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崇祯帝真的在煤山上吊了吗?其实这个是一个圈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0
转发:0
评论:0
崇祯帝真的在煤山上吊了吗?其实这个是一个圈套。,末代帝王中,至为刚烈者,莫过于明崇祯帝。其抱定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人

  末代帝王中,至为刚烈者,莫过于明崇祯帝。

  其抱定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人生信条,等北京城陷落,一声长叹,慨然以身殉国。

  古往今来的末代帝王,惨死者很多。

  且看秦二世胡亥,在被赵高杀害前,苦苦哀求“愿与妻子为黔首(普通百姓)”;

  西汉平帝毫无知觉地喝下王莽精心炮制的毒酒;

  东汉献帝做了多年傀儡,受尽凌辱,最后被迫“禅位”;

  曹魏元帝则被弑杀于街头;

崇祯帝真的在煤山上吊了吗?其实这个是一个圈套。

  西晋怀帝被匈奴俘虏后,在宴会上“青衣侑酒”,在出猎时“执戟前导”,在羞辱中被杀;

  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被刘裕派人用被服蒙首活闷杀;

  隋炀帝杨广亡国之际,惶惶不知终日,每每揽镜自照,遇恻然泪下,称:“好头颅谁当之!”最后被三尺练巾绞死;

  还有,唐昭宗与唐哀帝都惨死在朱温手下;南唐李后主被宋太宗鸩杀;北宋徽、钦二帝更被金人虐杀得惨不可言……

  不得不说,最懂得苟全性命的还是元末顺帝和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尤其是溥仪,不惜出卖国家主权、投靠日本人。

崇祯帝真的在煤山上吊了吗?其实这个是一个圈套。

  和崇祯帝一样壮烈殉国的,有举火的后唐末帝李从珂,有自缢于幽兰轩的金哀宗完颜守绪,有崖山之战后与大忠臣陆秀夫一同赴海的南宋末帝赵昺,他们都是人们同情和悼念的对象。

  但是,有人说,崇祯帝其实并非在煤山上吊自杀的。

  其证据是一部署名为聋道人所著的《遇变纪略》。

  该书记载云:“十八日,……吾乡刘光禄坐守东华门,是夜五更鼓返寓,遣使密与涂公曰:‘皇上并中宫太子三鼓以轻骑逸民间’……李自成入大内,见帝踪迹,令诸将南追。……是日,知帝与太监王承恩并缢于煤山,遗有血沼一纸,皇后尸亦在宫中抬去,俱停于东华门侧棚内。”

崇祯帝真的在煤山上吊了吗?其实这个是一个圈套。

  这“聋道人”以甲申之变亲历者的身份著作《遇变纪略》,称:三月十八日,自己的同乡刘光禄负责把守东华门,当晚五更时分派人汇报御史涂必宏,说亲眼见崇祯帝与太子已于三更时分轻骑逃逸入了民间。接着,聋道人又别有深意地把自己听闻的“煤山上吊”之事的日期记录了下来。

  为什么说是别有深意呢?因为崇祯皇帝是在三月十八日半夜时分出逃的,而崇祯煤山上吊的消息是在二十二日才传出的,中间隔了三四日。

  那么,这两个日期有没有旁证呢?

  对比一下同为甲申之变亲历者的著作。

  《烈皇小识》记: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率军进入承天门,进入了皇宫,便迫不及待地搜捕崇祯帝,悬重赏,申严诛,称:“献先帝者万金,封伯爵,匿者,夷其族。”过了三天,“二十二日庚戌得先帝遗魄于后苑山亭中,与王承恩对面缢焉,先帝以发覆面。”

崇祯帝真的在煤山上吊了吗?其实这个是一个圈套。

  《甲申纪事》也记: “二十二日贼搜得先帝遗弓于煤山松树下,与内监王承恩对面缢焉。……发俱乱,内相目睹,为予言也。”

  通过这两条,便知李自成的确是在十九日入城、二十二日才搜出“崇祯尸体”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崇祯皇帝真的在煤山上吊了,而煤山属皇家后苑,地方并不大,为什么李自成几十万人展开了地毯式搜查却要花了三日时间才发现尸体?

崇祯帝真的在煤山上吊了吗?其实这个是一个圈套。

  还有,这尸体真是崇祯帝本人?《烈皇小识》记“以发覆面”,即面部被长发遮盖住了,现场的人都看不清楚。

  根据这两个疑点,再结合《遇变纪略》所记来看,“崇祯帝煤山上吊”之说是有可能属李自成造假,即崇祯帝早已逃出了北京城、藏匿在了民间。

  要知道,李自成虽然攻陷了北京城,但如果没有崇祯皇帝确切的下落,民众向明之心不死,则李自成就没法坐稳龙庭。这也是李自成入城后为什么急吼吼地要搜捕崇祯帝的原因。可是,诚如《遇变纪略》所记,崇祯帝早于三月十八日与太子轻骑逃逸入了民间,李自成遍搜不获,只好造假,用一具“以发覆面”的尸体,谎称崇祯皇帝已在“煤山上吊”,魂归天国。

