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赵武灵王:怎样摆平反对派?我比商鞅高明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44
转发:0
评论:0
赵武灵王:怎样摆平反对派?我比商鞅高明,几乎所有的改革,都会遭遇强大的反对派。“胡服骑射”尽管只是换套衣服,也未能幸

  几乎所有的改革,都会遭遇强大的反对派。“胡服骑射”尽管只是换套衣服,也未能幸免。如何摆平反对派,是改革家们非常头疼但又必须解决的问题。最铁腕的当属商鞅,不管你赞成还是反对改革,一律给我闭嘴,违者充军发配到边远艰苦地区。那么,赵武灵王又如何搞定反对派的呢?他采用的是“胡萝卜+大棒”双管齐下的策略,注意,“胡萝卜”在“大棒”前面,软与硬交替上阵,刚与柔亲密合作,弹性十足。

网络配图

  所谓“胡服骑射”,就是脱下礼服,换上运动装,在奔驰的马上练习箭术。看起来这事很简单,而且又有国家1号人物推动,办起来应该很顺利。事实恰恰相反。千万不要以为赵雍是老板,下个命令就行了,他还得取得下属们支持。您想想,改革有不少具体的事得办,老板不可能事必躬亲,执行还得靠大家,如果大多数人不支持,改革就搞不下去。

  “胡服骑射”实际上是“华夏”学习“蛮夷”,好比大公司借鉴小企业经营模式,容易被认为本末倒置,不被理解。反对派思想深处根植着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观念,很难扭转。后来,鲁迅曾一针见血分析这种心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而国粹遂成为孱主和孱奴的宝贝。”大家都知道,清军入关后要求汉人剃发,遇到明代遗民的普遍抵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面对的阻力差不多就是这个程度。

  中原服饰的标配是“上衣下裳、宽袍大袖”,非长裤,而是裙子;上身非紧身袖口,而是宽口。如此穿着,骑射显然不便。按说,实行“胡服骑射”在军事上的好处显而易见,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支持呢?

网络配图

  服饰既是遮羞布和保暖装,更是一种文化,发挥着“身份标识”的功能,就是孔子所说的“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有所让。”春秋时期,郑国贵族不按规定戴起“鹬冠”,居然引来杀身之祸。时代的车轮驶入战国,但车上绝大多数官员的脑子还停留在春秋时代。要是换成清一色的胡服,官民无别,那不乱套了吗?官员们的优越感也没法体现。当然了,这些人反对胡服,不会拿有损自身利益说事,而是包装为高大上的说法——影响国家安全。赵雍搞“胡服骑射”,不只命令官员和军人换胡服,还提倡全国人民都穿。反对派认为这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可能造成人心散乱甚至内乱,不仅不能富国强兵,还会玩火。

  “胡服骑射”除了得到少数民族出身的肥义与楼缓支持,几乎遭到王族、文臣、武将一致反对,正如司马迁所载“群臣皆不欲”。反对派的代表人物史是赵雍的叔叔赵成。赵雍亲政前,一直由王叔监国,军政大事实际由赵成做主。直到公元前321年赵成丧妻守丧,20岁的赵雍才开始主国。

  赵雍的设想是,上朝时自己和叔叔带头穿胡服,其他人就不好说什么了。他派人带着胡服传话给赵成,却低估了这个叔叔的顽固性。赵成认为,向未开化的胡人学习是丢祖宗的脸,但又不便在朝堂上当众与侄子唱对台戏,就打算消极应对,称病不朝。赵雍当然知道叔叔的病根,于是亲自登门求见,苦口婆心说了一大堆话,其中最有杀伤力的一句是这样的:“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赵简子和赵襄子是赵国名君,一直想灭掉中山国而不能,还被对方反攻,连鄗城(位于今河北桐乡县北)都差点丢了。赵雍把抬出来压叔叔,又用国耻来刺激他,效果很好。

  说服王叔赵成,阻力减小了,但并未消失,还是有不少人激烈反对“胡服骑射”。赵雍于是软硬兼施,除了晓之以理,也挥起了大棒,拿不肯穿胡服的王族赵燕开刀,指责他“逆主,罪莫大焉”,定性为“犯刑戮之罪”,威胁要“明有司之法”。尽管如此,赵雍仍比商鞅温和多了,没有割掉人家的鼻子。

赵武灵王2.jpg

网络配图

  统一高层思想后,赵雍发出改革令,并出台了配套的优惠政策:改穿胡服的,国家给予换装补贴;参加骑射的,5年不用交税。为更好地训练骑兵,赵武灵王不仅虚心请来胡人当师傅,并直接招收胡兵,还在原阳(今呼和浩特东南)建立了训练基地。从历史文献的记载看,吴起、孙膑、商鞅都用过骑兵,但并未普及,且仅作为车兵的辅助,不是独立兵种。真正把骑兵作为兵种建制,赵雍是第一人。

  表面上,大家都不反对了,但赵雍很清楚,文武大臣们更多是慑于自己的权威,口服而非心服。因此,在改革初成的第二年(公元前306年),他决定用行动进一步说服众人,于是先打中山,再击林胡,都取得胜利。这两个国家以前经常欺负赵国,现在落败,国人出了恶气,当然更加支持“胡服骑射”。通过军事胜利,赵雍不仅成功化解了保守派的担心——换装胡服会影响赵国人的民族存在感,而且加强了国民的民族认同感。

