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不得已的“君王死社稷”:崇祯为什么不南迁?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21
转发:0
评论:0
不得已的“君王死社稷”:崇祯为什么不南迁?,回看历史,看到明末李自成率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自缢于煤山,在赞叹崇祯君王死社

  回看历史,看到明末李自成率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自缢于煤山,在赞叹崇祯君王死社稷,死守气节之余,不免扼腕痛惜,感叹崇祯为什么不学宋朝南迁,再续大明王朝几百年寿命。

  崇祯2.jpg

网络配图

   其实,相比于宋朝,明朝有更佳的南迁条件。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本来就是定都南京,后来燕王篡位,才迁都北京,但是南京作为“留都”一直保留着完整的朝廷建制,六部内阁一应俱全。所以明末大厦将倾之时,如果崇祯南迁南京,有现成的朝廷,养精蓄锐,再图北伐,恢复江山还是很有可能的。那么,崇祯至死未南迁,其中有什么不得已的原因呢?

  崇祯十七年,清军接连攻陷山东、河北等地;张献忠沿湖北、湖南夺关占地,直击四川;李自成更是进潼关、占西安,控制了西北,剑指北京。大明王朝四面楚歌,风雨飘摇,崇祯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死守北京,可能会失政于寇,亡国受辱;如果弃京南迁,又怕落下个忍辱偷生、丢失国土的千古罪名。崇祯深知南迁求存是良计,但他又一心要做一个名垂青史的明君圣主,不愿背负骂名,因此他很希望大臣们纷纷决意南迁,他先是“宁死不迁”,再在“众意难违”下“屈从”南迁之计,“名”、“利”双收。于是,在此危急之时,崇祯召见群臣紧急议事,听取建议。可是这些大臣们也都知道崇祯的算盘,不愿意接崇祯踢过来的皮球,无一人站出来表态。

  崇祯3.jpg

网络配图

   大臣们为什么不愿顺着崇祯的意愿,给皇帝个台阶,提议南迁呢?其中原因不过是各怀心事,担心个人利益受损。如果皇帝南迁,太子监国,北京城会更加空虚,留在北京辅佐太子的大臣们就很有可能在城破之时成了“陪葬品”;而随驾南迁的大臣一方面不舍得多年积攒的房舍家财,另一方面也不愿背负力主南迁的骂名。总之,这个雷,谁都不愿顶。

  待到正月初九,终于有左中允李明睿诉说其中厉害,献上南迁之策。崇祯心里是很赞同的,但却没有得到群臣响应,还遭到了反对,左都御史李邦华更是提出:皇帝留守北京,让太子下江南。这个看似“两全”的计策,彻底打碎了崇祯的如意算盘。无奈之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崇祯只好下了个号召“入京勤王”的圣旨,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京城外的“忠臣贤将”身上。可惜,崇祯没等到勤王的军队,倒是告急奏折不断,穷途末路之下,崇祯自缢于煤山,做了亡国之君。

