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三国时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为何不是诸葛亮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12
转发:0
评论:0
三国时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为何不是诸葛亮,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展开来写的重头戏,历史上仅仅那么一句“凡三往乃见”,小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展开来写的重头戏,历史上仅仅那么一句“凡三往乃见”,小说的作者竟然妙笔生花写出了有声有色的三回故事,真让人佩服作者编故事的本事。

  三国时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是谁?并非诸葛亮原创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也就是曹操南下荆襄的前一年,刘备见到年轻的诸葛亮,他们的交谈涉及天下大事,被目为对策史称《隆中对策》。对策中的主要内容为两部分:一是分析形势,指出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也”;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往北,太强大,拿不下来,往东,那是人家经营多年的地儿,也别惦记。

1.jpg

网络配图

   指出了唯一的方向:荆州,益州,这一条线路。“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就是所谓的天下三分的基本论述。这在当时是预见,后经实践大体得到了证明,就因为此使《隆中对策》具有了很高的价值而千古传诵。但把他归功于诸葛亮的个人创见,不大公平。汉末中原大乱,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洛阳长安成为一片废墟,中原人士大量流寓荆州,史称“士之避难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荆州本身也是人才聚集之地。

3.jpg

网络配图

  一时间荆襄人才荟萃,如庞德公、司马德操、黄承彦、徐庶、庞统、诸葛亮等,都是云集荆州的士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关心政治经纬世事,研讨政局抨击当权,成为当时左右局势的政治家集团。诸葛亮就是这集团中的一个成员,因此隆中对策,就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杰作,而是荆襄士人集团集体智慧的产物。当时有识之士都有比较相同或比较接近的观点,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曹营的程昱指出“曹公无敌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作为曹营中的谋士,程昱有着清醒的头脑,对江东这块地方他的看法与其他人都不相同,别人认为,孙权必杀刘备,从而曹军可以承其弊,一举平定江南。他认为孙权据有江东,并不会自觉强大而恣意所为 “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因此会结外援,以加强自己的力量,他不会杀刘备,反而会扶助刘备。这是截然相反的看法,看法虽然不同,但对孙权的看法没什么不同:是敌对的一方,且有相当的实力,他们的看法是一致的。而刘备是为各方的利益及当时的形势所迫新产生的力量,主要作用是孙权的资助。为了共同的利益两股较小的力量(刘备尤其小)联合起来,共同抗曹。