  5年后的公元前302年,赵雍下令将军、大夫、适子、代吏都换上胡服,标志着“胡服骑射”改革基本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赵武灵王:怎样摆平反对派?我比商鞅高明
几乎所有的改革,都会遭遇强大的反对派。“胡服骑射”尽管只是换套衣服,也未能幸免。如何摆平反对派,是改革家们非常头疼但又必须解决的问题。最铁腕的当属商鞅,不管你赞成还是反对改革,一律给我闭嘴,违者充军发配到边远艰苦地区。那么,赵武灵王又如何搞定反对派的呢?他采用的是“胡萝卜+大棒”双管齐下的策略,注意,“胡萝卜”在“大棒”前面,软与硬交替上阵,刚与柔亲密合作,弹性十足。所谓“胡服骑射”,就是脱下礼服,换上运动装,在奔驰的马上练习箭术。看起来这事很简单,而且又有国家1号人物推动,办起来应该很顺利。事实恰恰相反。千万不要以为赵雍是老板,下个命令就行了,他还得取得下属们支持。您想想,改革有不少具体的事得办,老板不可能事必躬亲,执行还得靠大家,如果大多数人不支持,改革就搞不下去。“胡服骑射”实际上是“华夏”学习“蛮夷”,好比大公司借鉴小企业经营模式,容易被认为本末倒置,不被理解。反对派思想深处根植着...
· 赵武灵王是谁?赵武灵王赵雍简介
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当称为赵雍,不叫嬴雍),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生于赵国首都邯郸。赵武灵王在位时,赵国军事力量不强,受中原大国欺侮。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也不时骚扰,邻境较小的中山国也时常进犯。赵武灵王二十四年(前302年)颁布命令,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国因而得以强盛。后陆续率将士攻击匈奴,占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两岸之地,建立云中、九原两郡,又在阴山筑长城以抵御胡人。因此战国晚期赵国成为实力仅次于秦、齐两国的军事强国。晚年传位于子赵惠文王,自号为“主父”,公元前295年的沙丘之乱中被围困饿死于沙丘宫(今河北广宗县大平台村一带)。[1]谥号为武灵王,赵国君主称王,自武灵王谥号始。历史评价:赵武灵王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国王。在刚即位的时候,就能在肥义的帮助下,镇定地退走五国之兵。赵武灵王从赵国游牧文化重于...
· 赵武灵王
(?—前295)战国时赵国国君。名雍,谥武灵。赵肃侯子。燕王哙让位给相国子之,引起内乱,他召燕公子职于韩,使乐池送归,立以为王,即燕昭王。秦武王举鼎受伤而死,发生争夺王位内乱,他使赵固召秦公子稷于燕送还,立以为王,即秦昭王。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实行“胡服骑射”,以防御游牧部族进攻。后五年又“命吏大夫妈迁于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命将军、大夫、适子、代(今河北蔚胰西北)吏皆貂服(即胡服)”(《古本竹书纪年》)。后又攻灭中山,破林胡、楼烦。二十七年(前299)传位给少子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另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后章不满,起兵争位失败,逃入主父(赵武灵王)所居沙丘宫。李兑围宫三月余,他饿死。
· 赵武灵王简介赵武灵王的超前设想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帝王,十五岁登基,国家面临五个国家的觊觎。年少的他出奇谋保住国家,已经显出明君风范。后来国家也的确在他的带领下步入强国行列,位列战国七雄之一。但是后来他的一个治国思想,不仅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也让国家陷入混乱。这位帝王,就是战国的赵武灵王。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年仅十五岁的赵武灵王继位。魏、楚、秦、燕、齐五国想要趁着新君年幼,国家不稳之时瓜分赵国。五国各率精锐之师几万人,前来参加赵肃侯的葬礼,明说悼念,其实就是想要瓜分赵国,史称“五国会葬”。面对如此危机,赵武灵王虽然年幼,却表现出了超出年龄段的成熟和睿智。他摆出一副鱼死网破的姿态,面对五国强军丝毫不怯场,十分强硬。他下令赵国全境处于戒严状态,代郡、太原郡、上党郡和邯郸的赵军一级戒备,随时准备战斗。当然他也不是一股脑向前冲的傻子,在摆出如此姿态的同时,联系夹在秦、魏、楚、齐间的韩国和宋国。三国联盟形成品字结构,使得秦、...
· 赵武灵王的生平简介赵武灵王是怎么死的?
嬴姓,赵氏,名雍,赵雍,这个人就是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王,在他的统治下,赵国发展到了巅峰,十分强大。但是,也是因为赵武灵王的原因,导致了后来赵国的内乱,不仅有自己的两个儿子,再加上自己这个“太上皇”,都来争夺王位和王权。赵武灵王生于公元前340年,在公元前326的时候,他的父亲赵肃侯死了,赵国的王位就落到了他的头上。可是,赵王却并不是如此好坐的一个位置,他初初继位,便面临了一个足以覆灭赵国的危机。各国君王打算趁着到赵国参加赵肃侯葬礼的机会,将自己国家的精锐部队派往赵国,图谋合纵攻打赵国。赵武灵王决定联合韩国和宋国,在版图上形成品字形的阵型,如果其余五国攻打赵国,那么,韩、赵、宋的联军,就会从各自的国家出发攻打临近的国家,这样一来就天下大乱了。那些强国一看赵国的气势如此足,还对他们的国家造成了威胁,来参加葬礼的时候,就不敢和赵国真正的打起来。参加完葬礼的他们很快就离开了赵国,恨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