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欧阳修的治学之道:身为文坛宗主竟不多读书?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72
转发:0
评论:0
欧阳修的治学之道:身为文坛宗主竟不多读书?,欧阳修主政的时候,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派人持手书前往好友刘敞处请教。接到来

  欧阳修主政的时候,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派人持手书前往好友刘敞处请教。接到来信,刘敞时常无须翻书,就可当着来使的面不假思索地执笔一一作答。被问得多了,刘敞有时也是不胜其烦,抱怨道:“好个欧九,可惜不读书!”对欧阳修的为人之道表示认可,但对他的学识素养颇有微词,认为他读的书太少了。

网络配图

网络配图

  如果说欧阳修读的书太少,肯定是冤枉了他。作为北宋文坛的第一任宗主,宋代诗文革新的倡始人,《新唐书》、《新五代史》的编撰者,若无深厚的知识学养,欧阳修自然是做不到这一切的。之所以刘敞会对他有着“不读书”的印象,根源就在于两人的读书方式截然不同之故。刘敞是个兴趣广博的大家,对经、史、佛、道、金石、卜筮、天文、方药、山经、地志,都有一定的研究,素以浏览群书、见闻广博而著称。当然,这种广泛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潜在的阻碍,使得他无法在某项学问上得有大成。毕竟要对涉猎如此之广的学科都有研究,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最后的结局,难免就会堕入到“周身是刀、把把不利”的怪圈当中。

  欧阳修自幼家境贫寒,早年为了出人头地,在古文写作上狠下苦功夫,他先是认真研读韩愈的文章,学习古文的写作手法。

网络配图

网络配图

   后来在洛阳认识了散文家尹洙,他又虚心学习尹洙简洁严谨的文风,从中汲取营养。入仕后,欧阳修有一次到内阁书库,无意中看到一本记录古代书籍的书目,上面有两千多本的书名,他竟然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欧阳修一方面感慨古人著述竟然如此之多,同时又想到这些佚失不传的书,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流传的价值,所以才会被时代所淘汰。由此领悟,不论是读书还是作文,选材都要精严,只有求深求通,有所创造,才能真正体现价值。若是依据兴趣而随意涉猎浏览,无法精读深研,结果只能是泛滥无归。

  所以,欧阳修一直秉持读书为文、贵以精专的严谨学风。他在《答吴充秀才书》中说:“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认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妙而出神入化,却很容易让作者自满,世间的读书人往往耽溺其中,只要稍有成就,就以为自己的学问已经足够用了。还有人淡漠世事,认为只有写文章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其余的一切都是漠不关心。这就是为甚么在文字创作上真正成功的人很少的原因。

  欧阳修说,孟子为了义理之学,一生奔波劳碌,荀子也是到了晚年才有著作问世,至于扬雄、王通这些人的作品,乃是模仿前人的语言而作,没有自己的创新,这就是学力不够却又勉强为文著述的例子。其意在强调,读书必须精研深读,彻底掌握,只有积累下了深厚的学养,不论是叙事说理,还是有为而作,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网络配图

网络配图

  黄庭坚的岳父孙莘老曾经向欧阳修请教,怎样才能增进学识。欧阳修说:“此无他,惟勤读书,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书出,必

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见之。”欧阳修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勤读和多写总结为增进学识的最佳方法,同时指出,写作时不要有一心胜过他人的想法,这样的心态,很难有成功者。只要平时多读多写,久了,自然就会发现自己文章中的不足,由此获得提高。

