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是称职的参谋就一定是个称职的统率或将军吗?
有一个成语叫做纸上谈兵,是专门用来说那些只知道理论而不切实际的人的。这个成语的来历是源自于战国时期的赵括身上。
赵括这个人从小就熟读兵书,在跟他的父亲赵奢讨论军事的时候能够滔滔不绝,他的父亲自愧不如。不过赵奢却认为赵括根本不能担当大任。后来赵括果然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大败,坑杀四十多万。导致了赵国的彻底衰弱。
而三国时期竟然也有一个人在明明知道了古代赵括的典故之后,却仍然重蹈覆辙。此人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马谡。
著名的《三国演义》中将马谡的事情描绘的极为生动,令人扼腕叹息。而马谡的失街亭和后来的空城计、斩马谡,被元代的戏曲改编成了一出戏,名叫「失空斩」,也就是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的合称。
能够成为纸上谈兵的高手的人,肯定是具备一个特点的,那就是他必须熟读兵法,他必须饱读诗书。很明显,马谡是符合这样的特点的。不然他不可能得到卧龙诸葛亮的青睐。
那么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和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马谡又岂会不知?
既然如此,为什么马谡不能吸取教训,反而重蹈覆辙呢?
实际上原因很简单。就是马谡太自信了。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跟赵括是同一种类型。
缺点这个东西是别人才能看得出来的,常人自己很难知道自己的缺点。不过更大的可能应该是,常人大部分也都知道自己的缺点,但是却喜欢自欺欺人,对自己的缺点选择逃避,不予改变。
马谡跟赵括是相同的,但这只是结局而已。他们的开头并不相同。赵括一生的第一战,就是长平之战,就兵败身死,为人耻笑。而马谡却在失街亭之前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
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南蛮的战争中,提出了著名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十六字策略。于是导演了诸葛亮收服南蛮人心的好戏,使得南蛮投降后不再反叛。这段历史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写成了七擒七纵,非常精彩。
马谡是立下非常大的功劳的。可见作为一个谋士或军事参谋,马谡是称职的。而且诸葛亮一直喜欢和他谈论军事,更加说明马谡是有点真才实学的。
立过实实在在的战功,而且有诸葛亮的喜欢,马谡有理由相信自己不是赵括。
所以,我猜测,他读到赵括的故事的时候,可能和我们所有人一样在讥笑赵括。
孰不知,后人却连他一块讥笑了。
真正的问题出在诸葛亮的身上。诸葛亮的识人和用人可能是存在一点问题的。马谡是称职的参谋就一定是个称职的统率或将军吗?这两者显然不能混为一谈。
后来,马谡的问题可能就是因为他身处不同的职位,而难以做到旁观者清了。战争是一种残酷的事情,一旦深陷其中、面临生死的时候,很有可能迷失自我。那个时候,即使判断准确,也有可能会昏招跌出。
打个比方。谁都知道有病要去看,但是,讳疾忌医却成了很多人的现实问题。谁都知道海水不能解渴,但是当身处大海孤立无援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忍不住去喝,使自己死得更快!
马谡,不过是迷失了自我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