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刘墉在外地当官名声很好 为何到了京城就无所作为了?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7
转发:0
评论:0
刘墉在外地当官名声很好为何到了京城就无所作为了?,刘墉作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臣,给人一直都是刚正不阿、清正廉明的正面形象,特别是

  刘墉作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臣,给人一直都是刚正不阿、清正廉明的正面形象,特别是和纪晓岚联手智斗和珅、诙谐“调戏”乾隆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历史上的刘墉果真如此吗?

  中国读书人自古以来便从儒家经典中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营养,这些被称为“士”的读书人又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官僚队伍中去,因此,这些人的气节如何,直接关系到封建统治集团的整体素质,从而影响到国家的治乱兴衰。

刘墉

网络配图

  在现实社会中,真正能做到为民请命的封建官吏,实在是少之又少。刘墉早年以清官的形象,一直声闻天下,《刘文清轶事》中记载:“刘文清任外吏时,清勤刚正,一时有阎罗包老之称”,而自从进入中央机构后,却来了个一般八十度的大转弯,变得圆滑世故。

  实际上,当时的许多大臣也大多和刘墉一样无所作为。如刘墉的好友、协办大学士朱珪也采取的是滑稽自容,朱珪晚年喜欢经常闭目养神。门生故吏来看他,他总是倚靠着桌子坐着,用拐杖支撑着脑袋,他与人谈话也不睁眼睛,说话喜欢诙谐。

  像刘墉、朱珪这种处事方式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其出现自然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由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雍正乾隆年间极端强化,臣下追求令名的思想也大受打击。雍正帝就担心官僚沽名钓誉,不能实心实意为自己效力,所以公开反对官僚好名。他曾经臣下说:“为臣不惟好利,亦不可好名。名之与利,虽清浊不同,总是私心。”

刘墉

网络配图

  这种现象到了乾隆朝更是进一步深化,乾隆帝对臣僚的好名习气防范超过雍正帝。在他看来,臣僚好名即有碍与朝廷吏治,也不利于维护专制权威,所以他对习染者每每严辞,甚至不惜大开杀戒,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警告陕西巡抚陈宏谋说:“嗣后倘不思痛改前非,遇事苟且掩饰,仍沽名邀誉之恶习,必不能逃朕洞鉴,思再邀宽典也。”

  然而,好名作为士大夫的一种历史传统,源远流长,很难在短时间内整饬见效,乾隆帝因此阐发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即本朝无名臣。他说:朕以为本朝纲纪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为什么?因为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这也是国家的社稷之福。

刘墉

网络配图

  乾隆帝“本朝无名臣”之说,从理论上断绝了士大夫“名垂青史”的人生理想,暴露出其十足的垄断荣誉,天下的专制心态。

  出身清官、名相之后的刘墉,对名的追求本应该比别人更强烈,但在乾隆极端专制君主意志支配下,也不得不收起自己的名心。这就是刘墉个性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他长期受乾隆帝宠爱的原因。