  欧阳修的读书之道,就在于“精专”二字,若遇自己不懂的问题,则不耻下问,虚心向他人请教,并不要求自己做一个博闻强记、无事不晓的通人达才。这是他根据自身需要而制订的读书策略,同时也是他在古文、史学、诗词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主要原因。(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欧阳修的治学之道:身为文坛宗主为何不多读书?
核心提示:入仕后,欧阳修有一次到内阁书库,无意中看到一本记录古代书籍的书目,上面有两千多本的书名,他竟然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欧阳修一方面感慨古人著述竟然如此之多,同时又想到这些佚失不传的书,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流传的价值,所以才会被时代所淘汰。由此领悟,不论是读书还是作文,选材都要精严,只有求深求通,有所创造,才能真正体现价值。若是依据兴趣而随意涉猎浏览,无法精读深研,结果只能是泛滥无归。网络配图欧阳修主政的时候,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派人持手书前往好友刘敞处请教。接到来信,刘敞时常无须翻书,就可当着来使的面不假思索地执笔一一作答。被问得多了,刘敞有时也是不胜其烦,抱怨道:“好个欧九,可惜不读书!”对欧阳修的为人之道表示认可,但对他的学识素养颇有微词,认为他读的书太少了。如果说欧阳修读的书太少,肯定是冤枉了他。作为北宋文坛的第一任宗主,宋代诗文革新的倡始人,《新唐书》、《新五代史》的编撰者,若无...
· 田顼为官、治学之道研究
田顼为官、治学之道研究1521年21岁的田顼以他那“文崇先汉,诗类晚唐”的杰出才华中第29名进士,被称为晚明四大才子。他一生以大器早成登上明朝政治舞台,又以43岁壮年退出政治舞台,隐居尤溪,此后消声秘迹。可是,近年来,随着朱东阁的《张居正传》发行,理学文化的深入研究以及地方志的开发研究,田顼的名字又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中。那么,支撑田顼为官之道、治学之道的思想是什么呢?一、田顼的为官之道1、忠君的思想。田顼的忠君的思想表现在他的政德上:颜良重的《岩城小札》的第三节《清清梅林水》一文认为:田顼为政注重清廉,体察民情,刚直不阿。以德为政,虽罪于显贵,却利益百姓,乃政德之精华。吏部尚书王用宾在《明故中宪督学宪副柜山田先生墓志铭》则称赞:田顼出任户部主事,奉命办理九江税务,廉洁奉公,政绩卓著。任南京兵部武选主事勤政敬业,“区划戎政,井井可观。贤劳允著,令誉昭闻。”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 张九龄为什么会被推为“文坛宗主”
作者:辛上邪文学史常有变故,有些人在此时被盛赞、被誉为翘楚,到了彼代便销声匿迹,比如张九龄。他经历初唐跨入盛唐,承上启下,树儒家典范、创山水纪行诗之新格局,开李杜风气,被推为一代文宗,如此伟业却随时间湮灭,唯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名句为人所重。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张家落籍曲江(今广东韶关),随着与当地人通婚,张家成为“土著姓”。在重视门籍的唐代,这样的出身非常不利于他的发展,虽然才华出众,但在与张说通籍后,他才得以逐渐步入“正途”。张九龄“七岁能文”,十三岁时,上书广州刺史的王方庆,王方庆夸奖他“此子必能致远”。张九龄又被称作张曲江、曲江公、始兴公、始兴伯、张文献公,他的传世文集为《张曲江集》。二十岁时,张九龄考过了乡试,702年,又进士及第。因其才华出众,受到负责考试的考功员外郎沈佺期的欣赏。703年,张说被流放钦州,路过韶州时被张九龄文章所打动,“燕公过...
· 张九龄为什么会被推为“文坛宗主”?
作者:辛上邪文学史常有变故,有些人在此时被盛赞、被誉为翘楚,到了彼代便销声匿迹,比如张九龄。他经历初唐跨入盛唐,承上启下,树儒家典范、创山水纪行诗之新格局,开李杜风气,被推为一代文宗,如此伟业却随时间湮灭,唯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名句为人所重。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张家落籍曲江(今广东韶关),随着与当地人通婚,张家成为“土著姓”。在重视门籍的唐代,这样的出身非常不利于他的发展,虽然才华出众,但在与张说通籍后,他才得以逐渐步入“正途”。张九龄“七岁能文”,十三岁时,上书广州刺史的王方庆,王方庆夸奖他“此子必能致远”。张九龄又被称作张曲江、曲江公、始兴公、始兴伯、张文献公,他的传世文集为《张曲江集》。二十岁时,张九龄考过了乡试,702年,又进士及第。因其才华出众,受到负责考试的考功员外郎沈佺期的欣赏。703年,张说被流放钦州,路过韶州时被张九龄文章所打动,“燕公过...
· 张九龄为什么会被推为“文坛宗主”?
作者:辛上邪文学史常有变故,有些人在此时被盛赞、被誉为翘楚,到了彼代便销声匿迹,比如张九龄。他经历初唐跨入盛唐,承上启下,树儒家典范、创山水纪行诗之新格局,开李杜风气,被推为一代文宗,如此伟业却随时间湮灭,唯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名句为人所重。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张家落籍曲江(今广东韶关),随着与当地人通婚,张家成为“土著姓”。在重视门籍的唐代,这样的出身非常不利于他的发展,虽然才华出众,但在与张说通籍后,他才得以逐渐步入“正途”。张九龄“七岁能文”,十三岁时,上书广州刺史的王方庆,王方庆夸奖他“此子必能致远”。张九龄又被称作张曲江、曲江公、始兴公、始兴伯、张文献公,他的传世文集为《张曲江集》。二十岁时,张九龄考过了乡试,702年,又进士及第。因其才华出众,受到负责考试的考功员外郎沈佺期的欣赏。703年,张说被流放钦州,路过韶州时被张九龄文章所打动,“燕公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