崇祯帝真的在煤山上吊了吗?其实这个是一个圈套。

  至于崇祯帝逃出北京后为何始终没有现身,主要是南京已拥立了新皇帝,而满清又风火入关,形势变化得太快,当然,也有可能是他在南逃路上死于乱军之中了。

  其实,崇祯帝煤山自尽之说早已是定论,别的其他说法不过开一时之脑洞,博君一笑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解密: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为什么选择在煤山上吊?
在历代的亡国之君中,明朝的崇祯皇帝下场最是凄凉,当李自成攻进北京时,崇祯要太监敲勤王的大钟,却无人回应,朝中大臣早已作鸟兽散。他仓皇逃出宫,陪着他的只有一名太监。在万念俱灰,走投无路下,崇祯最后在煤山的一棵槐树上吊,自杀殉国。他在自杀前所写的遗诏里说:“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网络配图祖宗传下的江山为什么会在自己手里丢掉?而且沦落到必须上吊自杀以求解脱?崇祯说他自己“凉德藐躬”只是过场话,重点是后面那句“然皆诸臣误朕”,一切都是朝中大臣的错,是他们害国家和我沦落到这步田地。从心理学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外在归因”。所谓“外在归因”就是将事情的原委归于个人之外的因素(如他人、环境),而“内在归因”则是将它归于个人因素(如能力、努力)。其实,每件事情的成因都非常复杂,内外因素皆有,差别也许只在比例,但研究显示,对与己相关的事情,特别是不光采的事情,我们会做较多的外在归因,譬如对自...
· 崇祯帝为什么不肯迁都却吊死煤山树上?
导读:农民起义日益严峻,崇祯皇帝却犹豫不决,坐失良机,自始至终待在北京。最终断送了大明江山。自己也落得吊死煤山的可悲下场。令人费解的是,当初崇祯皇帝自己提出迁都南京,可到了如此危急的时候,他却迟迟不肯南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明朝末年,制度僵化,财政空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冲夹日益严峻,巾之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军张献忠一部,铅湖北、湖南先后夺关占地,兵锋直指四川;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一部已撞关,占领西安,控制了西北等地,正整顿兵马准备直取明王朝都城北京。网络配图当时,明王朝在位的崇祯皇帝,看着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明王朝,急得不知所措。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果崇祯皇帝当机立断,迁都当时军力还算雄厚的南京,那么至少还可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说不定也还有机会收复北方。可是,崇祯皇帝犹豫不决,坐失良机,自始至终待在北京。最终断送了大明江山。自己也落得吊死煤山的可悲下场。令人费...
· 崇祯帝为什么不肯迁都却吊死煤山树上?
导读:农民起义日益严峻,崇祯皇帝却犹豫不决,坐失良机,自始至终待在北京。最终断送了大明江山。自己也落得吊死煤山的可悲下场。令人费解的是,当初崇祯皇帝自己提出迁都南京,可到了如此危急的时候,他却迟迟不肯南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明朝末年,制度僵化,财政空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冲夹日益严峻,巾之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军张献忠一部,铅湖北、湖南先后夺关占地,兵锋直指四川;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一部已撞关,占领西安,控制了西北等地,正整顿兵马准备直取明王朝都城北京。网络配图当时,明王朝在位的崇祯皇帝,看着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明王朝,急得不知所措。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果崇祯皇帝当机立断,迁都当时军力还算雄厚的南京,那么至少还可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说不定也还有机会收复北方。可是,崇祯皇帝犹豫不决,坐失良机,自始至终待在北京。最终断送了大明江山。自己也落得吊死煤山的可悲下场。令人费...
· 历史揭秘:崇祯帝为何吊死煤山都不离开北京城?
崇祯时运不济,他接手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的烂摊子,衰亡的征兆在他出生之前早已初见端倪。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他勤于理政,事必躬亲,常朝不停辍,召对时时举行,十七年来未稍懈怠,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崇祯最大的也是致命的缺点就是没有识人的眼光、没有用人的气量,没有纳谏的气度,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用人不专,疑神疑鬼,更调频繁,惩处随意,搞得臣下畏首畏尾,离心离德,及至魂归煤山,陪他而去的只有贴身太监一人,愿为他的社稷殉葬的也不过寥寥数人而已。网络配图崇祯即位之初,以雷厉风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贤。民间欢呼不已,《五人墓碑记》称颂他为“圣人”,天下对他中兴明朝抱有极大的期望,然而因为他的多疑和刚愎,亲手的处死了大明的长城民族英雄袁崇焕,亲手的毁掉了大明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三月十...
· 崇祯皇帝上吊的山为何叫“煤山”?
公元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眼看大势已去愧对祖宗江山,便跑到煤山上的一颗大槐树下上吊自缢身亡,明朝随之不再。那么此山为何叫“煤山”呢?崇祯帝上吊的煤山,在元代时名"青山",后来兴建紫禁城,曾将煤炭堆放于此,故有"煤山"之称。明永乐年间开挖护城河之后,将开挖的泥土堆积于此,形成了一座高大的土山,叫"万岁山",由于它的位置正好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又是皇宫北边的一道屏障,所以,风水术士称它为"镇山"。明清时园内种了许多果树,养过鹿、鹤等动物,因而山下曾叫百果园,山上曾叫万岁山。清顺治十二年(1655),改名为景山。景山名称含意有三:首先是高大的意思。《诗·殷武》中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之句,说的是3000年前商朝的都城内有一座景山;其次,因为这里是帝后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