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张良退隐是惹了祸,到底惹了什么样的祸才到隐退的地步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12
转发:0
评论:0
张良退隐是惹了祸,到底惹了什么样的祸才到隐退的地步,张良为什么选择退隐?大家都说,这是因为刘邦忌惮功臣,杀戮功臣。张良怕召开杀身

  张良为什么选择退隐?大家都说,这是因为刘邦忌惮功臣,杀戮功臣。张良怕召开杀身之祸,所以才会退隐。

  那么,张良的杀身之祸,会从哪里来呢?

blob.png

  (张良画像)

  刘邦确实杀了不少功臣,但是也有很多功臣他没有杀?曹参、周勃、灌婴这些人,都是手握重兵的,不过他们与韩信、彭越、英布等不一样,没有想过造反,也没有这方面的表现,所以刘邦没有忌惮过他们,还让他们当高官。

  萧何、陈平虽然不带兵,但是位高权重。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一直对刘邦忠心耿耿,刘邦也没有想过要忌惮他们,杀他们。

  张良既不带兵,也没有想过造反,他就应该和萧何、曹参等人一样,不被刘邦忌惮了。那他还怕什么?

  我仔细审读了相关史料,我发现,刘邦真的对张良有忌惮之心。张良真的惹了一些祸。

  刘邦有两个谋士:张良、陈平,很明显,刘邦对陈平的亲近度,远远高过张良,带着陈平随军打仗的时间,远远比张良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注意到几个细节。

  第一,张良曾经给诸侯王韩王成当丞相,虽然韩王信当韩王以后,张良基本上就跟着刘邦,没再回韩国了。但是,张良从出道开始,就对自己的故国韩国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包括砸秦始皇,都是这样的表现。所以,就算后来韩王信造反,与张良没有任何一点关系,刘邦依然害怕张良情系故国,所以对张良有些提防和忌惮。

  第二,在对待另一个功臣韩信的问题上,张良始终一言不发。体现有四点:

  一是最初韩信攻占齐地以后,请求刘邦立他为齐王。刘邦很生气,想拒绝。当时张良、陈平都在刘邦身边,可为刘邦出主意,让刘邦答应下来的人是陈平,张良没有说过任何话。

blob.png

  (韩信画像)

  二是韩信当楚王的时候,有反相,当时刘邦想发兵攻打韩信,还是陈平给刘邦出主意,让他以游云梦泽的名义,召韩信开会,结果活捉韩信,把韩信押解到京城,降为淮阴侯,起来。在这件事上,张良依然一语不发。

  三是当韩信在京城被期间,张良曾经与韩信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这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兵书整理。这件事,并不是刘邦的命令,而是张良自觉的行为。当韩信被刘邦严重猜忌的时候,张良依然没有避嫌离开。

  四是同样是汉初三杰的萧何,最后与吕后一起,设计杀了韩信,有效地避免了刘邦的猜忌。但是张良没有这样做。

  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刘邦对张良与韩信的关系,始终是很猜忌的。他肯定会觉得,若是汉初三杰的韩信与张良联合造反,那基本上就是他的末日了。

  第三,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张良的做法让刘邦很不满。

blob.png

  (刘盈影视形象)

  刘邦一直打算废除太子刘盈,立赵王如意为太子。但是,张良却暗中给吕后与刘盈出主意,让刘盈把商山四皓请到身边来助阵。刘邦因为看见商山四皓都在刘盈身边,万不得已,只得放弃废刘盈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想法。

  张良做的这件事,完全是与刘邦背道而驰的,而且这是明显的交通“”的嫌疑。若是刘邦知道了,肯定会惩罚他的。

  由此可见,张良退隐,有他性格的原因,但是他明白他确实惹了祸,被刘邦忌惮,所以,退隐也是万不得已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太湖,是孙悟空惹的祸吗?
传说还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王母娘娘要做寿,玉皇大帝想筹办一份丰厚的寿礼送给她。送啥礼物呢?玉皇大帝横想竖想,想了三个六六三十六天,才想定当。玉皇挑选了三十个七七四十九名能工巧匠,花了三百个八八六十四个人工,用了三千个九九八十一斤银子,浇铸成功一只大银盆。玉皇大帝还亲自在自己的宝库里挑选出七十二颗最大最大的翡翠,叫心灵手巧的司工天神嵌在银盆上。银盆里还放着五色玉石雕凿的千姿百态的各种游鱼、飞禽、走兽。这件礼物做好后,玉皇大帝高兴呀。近看看,真是一只啥也没法跟它比的聚宝盆;远望望,活像一只精致的大盆景,看得玉皇大帝的手脚都舞动了起来。王母娘娘做寿那天,玉皇大帝一大清早,派遣四大金刚抬着银盆来瑶池送寿礼。王母娘娘看到这件做工精巧的贵重礼物,高兴得眉开眼笑,连嘴都合不拢了。各路仙人对银盆更是啧啧称奇。王母娘娘怕这件宝贝被妖精偷掉,关照手下将它收藏起来,并且命令三十六个天兵天将,日夜看守,不许有...
· 惹祸招灾
【成语】惹祸招灾【成语】惹祸招灾【拼音】rěhuòzhāozāi【解释】引起祸事,招致灾难。【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12回:“此行凡般俱要收敛,慎勿惹祸招灾。”
· 招灾惹祸
招灾惹祸【成语意思】:招引灾祸。【用法分析】:招灾惹祸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闯祸。【成语来源】:清·李渔《巧团圆·议赘》:“难道我老夫妻两口自己照管不来,还带着个如花似玉的闺女去招灾惹祸不成!”【褒贬解析】:贬义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zhāozāirěhuò【英语翻译】:bringaboutdisaster【成语声母】:ZZRH【招灾惹祸的近义词】:招灾揽祸【近似成语】:祸兴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指祸乱发生在内部祸起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用作屏风。比喻家里、内部。祸乱从内部发生。祸乱交兴:兴:起。灾祸和战乱交相兴起,天下不安祸从天降:祸:祸害;灾难;降:落下来。灾祸从天上落下来。比喻意外的灾祸突然到来。【成语造句】:1、这杨士勤哪里都好,唯有一个招灾惹祸的三儿子,是他的软...
· 名字惹的祸:古代的避讳制度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避讳的对象有四类: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
· 都是谥号惹的祸:那些谥号为灵的国君为何个个荒唐
古代中国的帝王死后,人们要给他上一个谥号,来总结这个人的一生,这有点儿盖棺论定的意思。虽然说这谥号大多是儿子给老子定,有一些就高不就低、就好不就赖的嫌疑,但一个国君在位时做事太荒唐,再怎么说也不能把黑的说成是白的,这就有了美谥与恶谥一说。但是,恶谥若是直接出自儿子之口,总有那么一点儿不孝的嫌疑,所以,一般这太恶的谥号都出在末代,因为这时候要么是改朝换代,要么是这个继任的国君根本就说了不算。不过,有些国君实在是太过荒唐,即便是后代想给他好一点的谥号,却实在找不出一个理由,这怎么办呢?好在中国文字内涵丰富,奥妙无限,人们就发明了一种从字面上看起来不那么刺激扎眼的谥号,既让人们知道了这个人有些荒唐,又有那么一点儿心照不宣的意思。比如说那个“灵”字,凡是谥号中带有这个字的,都不咋样,至少他做过一些十分荒唐的事情。晋灵公训狗杀大臣反被杀晋灵公于公元前620年即位,名字叫夷皋,他是晋文公的孙子。前60...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