  崇祯4.jpg

网络配图

   崇祯也算是勤政的皇帝,有复兴大明王朝的雄心壮志,但同时他也生性多疑,刻薄寡恩,不得人心,这也是关键时刻,群臣不愿替他背锅的原因。当然,与此同时,崇祯的那句“大臣皆可杀”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明末的大臣们比起南宋末的大臣们,那可是差之千里。南宋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背着小皇帝跳海守节的陆秀夫,有以身殉国的十万军民,而崇祯身边却多是一帮在李自成棍棒下俯首称臣、蝇营狗苟的败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崇祯不南迁是真要死社稷还是一种无奈
公元1644年3月15日,农民军包围北京,为明朝的灭亡钉上了最后一棺材钉,18日,崇祯皇帝自杀于煤山,19日,农民军攻破北京,明朝灭亡,中国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李自成的农民军据有淮河以北原,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据四川一带,清朝则据有山海关外的东北地区和蒙古诸部,而明朝的残余势力据有淮河以南的中国半壁江山。在明朝残土上建立起来的政权当中,表面上看来,李自成的农民军声威浩大,实力最强,其实不然,当时北方民不聊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况且北方大都是不战而降,实则各怀鬼胎。实际上,最强的当属南明,南明占据中国最富庶的江南,经济基础良好,兵力不下百万。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最完整的南明弘光政权却抵抗了一年,什么原因?除了内部倾轧(左马之争)、党争、醉生梦死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弘光皇帝的昏庸与无权。网络配图弘光之所以无实权,是因为弘光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存在问题,人心不能凝聚。由此,问题产生了——作为正...
· 国君死社稷亡!明崇祯皇帝为何最终拒绝南迁?
1644年3月19日黎明时分,李自成率领的数十万起义军攻破北京,绝望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他以一种悲壮的方式宣告立国276年的大明王朝正式灭亡。后世的人们围绕着崇祯帝“国君死社稷”的壮烈,将他推崇至无以复加的地步,“先帝英明神武,人所共钦,而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临难慷慨,合国君死社稷之义,千古未有之圣主!”崇祯殉国后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历史谜题,那就是在国破之际,他为何最终拒绝效法东晋、南宋南迁,以延续国祚,伺机再起呢?后世的人们往往用“天子守国门,国君死社稷”来解释,但恐怕失之偏颇。顺着时间的轨迹,我们重读这段历史,就不难发现里面的玄机。1643年10月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破潼关,杀死明朝督师孙传庭,随即占领陕西全省。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并集结50万大军誓师东征。消息传到北京后,震惊朝野,崇祯帝立即召集朝臣商议对策,期间有人提出南迁。主张南迁的...
·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南迁?有几点原因
崇祯十七年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崇祯帝在前殿敲响了上朝的钟声,却无一人前来上朝。崇祯心里五味杂陈,痛骂奸臣误国,以致大明的江山毁于一旦,随即在在景山树上自缢身亡,身边只有太监王承恩一人陪同。大明的皇帝落得如此下场,不少人都感到非常痛心,为何崇祯不南迁?一、崇祯帝自身性格缺陷、言官激烈反对后世对崇祯帝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那就是崇祯帝生性多疑,主要表现在文武官员的任命上,在位17年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使得许多有志之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长期以往,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那就是谁也不主动承担责任,害怕出问题要自己背锅,皇帝如此,大臣亦如此。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就算是土木堡之变时期,明朝皇帝也没有迁都,所以崇祯帝对于迁都一事心里是打鼓的,不愿意自己提出来。这时,驸马爷巩永固建议崇祯皇帝迁都南京,南方百姓还是非常拥戴的,自己也可以组织几万人护送,但崇祯...
· 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真实的还是假的?
在中国古代的王朝中,明朝有一句很牛的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但是这句话如果认真分析起来,实在是一个最大的谎言。(明朝创始人朱元璋)所谓“天子守国门”,说了两个意思:一是指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靠近边界地区的北京。二是指明朝的皇帝,经常带着军队御驾亲征。这两件事,算不算“天子守国门”呢?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当然有想防范蒙古人反攻倒算的目的。毕竟那时候蒙古人被撵回漠北以后,一直不甘心。逮到机会就南下骚扰,甚至攻城拔寨。不过,这个并不是朱棣想迁都的根本原因。朱棣的根本原因是南京是朱允炆的地盘,夺了朱允炆皇位的朱棣,晚上连觉都睡不着。不迁到他的潜邸,朱棣怎么会放心呢。再说明朝皇帝御驾亲征。(朱棣北征)真正御驾亲征而且取得成效的,恐怕只有朱棣一个人。朱棣曾经五次亲率军队深入漠北,远征蒙古人。不但如此,朱棣还修缮万里长城,在边关设置了九边军镇。这些都是朱棣切实可行的措施。除了朱棣外...
· 崇祯殉国前还有百万大军,他为什么不南迁?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阳历4月25日),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攻占了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对于上述这段历史,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不过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疑问,那就是在崇祯帝殉国前,明朝在南方还有百万大军,在陪都南京还有一套完整的备用中央机构。崇祯为什么不选择南迁呢?其实这个问题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过了。当时明朝面临的形势已经非常凶险,北方的满清步步逼近山海关,而南方的农民起义军又成烽火燎原之势,官兵在各路战场上节节败退。朝廷中有官员建议崇祯皇帝在此时应该前往山东祭孔,然后南巡至南京。当然,祭孔和南巡都是冠冕堂皇的理由,说的直白点就是北京快顶不住了,皇帝赶紧逃到陪都南京吧!当时明朝面临什么样的情况,崇祯皇帝自己心里大致也有数,所以对于这个南巡的提议,他也是很感兴趣的。可是,朝廷上一群东林党大臣却坚决反对,他们提出的理由自然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