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最早看清日本嘴脸的皇帝:非明朝朱元璋莫属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54
转发:0
评论:0
最早看清日本嘴脸的皇帝:非明朝朱元璋莫属,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很是令人费解,一方面他们极为谦卑礼让,一方面他们嗜血无良,世

  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很是令人费解,一方面他们极为谦卑礼让,一方面他们嗜血无良,世人往往会被日本人的谦卑表象所迷惑。早在我国古代就由皇帝看清了日本的真实嘴脸。日本虽然古代基本都是中国的藩属国,但总有不听话的时候,古代历史上中国和日本也交过手。但要说最恨日本,有把日本看透了的皇帝,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

1.jpg

网络配图

  朱元璋是个能人,重新夺回汉人天下,“驱逐胡虏,回复中华”的口号可以和汉武帝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齐名了,尤其是拿回了燕云十六州这块中原的屏障,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建立大明王朝,在政治和制度改革上留下不朽功绩。

  如果要找历史上最看透日本嘴角,最讨厌日本的伟人,朱元璋当仁不让。为什么这么多呢?因为朱元璋的书房挂着一把扇子,这是倭寇制造的,明军的战利品,这上面有朱元璋亲笔题的一首诗《倭扇行》,意思就是说日本国王无道,人民都是贼盗,鄙视他们光着脚,说话像青蛙叫唤,此国没有诚信,阴险狡诈,不值得交往。

  朱元璋讨厌日本不是没有原因的,明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日本以怀亲王为首的乱臣贼子乘机作乱骚扰,东南沿海倭寇猖獗,使臣言语骄横,这都是惹恼朱元璋的多种原因。而朱元璋没有选择攻打日本也是有深思熟虑的,首先明朝刚刚经历许多讨伐战争,人民生活水生火热,负担太重,再也经不起对外的大消耗战争。清除元朝残余势力就很是费了力气,然后又剿灭各路诸侯,尤其陈友谅和张士诚都不是省油的灯,明朝这些将军士兵还有老百姓该歇一歇了。攻打倭寇大本营战线太长,费时费力,况且他只是嘴上不听话,还没有到非打不可的地步。还可以给点耐心,让他考虑考虑后果。

3.jpg

网络配图

  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左右朱元璋出兵日本的,那就是前朝的多次征讨倭寇都没有成功,损失巨大。忽必烈组织过好几次征讨倭国的战争,不是作战失利就是天灾人祸,那场飓风海啸就是意外的灾难,本来几千里外的战争,额外消耗成倍递增,又是陌生环境,不熟悉地理情况就是兵家大忌,所以说元朝没有彻底把倭国打趴下不是势力不强,也不是没用心,只是天不助元。这些朱元璋都仔细想过,新国家才建立,出去打仗就一定要赢,给那些嚣张的一个彻底忏悔的结果。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朱元璋宁可忍一时,绝不争一个激动,而这期间朱元璋组织了八次北伐,以彻底扫除残渣余孽,那么多次的出兵,所消耗的人力物力不是一个公式就能计算的。

  虽然没有在有生之年发动对苍蝇般让人讨厌的倭国,但他老人家没少费心思研究倭国人。在外交上起初尽力用文的手法来诱导,并不断派使臣前往日本,用道理来开化他。期间不乏软硬兼施,都由于怀亲王阻断使者道路,从此对倭国派来的使者一概不理,拒绝和倭国的一切来往,反正也不缺你这一个藩属国,同时在沿海加派兵力应对来犯的强盗。

  朱元璋因为种种原因没能亲自用战争惩罚倭国,他能大人大量,同时担心自己的儿孙们忍不住要出手,就写了《祖训》,其中列出了十五个不要出兵征讨的国家,在倭国名字旁边特意加了几句话,大概意思就是说虽然这个国家虽然来朝贡了,但他太奸诈了,是嘴上一套心里一套的小人,要时刻提防,大费周章地去攻打这样一个跳梁小丑没什么意思,要和这样的小人绝交,不要和他们有任何来往。而朱元璋最后的皇帝生涯里也确实没有搭理倭国,贸易上都不和他来往,完全断绝关系。