2.jpg

网络配图

  这种局面“难解势分”就是天下三分的结果。而第一个提出天下三分的是东吴的鲁肃,公元200年鲁肃见孙权进行了精辟的形势分析“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釁。”也是鼎足而立的看法。当曹操号称八十万众即将杀向江南,许多东吴的文臣武将都丧失了抵抗的信心,而此时鲁肃坚持抗曹的主张,同时提出和刘备结盟,资助刘备,以造成鼎足之势。他的主张被孙权采纳,并获得了成功。应该说鼎足之势的设想,虽然是当时杰出人物各自得出的结论,那也是他们共同看法而非诸葛亮的首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时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居然不是诸葛亮!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展开来写的重头戏,历史上仅仅那么一句“凡三往乃见”,小说的作者竟然妙笔生花写出了有声有色的三回故事,真让人佩服作者编故事的本事。三国时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是谁?并非诸葛亮原创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也就是曹操南下荆襄的前一年,刘备见到年轻的诸葛亮,他们的交谈涉及天下大事,被目为对策史称《隆中对策》。对策中的主要内容为两部分:一是分析形势,指出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也”;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往北,太强大,拿不下来,往东,那是人家经营多年的地儿,也别惦记。指出了唯一的方向:荆州,益州,这一条线路。“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
· 三国最聪明的人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司马懿
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席间问刘禅:“你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于是刘禅就成了庸主的代表,“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对庸人的戏称,刘禅真的傻吗?网络配图非也,其实刘禅是三国里最聪明的。刘禅公元223登基,公元263年下台,称帝在位41年,这是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年代,庸人怎么可能做到?在北伐问题上,刘禅也看得比较深远,他曾规劝诸葛亮:“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其实他这就是劝阻诸葛亮不要北伐了。但诸葛亮当时的权利比他大,所以他也不好公然阻止。网络配图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这样说道:“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是对刘禅的评价,诸葛亮都说他天资仁敏...
· 三国时代的人物品藻
三国时代是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为了在鼎足之际增强国力,拓展疆土,各国统治者竭力网罗人才。选拔人才的实际需要,促使人物品藻的风气更加盛行。(一)吴国与蜀国的人物品藻吴国长于人伦识鉴的名士有很多。顾劭与孙和都是这方面的专家。《三国志》卷五二《顾劭传》说顾劭“博览书传,好乐人伦”,卷五九《吴主五子传·孙和》裴松之注引《吴书》说孙和“精识聪敏,尊敬师傅,爱好人物”,“讲校经义,综察是非,及访咨朝臣,考绩行能,以知优劣,各有条贯”。在当时人看来,“爱好人物”是一件美事,唯大雅君子方能为之。《三国志》卷四八《三嗣主传·孙休》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李)衡字叔平,本襄阳卒家子也,汉末入吴为武昌庶民。闻羊衜有人物之鉴,往干之,衜曰:“多事之世,尚书剧曹郎才也。”……同书卷五二《步骘传》裴松之注引《吴书》:(李肃)少以才闻,善论议,臧否得中,甄奇录异,荐述后进,题目品藻,曲有条贯,众人以此服之。(孙)权擢以...
· 三国时代的人物品藻
三国时代是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为了在鼎足之际增强国力,拓展疆土,各国统治者竭力网罗人才。选拔人才的实际需要,促使人物品藻的风气更加盛行。(一)吴国与蜀国的人物品藻吴国长于人伦识鉴的名士有很多。顾劭与孙和都是这方面的专家。《三国志》卷五二《顾劭传》说顾劭“博览书传,好乐人伦”,卷五九《吴主五子传·孙和》裴松之注引《吴书》说孙和“精识聪敏,尊敬师傅,爱好人物”,“讲校经义,综察是非,及访咨朝臣,考绩行能,以知优劣,各有条贯”。在当时人看来,“爱好人物”是一件美事,唯大雅君子方能为之。《三国志》卷四八《三嗣主传·孙休》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李)衡字叔平,本襄阳卒家子也,汉末入吴为武昌庶民。闻羊道有人物之鉴,往干之,道曰:“多事之世,尚书剧曹郎才也。”……同书卷五二《步骘传》裴松之注引《吴书》:(李肃)少以才闻,善论议,臧否得中,甄奇录异,荐述后进,题目品藻,曲有条贯...
· 三国魏蜀吴三分天下,谁占据的优势最大?
三国魏蜀吴三分天下,谁占据的优势最大?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各位有识之士,中午好!《三国演义》是大家都爱品的一本名著。话说回来,小说到了最后变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状态。三方各自占据着自己的地盘,并且各有各的优势。笔者想问的是,魏蜀吴三个国家,究竟是谁占据着最大的优势?魏国雄踞北方,占据的是“天时”优势赤壁之战后,曹操这一方就是一路兵败退回了长江以北。天下大势已经是成为定局。不过,论兵马和土地人口方面,笔者认为还是当属魏国这一方占据着优势。一方面:北方的汉子都是人高马大,甚是勇猛。而蜀吴却是处在南方,必定是相对弱小一些。再加上,曹操深谋远虑,求贤若渴,更是招揽了许多能人异士。另一方面:魏国土面积上甚广,有资料显示它占据着29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有500万。而且,蜀吴加起来都抵不上一个魏国。魏国还有“天时”的优势。何谓“天时”?笔者以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天时”。当时,孙权和刘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