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为何说赵普是北宋初期的宰相中比较特殊的一位?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8
转发:0
评论:0
为何说赵普是北宋初期的宰相中比较特殊的一位?,在北宋初期的宰相中,赵普是比较特殊的一位,除了和开国皇帝赵匡胤关系特殊外,还

  在北宋初期的宰相中,赵普是比较特殊的一位,除了和开国皇帝赵匡胤关系特殊外,还和赵氏皇族的其他成员打得火热,皇室的核心机密,别人掺和不得,赵普却可以掺和,尤其深得赵氏兄弟的老娘昭宪太后的青睐。说起老太太青睐赵普,也是有原由的:这件事发生在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春天,周世宗御驾亲征向南唐大举进攻,夜半时分,马军副指挥使赵弘殷(赵匡胤之父)率领着一支人马,来到了滁州清流关城下,传呼开门,想要入城休息。城上的守将正是他的儿子、刚刚被世宗皇帝提拔为殿前都虞侯兼领严州刺史的赵匡胤。

为何说赵普是北宋初期的宰相中比较特殊的一位?

  这座地势险恶的关隘是赵匡胤经过力战,几天前才从南唐军队手中夺下来的。赵匡胤不肯开城,并说道:“父子固,启闭(指城门的开关),王事也。”于是,赵弘殷的部队只好露宿在城外,天亮才得以入城。由于在城外冻了半夜,赵老爷子病倒了。战事突变,赵匡胤必须马上率军出发,可老爷子却歪在了床上,于是,赵匡胤便把分配到身边没几天的军事推官赵普留下来做临时“男护工”,替他照顾生病的老爷子。然而,赵普正是凭借着这段“男护工”的经历,得到了赵老爷子的信赖,自然也得到了当时还不是太后的赵老娘的青睐,从此赵普被赵氏家族当做族人看待,从小小的军事推官升任赵匡胤身边的节度掌书记(略相当于大军区的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并最终成为大宋开国皇帝身边最重要的谋臣。

  宋太祖的第二年,昭宪太后身染重病,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将宋太祖和皇家心腹赵普召到病榻前,口授遗嘱。大意是,要吸取后周“主少国疑”,丢掉江山的教训,要求赵匡胤不得传位给儿子,只能“兄终弟及”安排接班人。赵匡胤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二,长兄老大和五弟早亡,只剩下两个弟弟,老三赵光义和老四赵光美(赵光义即位后改为赵廷美)。老太太临终前设计的传位线路图是:赵匡胤传赵光义,赵光义传赵光美,再由赵光美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老太太恐儿子们不遵此命,便导演了一场“金匮之盟”的游戏,让赵普把她的意图以盟誓形式记录下来,“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这还不算完,老太太生怕日后生变,到时候皇家没人认账,就拉上最信赖的赵普做证人,让他在盟誓上签字画押,这才放心去了(当然,“金匮之盟”的真实存在始终是一个谜,后人多认为是赵光义和赵普合设的一个骗局)。

  赵普是“金匮之盟”的三个当事人之一,昭宪太后之所以把皇室的核心机密宣示于他,自然是出于对他的充分信任,主要目的是想要他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大孝子宋太祖倒是十分听话,没打折扣就完成了政权的平稳交接(但“烛影斧声”后的交接,却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大宋的第二代皇帝果然是老太太指定的赵光义。然而,赵光义却没能学习兄长赵匡胤的好榜样,遵照盟誓把政权的接力棒递到赵廷美手中。这其中,赵普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扮演了一个极道的角色。

  按说,昭宪老太太如此信任赵普,赵普理应倾力回报才对,然而,他没有这样做,为了自己的利益,他选择了道的做法。

  宋太宗赵光义老早就瞅着赵廷美不爽,传位于这个兄弟,总觉心有不甘。可不传吧,又有“金匮之盟”这道坎难过。由是,赵光义找了个机会,试探掌握了“金匮之盟”秘密的赵普:“赵爱卿,朕这皇位是该传给儿子还是传给兄弟呢?”

  赵普乃绝顶聪明之人,对赵光义的心思早就心里有数,现在一听,知道卖讨好卖乖的机会到了,于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将特别的殷勤献给特别的皇帝:“陛下,这事太祖已经失误,难道您还要再次失误?”显然,他在用暗示法为宋太宗指点迷津。赵普这段劝诱宋太宗的话,被后人提炼出一句成语:“一误再误”,意思是一次错了,不吸取教训,二次又错,屡犯同样错误。

