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甘愿做个隐士,他才是三国局面出现的最后boss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3
转发:0
评论:0
甘愿做个隐士,他才是三国局面出现的最后boss,三国中隐士也是非常的多,他们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不问世事,却有着旷世之才,如
甘愿做个隐士,他才是三国局面出现的最后boss

  三国中隐士也是非常的多,他们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不问世事,却有着旷世之才,如水镜先生司马徽、石广元、管宁、孟公威和崔洲平皆是此类人,其中管宁多次被曹魏几代帝王征召当官,都没有答应。而三国第一隐士非水镜先生司马微是也,诸葛亮、徐庶、庞统和郭嘉皆是他的徒弟,还和司马懿有着很深的渊源,刘备称司马徽有经天纬地之才,刘备曾想让司马徽辅佐自己,可是司马徽宁愿过着清闲的生活,也不愿成就霸业,于是司马徽才向刘备推荐的诸葛亮和庞统。

甘愿做个隐士,他才是三国局面出现的最后boss

  司马徽的才能是高深莫测的,能力也绝对在诸葛亮之上,他有着众多的弟子,而诸葛亮、庞统和徐庶只是他们其中的代表人物,也正是他们出色的表现,忽略了司马徽其他徒弟的存在,再说他们也没有遇见像刘备这样的伯乐,以司马徽的本事再教出诸葛亮类似的人物,也并非不可能,但是时势造英雄,时机不对,或者跟司马徽的想法一样,甘愿过着悠闲自居的生活吧。

甘愿做个隐士,他才是三国局面出现的最后boss

  什么是大家,像司马徽和鬼谷子就是大家,他们并没有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他们的弟子们却一个比一个厉害,都是能带动一个时代的人物。曾有人说过,司马懿和司马徽有着很深的渊源,可能是司马徽的侄子,也可能有血缘关系,如果真的是这样,弟子和侄子的斗争,是不是司马徽下了一盘棋啊,三国里很多人和司马徽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司马徽在得知诸葛亮跟随刘备,还说过一句话,孔明虽得其主,而不得其时也,可见当时司马徽知道,刘备得了孔明是得不到天下的,如果真的是那样,司马徽绝对是三国里笑最后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被埋没的隐士
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人物,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他是三国时期才华被埋没的隐士。据史书记,中平六年年(公元189),徐庶为了给受辱的朋友报仇,刺杀了仇人后,用土白粉涂于脸上,披散着头发而逃。但结果很不幸,他的奇怪装束引起了官吏的注意,很快便被抓住了。面对官吏审问,徐庶装疯卖傻,一问三不知,大怒的官吏决定对他动刑,把他绑在柱子上,然后举起白花花的刀做出随时要行刑的样子,以此来吓唬徐庶,但徐庶还是丝毫不为所动。官史没办法了,只好击鼓鸣锣,以“有奖征答”的方式,让附近的老百姓来辨认,结果无人能认出他。再后来,徐庶的朋友又冒险把他从牢里救出去了,一起来将徐庶救出。脱离虎口的徐庶决定改名换姓——改名徐庶。大难不死的徐庶决定革面洗心——弃武从文。当时天下因董卓作乱京师而导致中州四处兵起,徐庶一路南下来到了荆州。到了荆州之后,徐庶找了个安静的地方...
· 元和中兴局面出现的原因元和中兴的评价
元和中兴是唐宪宗在位期间所出现的一种政治局面。元和中兴是指唐朝唐宪宗在位时因为治国有方,使国家政治、经济一度回到了正轨的时代,所以被称作为“中兴之局”。因为唐宪宗在位时是用元和来作为他的年号,所以又被称为元和中兴局面。唐宪宗像唐朝出现元和中兴的背景是在中唐以后,唐朝的国势日益衰落,国家出现了藩镇割据等多种问题,部分地方还严重到节度使拥兵自重,自己成为了一个小国,影响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中央的统治权力。所以在唐宣宗即位后,决定用“以法度裁制藩镇”的措施,用兵对付强藩,这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唐宪宗一直是一个发奋有为的皇帝。在元和年间,唐朝的政府财政情况都有很好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削弱了吐蕃势力,各地藩镇在长时间的战乱中实力也有所减弱,借助这个有利形势,唐宪宗就采用了“以法度裁制藩镇”的政策,将陷于强藩多年的地区归为中央管理,唐王朝复归于统一,历史上称之为“元和中兴”。元和十五年,也就是8...
· 刘伯温是真的心灰意冷还是真的喜欢做个隐士
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里,刘伯温功成名就之后,就远离朝廷而归隐江湖,做了个逍遥自在的隐士。但历史上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来看看一位专家的解读。网络配图刘伯温第一次辞官是在1340年,在元朝做了四五年副县长之后,嫌官职太小,没有提升的机会,又与同僚关系不好,于是辞了官。1349年,第二次辞官是由于他越界举报其他官员受到上司责问不得不辞官。尽管有过两次辞官的经历,却还是看不开,1352年一旦有朋友推荐他去做“平乱”的官,他立刻毫不犹豫地就答应去做了。刘伯温1358年第三次辞官,是因为一度被升为五品,又被降为七品,还被剥夺了参与军事的资格,才愤而辞官的。也幸亏有此辞官,才后来可能被朱元璋聘去做官。网络配图刘伯温在元朝做了25年的地方官,在朱元璋手下做了十年中央官。虽然刘也属于朱的开国元勋之一,却没有想到只被象征性地补充封在了最末一位,刘伯温肯定是极其失落的,再加上当时已经六十岁,眼见着继续下去也没有指望...
· 他才是三国中神一样的存在曹操罗贯中都服他
读《三国演义》你会看到很多英雄人物,他们大都是历史上的真人,只是事迹略有不同罢了,但他们能力再高,武功再强也还都是人,不过却有一个人能力几可通神,他就是三国时期曹魏的术士管辂。管辂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德州平原县)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术士,被后世奉为卜卦观相的祖师。他八九岁的时候就很喜欢抬头望天看星星,遇到不认识的星星就问人,以致“夜不肯寐”,他父母怕耽误他的睡眠,不让他看星星。但是管辂还是不肯睡,他说:“我虽年小,然眼中喜视天文,家鸡野鸟都知道天时,更何况人呢?”网络配图小时候,他还常常在地上画日月星辰,说出的话非常人所能言。就连学问很深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大异之才”。成人后,他精通《周易》,又善于卜筮、相术,习鸟语,相传每言辄中,出神入化。其为人体性宽大,常以德报怨。正元初,为少府丞。北宋时被追封为平原子。在《三国演义》小说里,管辂在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辂知机讨汉贼五臣死节》登场,书中说他...
· 三国隐士文化:三国时期隐士们是怎么走红的?
我们看《三国志》经常会出现某某年轻时匿名隐居,不与俗人来往的记载,于是便有人产生了疑问,这些隐居的人究竟是如何了解到天下的局势,又是如何让别人知道他们有卓越的才能的呢?随便翻翻《三国志》会发觉这种隐居的名士其实还真不少,碍于篇幅咱们就挑两个比较牛的人说说。一是曹总最信任的谋士,拥有天纵奇才却英年早逝的郭嘉。郭嘉传中记载郭嘉:“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另一位是蜀汉大管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看出点名堂没?人家虽然是隐居,但是又不是完全不和人来往,事实上他们完全是有一个固定的小圈子小团体的,郭嘉的小圈子也就是后来所谓的颍川集团,至于葛公则是当时的所谓荆襄集团。所以说所谓的“匿名迹”、“不与俗接”绝对是名士要成为名士的必经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