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出身贫寒的孔子是如何当上鲁国大司寇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13
转发:0
评论:0
出身贫寒的孔子是如何当上鲁国大司寇的?,先秦时期做官基本都是世袭的。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虎将,曾做过陬邑大夫。本来

  先秦时期做官基本都是世袭的。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虎将,曾做过陬邑大夫。本来孔子也有机会在父亲的帮助下捞个官职,但是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父亲给孔子的只是一个士族的身份。

  叔梁纥在诸侯联军攻打逼阳国时扛起城门

  孔子是母亲独自带大的,家里很穷。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孔子从小就给别人打工,做的最多的是在别人葬礼上和祭祀时帮工。由于很爱学习,后来孔子就成为丧葬和祭祀方面的专家。别人有不懂的都来向孔子请教。

  孔子.jpg

网络配图

   葬礼和祭祀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孔子对周礼的各个方面都比较精通,这就是孔子推崇周礼的源头。

  孔子精通周礼,接受过士族教育,曾在鲁国季氏家里做仓库管理员。

  三十岁时,孔子开办私立学校。由于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开私学的,学问水平也很高,招收了很多徒弟。孔子的弟子多数都是士族,很多还是公卿子弟,这让孔子的名气越来越大。

  孔子虽然很想做官,来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在51岁之前都没有如愿,他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官职的民办教师。

  那么,孔子在51岁是如何当官的?

  当时,鲁国的土地被季孙、叔孙、孟孙(即三桓)三家瓜分,三家之中季孙家势力最大,掌握了鲁国的国政。而季孙家的权力又被管家阳虎所掌握。

  阳虎掌握了季孙家的权力,进而掌握了鲁国的军政大权。但阳虎人心不足蛇吞象,他联合一部分死党,准备动用军队彻底消灭“三桓”的势力,取而代之。

  阳虎发动的政变最终失败。阳虎逃亡齐国,随后又去了晋国,被赵鞅收留。

  阳虎在政变之前曾召孔子去做官。孔子被迫答应了,但是还没去,阳虎的政变就失败了。

  孔子1.jpg

网络配图

   阳虎的党羽公孙不狃占据季孙家的大本营费邑,召孔子去做官,孔子口头答应了,但是没有动身去。

  这两件事传到了鲁国君主鲁定公那里。鲁定公认为孔子必定是个人才,不然为什么被阳虎和公孙不狃看中?孔子没有去叛乱者那里做官,说明是忠于君主的。所以鲁定公召见孔子,经过亲自面试,鲁定公决定启用孔子帮助治理地方。

  于是,孔子被任命为中都(今山东汶上县西)尉。

  孔子在中都尉任上干了一年,政绩还不错。鲁定公决定任用孔子管理自己的所有土地,任命孔子为小司空。

  类似三家分晋,鲁国土地也被“三桓”瓜分。鲁国国君的土地已经很少了,只有几座小城。孔子就管理这些地方。

  几个月后,鲁国的司寇去世。正好齐鲁两国在两国交界的夹谷地区有一个国君之间的会盟。鲁定公需要有一个精通周礼和外交的人陪同。于是,鲁定公选中了精通周礼的孔子。

  作为国君第一陪同人员,级别必须很高,于是孔子被任命为鲁国大司寇,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司寇原本是上卿,但三桓瓜分鲁国后,就只有三桓家族的族长才是上卿。司寇名义上与三桓家族世袭的司马、司空平级,实际地位要低一些。

  孔子2.jpg

网络配图

   也就是说,孔子在鲁国的官职职位仅次于鲁定公和三桓,是位居鲁国第五位的高级官员,是名副其实的大官。

  孔子能在两年之内,从一个普通的士,一个民办教师,一跃成为鲁国排名第五的官员,实在是一个奇迹。

  当然,孔子的官职是鲁定公任命的,鲁定公已经被三桓架空,孔子也就更加没有实权。孔子的任何政令只在鲁定公的几座城内有效,三桓地盘上的事情他管不着。

  在齐鲁两国夹谷会盟中,孔子不卑不亢,不但从礼仪上维护了鲁定公的尊严,还从齐国要回来了一部分被占领的土地。孔子此次陪同获得巨大成功,孔子的名声不但传遍鲁国,连其他诸侯国也都知道了孔子。