  其实,精明的宋太宗岂能不懂这个道理?他要的并非赵普看似高深的提醒,而只是赵普的一个态度。现在好了,赵普的表态让他吃了定心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北宋初期的名相赵普,曾因读书少而闹过不少乌龙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赵宋王朝是历史上读书人幸福感和地位最高的时代,也是最自由的时代。古代史家评论一个王朝的成败,通常有“文治”和“武功”两个指标。俗语谓“强唐弱宋”,大宋朝“武功”方面似乎是不怎么够看的;但“文治”一项则达到了古代的顶峰。有“近三百年来学问第一”(傅斯年语,仅指中国传统学问而言)之誉的陈寅恪,就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此一结论早已为众多研究中国史学者所公认。然而,承五代之“余韵”,兵强马壮者为天子,大宋朝一开始并不能算是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朝代。宋朝初年最有名的宰相赵普,留下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段子。南宋学者林駧的《古今源流至论》记载:“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注: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其后不久,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也如此写道:“《论语》为儿童之书也。赵普再相,人言...
· 赵普怎么死的?北宋宰相赵普死因真相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北宋赵匡胤时期的宰相,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显德七年(960年)正月,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早年经历赵普,祖籍幽州蓟,曾祖父是唐末任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在唐末任澶州司马,父赵迥,五代时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后唐时期,幽州主将赵德钧连年征战,家国不宁,赵普之父赵回不堪战乱,族迁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又迁至洛阳。赵普为人淳厚,沉默寡言,当地的豪门大户魏员外很欣赏他,将女儿许配给了赵普。后周显德元年(955年)七月,赵普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与楚昭辅...
· 北宋宰相赵普读了多少书?赵普和宋太祖赵匡胤的关系如何?
赵普是北宋初年的宰相,因为没读过什么书,肚子里没点墨水,宋太祖赵匡胤就劝他多读书。赵普虚心接受了宋太祖的建议,每次下朝回家就关起门来苦读书,最后他的家人收拾他的屋子,才发现整个屋子里只有一本《论语》,原来赵普反复读的就是这本书,于是赵普被称为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赵普是小吏出身,比起其他文臣来说,学问这方面就差多了,可是他又有治国的才能,还是拥立宋太祖当上皇帝的开国功臣,宋太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把赵普给封为宰相了。有一次,宋太祖打算考考赵普,他随口就问:“赵普啊,你说普天之下什么东西最大呢?”赵普猛然被点名,一听又是这个问题,当即就惊出一身冷汗,他心里想,我是该说天大地大父母最大呢,还是这坐在皇位上的皇帝最大呢?唉,正当他绞尽脑汁地想一个完美答案的时候,宋太祖又问道:“天下间什么东西比其他东西都要大?”赵普暗道一声“妈呀!咋还催上了!这还有没有天理了!”叮!赵普灵光一闪,我刚才想...
· 赵普有何德何能:赵普为何能当大宋十年的宰相?
作为陈桥兵变的重要策划者,赵普还促使的宋太祖赵匡胤导演了一场古今权术家叫绝的“杯酒释兵权”的悲喜剧。不凡的谋士遇见了不凡的皇帝,有功于社稷的赵普顺理成章地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并且一干就是十年。有功的武将们虽然都回家了,地位虽然更加煊赫了,善造阴谋的老谋士、胥吏出身的赵普在太祖高举的兴儒大旗下,烦恼反而更多了,遭遇的尴尬事也愈来愈稠了。据文莹《玉壶清话》载,一天,太祖心血来潮,随意向各位大臣问道:男尊女卑,为何男子行跪礼,女子却不跪?赵普支吾半天,答不上来。倒是前朝旧相王溥的儿子王贻孙告诉太祖,过去男女都行跪礼,到武则天当皇帝后,抬高了女子身份,女子方不再拜而不跪了。弄的赵普很下不了台。赵匡胤虽是一介武夫,却深知武力可以平天下不可以治天下的道理,所以很喜欢读书人,也重用读书人。《宋史·范质传》里记载,太祖曾对一生手不释卷、廉介自持的太子太傅范质发出“真宰相”的感叹。对读书不是很多的...
· 为何说咸丰帝是历代帝王中命运最惨的一位?
咸丰皇帝在历代帝王之中,咸丰帝的命运差不多是最惨的一位。前期虽然历经图治理,但是在外国入侵和国内农动的打击下最终颓废而招致骂名。网络配图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说,咸丰帝的资质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他继位以后,重用汉族大臣,严惩贪污腐败,改革力度超过了嘉庆、道光两代君主。与其他的一些封建帝王一样,在一生中有败笔也有功劳,但是他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对于世界大势缺乏了解,最终没能挽救清朝的衰落,作为《北京条约》的直接签订责任人,他被刻在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从个人际遇来说,在历代帝王之中,咸丰帝的命运差不多是最惨的一位。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让他赶上了;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让他摊上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没落也让他碰上了,他驾驭的又是一条已经航行了二百年的千疮百孔的破船。他无处回避,责无旁贷又无力回天,为此痛心疾首,抱终身之恨。网络配图咸丰帝在位期间清朝积累了二百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