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不姓朱就不能封王,却有一人连汉人都不是被朱棣封王
刘邦和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国皇帝,都实行分封制,封王。在封王的问题上,刘邦大封功臣为异姓王,而朱元璋却做得很绝。
当年,因为异姓王的问题,刘邦吃了不少苦头;而今,朱元璋汲取刘邦的教训,异姓王一个也不封,尽管他们功勋卓著。朱元璋时代,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等,皆为追封。
朱元璋定下的这条规矩,后世严格执行,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覆亡,二百七十余年间,朱氏宗室可以封亲王、封郡王,外人没此资格。
当然,凡事没有百分百的绝对,朱棣时代就有一个特例。不过,此人不是汉人,不是靖难功臣,而是一个投降明廷的蒙古人——也先土干。
也先土干,蒙古人,元世祖忽必烈时的太保、恒阳王也先不花的六世孙。也先土干在历史上崭露头角时,元朝已经覆亡,进入北元时期。自称大元朝太师的阿鲁台,是北元头号权臣,对外与明朝屡和屡战,成为朱棣的头号大患;对内党同伐异,一手遮天,不少官员叛逃。也先土干就是一位叛逃者。
也先土干“素桀黠,为阿鲁台所忌”(《明史·金忠传》),留在北元只能坐以待毙,只有死路一条,“几为害者屡矣,危不自保”(《明太宗实录》)。迫不得已,也先土干只能南下,带着全家及部属投降明帝朱棣。
《明史·金忠传》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北征,在抵达上庄堡,金忠率妻子部属来降。明成祖赐其姓名,封忠勇王”。《明史·成祖本纪》载,二十一年“冬十月甲寅,次上庄堡,迤北王子也先土干帅所部来降,封忠勇王,赐姓名金忠”。可知,也先土干投降后被赐名金忠,封忠勇王。
由也先土干而金忠,也先土干臣服于朱棣,且有了汉姓、汉名,已然经大明帝国的子民。自明朝建国以来,金忠(也先土干)是第一个异姓王。
金忠虽投降明廷,但寸功未立,何以封王?笔者认为,其一,金忠此前是蒙古(鞑靼)王子,而今封王,似当匹配;其二,“时六师深入,寇已远遁。帝方耻无功,见其来归,大喜”(《明史·金忠传》)。朱棣御驾亲征,劳师动众,却一无所获,未免懊丧忧烦。金忠来降,如雪中送炭,朱棣能不高兴吗?
忠勇,非地名,非城名,是一个誉词。虽然封王,但金忠这个王既非亲王,也非郡王,而是一个虚王,一个没有封国、没有地盘的名誉之王。所以,金忠这个忠勇王地位不高,位列公侯之下,“赐冠带织金袭衣,命坐列侯下”(《明史·金忠传》),“赐宴,命金忠坐侯之下,伯之上”(《明太宗实录》)。
既保住性命,又受到礼遇,金忠感动地热泪盈眶,“大明皇帝,真吾主也”。收服了金忠,朱棣终于可以对全国臣民有个交代了,于是宣布胜利班师,一路上大张旗鼓。金忠哪见过此等场面,“今日真随从天上行也”。回京后,金忠又得到奖赏,“赐忠勇王金忠诰劵、金印、朝服……”(《明太宗实录》)。
因对阿鲁台有切齿只恨,金忠多数请求充当先锋,攻打阿鲁台。挨不住金忠再三请求,朱棣于次年再次御驾北征,不但一无所获,反而亡命于半途。
朱棣死后,仁宗朱高炽即位,继续优待金忠,加太子太保,给两份俸禄。仁宗死后,宣宗即位,金忠仍旧受到器重,被称赞是西汉匈奴降臣金日磾似的人物。
西汉的异姓王,能得好死的寥寥无几,而金忠却得以善终。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金忠去世,“其卒也,上甚悼惜,赐赙祭命有司治丧葬加厚焉”,并褒评其“忠勇悍善战,晓道理”(《明宣宗实录》),哀荣不错。金忠之后,大明帝国再无异姓王。南明小政权时,时局混乱,出现了不少所谓的异姓王,如延平王郑成功、平辽王孙可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