  孔子在司寇的位置上谋求削弱三桓,甚至准备让国君重新掌握鲁国政权,触犯了三桓的利益,当了没几个月,就不得不出走国外,开始率领弟子周游列国。不过,孔子一直到去世,都享有司寇的待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讲历史——孔子的生平(一)——鲁国大乱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父亲在他3岁时去世,到他17岁时,母亲也去世了。到将母亲下葬时,他已经在鲁国取得了“知礼者”的名声与能力。他做过许多事,然后借由“知礼者”的名声,有了参与政治的机会。孔子的儿子叫“鲤”,据说命名的来源是鲁昭公赐了一条鲤鱼给他,如果是这样,那意味着儿子出生时,孔子就已经有资格参加国君主持的典礼,和国君互动了。孔子参与政治的过程并不顺利,更不愉快。关键在于孔子“知礼”,而当时鲁国到处所见的,都是违礼、僭礼的做法。《论语·八佾》说:“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进到举办重要仪式的太庙,孔子这也问那也问,有人就嘲笑:这也不知道那也不知道,怎么会有“知礼”的名号呢?孔子听到了别人的嘲讽,就感慨地表白:东问西问,是在问“这样合于礼吗?”正因为“知礼”,所以看到太庙里样样都没做对,才会以提问的方式含蓄批评啊!这种现实,...
· 三国时期贫寒家族卞氏是如何的崛起?
卞氏的崛起在历史上不乏有因为与皇帝婚姻而崛起的家族,一个原本微末贫寒的家族往往因为皇权的影响而青云直上,三国时期的卞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卞氏本为倡家,出身非常寒微,因为嫁给曹操又成为王后、太后,成为曹魏的豪族。卞氏一门出现三个皇后,却没有出现能够左右曹魏政局的大人物。那么卞氏家族子弟都有谁呢?他们为什么没能够发展成可以干政的外戚呢?卞夫人的崛起卞氏出身寒微,卞夫人本为歌舞乐人,社会地位非常低;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所谓的宦官之后,但是曹家在东汉政坛上拥有相当高的影响力,曹操本人也能够跻身由袁绍、张邈、许攸、何颙等豪侠、名士组成的高级交际圈子里。卞夫人和曹操并不门当户对,卞夫人也不可能直接成为曹操的妻子,仅是曹操的妾室。曹操的正室本来是丁夫人,丁氏才是和曹氏相当的家族,而且与曹氏长期保持联姻关系。曹嵩的妻子就是出身丁氏。曹操对丁夫人的感情也比较和睦。丁夫人没有子嗣,曹操就把已故的刘夫人的儿子曹昂...
· 张鲁是如何降曹北迁的?
当时曹操把持的东汉政权无暇顾及汉中,遂拜张鲁为镇民中郎将(一作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张鲁统治巴、汉近三十年。后来有人在地下挖到了玉印,众人都想要尊张鲁为汉宁王。张鲁的功曹阎圃劝谏道:“汉川的百姓,户口超过十万,财富很多而且土地肥沃,四面地势险固;上可以匡扶天子,那就成为齐桓公、晋文公之流,最差也是窦融之类的人,可以不失富贵。现在承制设置官署,势力足以决断事务,不用称王。希望您暂且不称王,不要先招来祸患。”张鲁听从了阎圃的意见。[12]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抵达阳平关,张鲁想要投降曹操。但张鲁弟张卫不听,率数万人马坚守阳平关,为曹操所破。张鲁闻讯,想磕头称降。阎圃又献计说:“如今您谁被迫谒见,肯定得不到曹公的重用,不如先到朴胡去抵抗,然后再向他献礼称臣,这样才会得到曹公的重用。”张鲁于是率军前往巴中。临行前,左右的人想将仓库里的宝物全部焚毁,张鲁说:“我已...
· 朱元璋一家的奇葩姓名侧看其贫寒出身
朱元璋不仅长得丑,对于子孙后代取的名字也是奇葩无比。这不是黑朱元璋,只是遇见的奇葩多了,就自然的想到朱元璋。朱元璋时代的官员都很穷,不仅穷而且对于官员的律法都很严格。基于自己是微寒出身,对很多贪官污吏都痛恨不已。从名字看朱元璋的贫寒网络配图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有多贫寒?看看他家人的名字就知道。明朝人郎瑛的《七修类稿》收集了一篇明太祖即位后御撰的《朱氏世德碑》,碑文回忆了自己家的谱系,并详细记录了朱家祖上的名字。详细碑文就不录了,只说从碑文当中捋出的他家人特色鲜明的名字:朱元璋的五世祖叫朱仲八,娶妇陈氏,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叫朱六二,老二叫朱十一,老三叫朱百六。四世祖朱百六娶胡氏,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朱四五,老二叫朱四九。网络配图朱四九娶了侯氏,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朱初一,朱初二,朱初五,朱初十。朱初一就是朱元璋的祖父,他娶了王氏,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朱五一,老二叫朱五四。朱五四就是朱元璋的...
· 善察的鲁国大夫郈成子
春秋末期,鲁国为了和晋国通好,便派大夫郈成子外出访问晋国。访问途中,郈成子路过卫国的时候,卫国大夫右宰谷臣挽留了他,并设家宴热情地款待。宴会上歌舞蹁跹,但右宰却一直闷闷不乐,酒过三巡之后,右宰谷臣送给郈成子一块璧玉。待郈成子从晋国出使回来之后,路过卫国时,他却没有去向右宰谷臣辞行。郈成子的车夫非常奇怪地问:“先生,上次您路过卫国的时候,右宰先生非常热情地宴请您,现在,我们经过卫国,按礼您应该去拜问一下,为什么您却径自回来,不去拜会呢?”郈成子说:“上次他宴请我,是想和我一起高兴高兴;歌舞在旁,而他却闷闷不乐,这是向我表示心中有很多忧虑的事;而他在席间送我一块玉璧,也只是暂时寄存在我这里而已。由此看来,卫国一定是有什么危险将要发生了。”等到他们离开卫国三十里之后,就听说卫国发生了“宁喜之难”。这场内乱的根源发生在12年前,当时,宁殖的儿子宁喜当上卫国的左相,而被驱逐在外的卫献公也在齐国的帮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