  “伴君如伴虎”,君臣间的相处需要一点艺术,刘墉可谓深得此道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乾隆时被判死罪的贪官为何重获重用异地当官
乾隆皇帝虽明确规定:凡官员犯有侵贪、亏空、苛索、贿赂、欺冒、挪移、盗库等贪污行径,一经发觉,严惩不贷,强调“不可为贪官开幸生之路”,并以“斧锁一日未加,则侵贪一日未止”,实施严刑峻法。然而,专制政治赋予了统治者在执政过程中很大的随意性,故而乾隆帝个人的权力和意志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其主要表现为:网络配图其一,因人立法,徇庇亲信。诸如云贵总督李侍尧,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因贪赃索贿,为云南储粮道海宁参劾,由于情节恶劣,大学士九卿会议斩决,但乾隆帝认为李侍尧在督抚中最为出色,遂百计回护,命各直省督抚重议。但当各督抚多请照初议定罪时,乾隆皇帝犹欲开脱之,对支持九卿之议的富勒浑等人大加斥责,并不顾众意,以“罪疑惟轻,朕不为已甚之事”,下诏将李侍尧定为斩监候。不久,即降特旨,赐其三品顶带花翎,起用为陕甘总督。此后,李侍尧贪渎如故,而“上终怜其才,为之曲赦”。又如,闽浙总督陈辉祖亦以“能事”为乾...
· 乾隆时被判死罪的贪官为何仍重获重用异地当总督
乾隆皇帝虽明确规定:凡官员犯有侵贪、亏空、苛索、贿赂、欺冒、挪移、盗库等贪污行径,一经发觉,严惩不贷,强调“不可为贪官开幸生之路”,并以“斧锁一日未加,则侵贪一日未止”,实施严刑峻法。然而,专制政治赋予了统治者在执政过程中很大的随意性,故而乾隆帝个人的权力和意志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其主要表现为:网络配图其一,因人立法,徇庇亲信。诸如云贵总督李侍尧,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因贪赃索贿,为云南储粮道海宁参劾,由于情节恶劣,大学士九卿会议斩决,但乾隆帝认为李侍尧在督抚中最为出色,遂百计回护,命各直省督抚重议。但当各督抚多请照初议定罪时,乾隆皇帝犹欲开脱之,对支持九卿之议的富勒浑等人大加斥责,并不顾众意,以“罪疑惟轻,朕不为已甚之事”,下诏将李侍尧定为斩监候。不久,即降特旨,赐其三品顶带花翎,起用为陕甘总督。此后,李侍尧贪渎如故,而“上终怜其才,为之曲赦”。又如,闽浙总督陈辉祖亦以“能事”为乾...
· 为何春秋时期的战争不灭国到了战国就变化了?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后,春秋战国的历史得以开启。对于春秋和战国这两个历史阶段,不仅体现在诸侯国数量上的不同,更在于战争性质上的不同。就春秋时期来说,大部分战争不是以灭国为宗旨,以齐桓公等春秋五霸来说,战争的目的主要是称霸诸侯。而到了战国时期,战争目的就是为了占领土地和人口,乃至于秦始皇时期的统一战争。那么,为什么两个阶段的战争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呢?首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根据战争的政治目的,可以将其分为有限战争和无限战争。在春秋时期,贵族是各国军队的主要构成,每次战争的交战数量大多在几千人,时间不过几日。由此,战争的目的主要不是消灭敌人,而是削弱和消耗敌人。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征兵制度的形成,战争具有了总体性。以当时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为例,战争与平民之间的冲突消失,进入到战时全民皆兵的状态。在战国时期,因为大量的平民取代贵族成为军队的主力,促使战争的成本下降了。于是,春秋时期的尽量避免战争,...
· 汉朝末年天子刘协,虽是亡国之君但名声却很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协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不是残暴无道之辈就是无心政事之君,也正是他们由于他们这种做派,才使得国家灭亡、百姓涂炭,这些亡国之君将国家葬送之后大都不会留下好名声。但凡事总有例外,汉朝末年天子刘协就是亡国之君,但他的名声就很好,刘协的谥号是“孝献”,这个谥号的意思就表明了刘协是一个孝顺、睿智的君主。刘协确实也符合这个谥号,他这一生贵为皇帝,但是从他当皇帝的那天起就一直沦为身不由己的傀儡,他的一举一动包括生命都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但刘协一直心有不甘,他不甘心自己的命运一直掌握在别人的手里,所以他曾多次反抗。刘协是汉灵帝刘宏的次子,刘协从出生的那天起就深受刘宏的喜爱,刘宏曾多次想将刘协立为太子,但刘协是刘宏的次子,他的上边还有哥哥刘辩,按照汉朝的立长不立幼的规矩,刘宏只能将刘辩立为太子,将刘协封王。刘宏死后刘辩登基称帝,但内宫宦官与朝廷大臣之...
· 为什么以前的北京城墙没有西北角呢?看完这个就明白了
北京城的历史悠久,但是很多人发现,老北京城的城墙没有西北角。这是为什么呢?(老北京城墙地图)上面是老北京城墙地图,我们看红色区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北角,形成了弧形,与其他三个角相比,非常奇特。老北京城的历史非常悠久,古城墙周长60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据史书记载,巍巍北京古城墙在元代时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谓城方如印。明朝的时候,朱棣定都北京,决定天子守门,对城墙进行了完善,此时就没有西北角了。那么,为啥没有西北角了呢?主要有以下几种猜测。(姚广孝)1、姚广孝所为朱棣从侄子那里抢来皇位后,命令手下大臣姚广孝开始修建北京城。相传,姚广孝对元朝留下的城墙进行修缮和重建,起初是按矩形设计的,想把矩形的对角线交点,交在皇宫的金銮殿上,以此来表示皇帝至高无上的核心地位。由于自然原因,最终还是偏离了金銮殿。咋办呢?姚广孝灵机一动,去掉一角,这就是西北角。后代的城墙基本保留明朝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