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已的“君王死社稷”:崇祯为什么不南迁?
回看历史,看到明末李自成率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自缢于煤山,在赞叹崇祯君王死社稷,死守气节之余,不免扼腕痛惜,感叹崇祯为什么不学宋朝南迁,再续大明王朝几百年寿命。
网络配图
其实,相比于宋朝,明朝有更佳的南迁条件。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本来就是定都南京,后来燕王篡位,才迁都北京,但是南京作为“留都”一直保留着完整的朝廷建制,六部内阁一应俱全。所以明末大厦将倾之时,如果崇祯南迁南京,有现成的朝廷,养精蓄锐,再图北伐,恢复江山还是很有可能的。那么,崇祯至死未南迁,其中有什么不得已的原因呢?
崇祯十七年,清军接连攻陷山东、河北等地;张献忠沿湖北、湖南夺关占地,直击四川;李自成更是进潼关、占西安,控制了西北,剑指北京。大明王朝四面楚歌,风雨飘摇,崇祯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死守北京,可能会失政于寇,亡国受辱;如果弃京南迁,又怕落下个忍辱偷生、丢失国土的千古罪名。崇祯深知南迁求存是良计,但他又一心要做一个名垂青史的明君圣主,不愿背负骂名,因此他很希望大臣们纷纷决意南迁,他先是“宁死不迁”,再在“众意难违”下“屈从”南迁之计,“名”、“利”双收。于是,在此危急之时,崇祯召见群臣紧急议事,听取建议。可是这些大臣们也都知道崇祯的算盘,不愿意接崇祯踢过来的皮球,无一人站出来表态。
网络配图
大臣们为什么不愿顺着崇祯的意愿,给皇帝个台阶,提议南迁呢?其中原因不过是各怀心事,担心个人利益受损。如果皇帝南迁,太子监国,北京城会更加空虚,留在北京辅佐太子的大臣们就很有可能在城破之时成了“陪葬品”;而随驾南迁的大臣一方面不舍得多年积攒的房舍家财,另一方面也不愿背负力主南迁的骂名。总之,这个雷,谁都不愿顶。
待到正月初九,终于有左中允李明睿诉说其中厉害,献上南迁之策。崇祯心里是很赞同的,但却没有得到群臣响应,还遭到了反对,左都御史李邦华更是提出:皇帝留守北京,让太子下江南。这个看似“两全”的计策,彻底打碎了崇祯的如意算盘。无奈之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崇祯只好下了个号召“入京勤王”的圣旨,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京城外的“忠臣贤将”身上。可惜,崇祯没等到勤王的军队,倒是告急奏折不断,穷途末路之下,崇祯自缢于煤山,做了亡国之君。
网络配图
崇祯也算是勤政的皇帝,有复兴大明王朝的雄心壮志,但同时他也生性多疑,刻薄寡恩,不得人心,这也是关键时刻,群臣不愿替他背锅的原因。当然,与此同时,崇祯的那句“大臣皆可杀”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明末的大臣们比起南宋末的大臣们,那可是差之千里。南宋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背着小皇帝跳海守节的陆秀夫,有以身殉国的十万军民,而崇祯身边却多是一帮在李自成棍棒下俯首称臣、蝇营狗苟的败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