就可以登上君临天下的宝座。不过,唐代有位皇帝竟以此为憾,他就是唐宣宗。为了满足自己的高考欲,他竟然在皇宫中的柱子上题写“乡贡进士李道龙”,又在殿柱上自题:“乡贡进士李某。”不能参加高考,唐宣宗只能自诩为进士,以便达到心理上的满足。网络配图唐宣宗对那些科举中...
· 唐宣宗竟是个高考狂:常问询官员是否考中进士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出身寒族的读书人获取功名利禄的唯一途径。由于每年科举录取的名额有限,能幸运地冲过科举考试独木桥的举子,实在少之又少,因此,古人对科举中第者推重艳羡至极。《唐摭言》就这样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哪怕已经做了宰相高官,如果不是通过“高考”途径选拔上来的,心里终究感到缺憾;即使连年高考连年落第,直到老死,心中也无遗憾,足见古人对高考的痴狂程度。古代皇帝是世袭制,不用那么辛苦去参加科举考试,就可以登上君临天下的宝座。不过,唐代有位皇帝竟以此为憾,他就是唐宣宗。为了满足自己的高考欲,他竟然在皇宫中的柱子上题写“乡贡进士李道龙”,又在殿柱上自题:“乡贡进士李某。”不能参加高考,唐宣宗只能自诩为进士,以便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唐宣宗对那些科举中第者非常羡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