2.jpg

网络配图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朱元璋掌朝时日本硬的不行,而在朱棣上位后,倭国厚着脸皮一再的派人来求着要称臣,这明显就是给脸不要脸的节奏。没有用武力吓着倭寇也使得倭国成为明朝永远的祸根,三天两头的骚扰,严重扰乱沿海居民的生活。如果在大明鼎盛时期果断出兵放手一搏,或许能灭了他也说不准,但谨慎的明政府没有做出这个冒险的举动,这样也好,万一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劳民伤财就不值得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最早看清日本嘴脸的皇帝?
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很是令人费解,一方面他们极为谦卑礼让,一方面他们嗜血无良,世人往往会被日本人的谦卑表象所迷惑。早在我国古代就由皇帝看清了日本的真实嘴脸。日本虽然古代基本都是中国的藩属国,但总有不听话的时候,古代历史上中国和日本也交过手。但要说最恨日本,有把日本看透了的皇帝,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朱元璋是个能人,重新夺回汉人天下,“驱逐胡虏,回复中华”的口号可以和汉武帝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齐名了,尤其是拿回了燕云十六州这块中原的屏障,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建立大明王朝,在政治和制度改革上留下不朽功绩。如果要找历史上最看透日本嘴角,最讨厌日本的伟人,朱元璋当仁不让。为什么这么多呢?因为朱元璋的书房挂着一把扇子,这是倭寇制造的,明军的战利品,这上面有朱元璋亲笔题的一首诗《倭扇行》,意思就是说日本国王无道,人民都是贼盗,鄙视他们光着脚,说话像青蛙叫唤,此国没有诚信,阴险狡诈,不值得交往。朱元璋讨厌日...
· 揭秘若说寒酸抠门之最的皇帝非此人莫属
道光帝自幼生长在乾隆盛世,他本可以挥金如土,但是他却把节俭当成他的癖好,过着毕生如一日的清苦生活。道光可以说是史上第一人,可为什么他的节俭没有为他留下美名,大家谈论起来总带些笑话的意味,作为一个皇帝他到底可以抠门到什么程度呢?网络配图要说道光皇帝崇尚节俭与先祖们留下来的克勤克俭脱不了干系,在他还是皇子时候随着嘉庆去了一趟沈阳,当时住在沈阳的故宫,说是故宫其实连一间阔气的大宅院都不能比,后嘉庆给他看了几样传家宝,一件皇太极使用的没有雕琢没有油彩的棍子,还有一双丢在街上都没人捡的破鞋,可谁想这鞋还有名字叫乌拉,是太祖高皇帝的御履(努尔哈赤穿的),这可给道光一强大的冲击力,祖先就是用这些东西给我们留下了偌大江山,于是道光更加坚定节俭的信念,回家以后和妻子一商量立马把房内除床铺桌椅以外的摆设都搬走了,而且从那以后每天下午四点就让太监出宫买烧饼,回来也不嫌烧饼冷硬泡壶热茶就着就吃了,然后就上床睡觉,...
· 朱元璋的众多亲人中最有能力的非此人莫属
在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当中,李文忠算的上是有勇有谋,更让他与众不同的是,他出身高贵,其生母是太祖朱元璋的亲姐姐,虽然如此,但李文忠却非纨绔子弟,他自幼喜爱读书,是明初高级将领中少有的“读书人”。李文忠,字思本,生于江苏盱眙,十二岁时母亲病逝,跟随父亲浪迹在战乱之中。后来,终于在滁阳见到了自己的亲舅舅朱元璋。朱元璋非常疼爱这个外甥,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来抚养,并让他跟从自己姓朱。网络配图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十九岁的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亲兵增援池州,破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部。后又继续引兵向东,攻下青阳、太平等四县,因此升为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事。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苗兵反叛朱元璋,杀死金华守将胡大海。李文忠出兵夺回金华后,朱元璋提升他为浙东行省左丞相,节制四州军事。次年,守卫诸全的谢再兴叛朱,投降张士诚,并带兵攻打东阳,李文忠在义务迎战,取胜之后,在离诸全五十里的地方另筑诸全新城(...
· 一件衣服穿十年最抠门的皇帝非他莫属
皇帝,这个具有特殊身份的群体,坐拥世间荣华富贵,纵横捭阖普天皇土,高傲俯视芸芸众生。但偏偏有这样一位皇帝,崇尚节俭,身体力行,毕其一生。他就是在其位30年的道光。道光皇帝是个平庸守旧的皇帝,想要禁烟结果却导致了鸦片战争,不敢对付英国人又搞得中国很丢人,实在是弄得他很无奈,也弄得大清国很无奈。网络配图毋庸置疑,在清朝的12位皇帝中,道光皇帝最为节俭。即使放眼历史上古今中外的皇帝,他的节俭意识也是最强的。但是,因为他所处的位置高高在上,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腐化奢靡,所运行的国库空虚羸弱,对所展现的国情民意并不知晓,他所倡行的节俭,也就成为了历史的笑谈。那么,他到底有多节俭?和一些只是表面讲大道理、宣传出来的节俭皇帝不同,道光皇帝是真心的推行节俭。据说,身上穿的衣服要不是洗过三次,不会换下来。道光穿衣,不仅不追求华美,甚至倡导破衣缝补后继续穿用。他要求后宫和前朝一样,穿旧衣服,自己的龙袍都满是补丁...
· “松”字从“公”,“百木之长”非它莫属
南宋马远《岁寒三友图》松树之名,已注定它是“百木之长”。“松”字从“公”,而“公”在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居首位,古人如此命名,大有深意。加上孔子、庄子、荀子等人对松树的高度评价,其“百木之长”的地位更是不可动摇。松树之名源于爵位松树,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树种,它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广,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它虽然普通,但在中国人心目中,却具有崇高的地位,被奉为“百木之长”。自古以来,先哲和文人墨客对松树情有独钟,他们诗以咏松,文以记松,歌以赞松,画以绘松,以松喻人,以松言志,以松自勉,以松抒怀。在千百年的文化演变中,造就了我国独特而深厚的松文化。古人对事物的命名,往往大有深意。松树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已在它的名称中反映出来。现在很多人以为,“松”的名字,只是对松树树冠蓬松不紧的形象描述,别无他意。其实不然,宋人王安石《字说》云:“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故字从公。”柏常与松并称,“柏”字的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